微信網友xiaomaoTom問:有哪些國家掌握了導彈浮筒發射技術?用浮筒代替彈道導彈潛艇不好嗎?是有技術難點還是效果不夠好?
李文盛:可以說,凡是發展潛射彈道導彈的國家,都或多或少地發展並掌握了浮筒發射技術,因為他們需要測試潛射導彈。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得知蘇聯有發展海底彈道導彈的構想,於是在論證新型“三叉戟”洲際彈道導彈時,考慮了多種部署方式,其中就包括水底固定部署方案。一是部署在美國、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把導彈放置在湖底的水櫃裡,二是在近海,將戰略導彈放在浮筒中儲存和發射。平時浮筒由偽裝的商船隊進行海上機動部署,發生危機時,偽裝的商船立刻將多個導彈浮筒分散投入到海里形成臨戰發射狀態,接到指令後戰略導彈可立刻由浮筒內起飛射向目標。
但最終,美國還是選擇了“俄亥俄”級核潛艇作為新一代導彈的運載和發射平臺,包括浮筒發射在內的其它方案在70年代被淘汰。浮筒發射所涉及的一些技術在早期的“北極星”和“海神”導彈的發展中,曾作為潛射發射技術的測試基礎設施,已經被美國科研人員所掌握,而且這些技術和系統至今仍在使用。
法國也開發過多個水下導彈發射裝置,不過基本都是用於潛射導彈試驗與測試。最新的潛地導彈水下發射試驗裝置是為M51導彈設計的“鯨”式系統,2002年研製成功。2003年11月,在法國南部土倫海軍基地,利用該系統進行了M51全尺寸模型彈的首次水下彈射試驗。此後法國在諾曼底附近專門建造了一個試驗池,用來進行導彈噴射及水下彈道試驗。
印度和朝鮮為發展潛射導彈,也掌握了類似的的潛水浮臺發射技術。
印度在發展首型潛射導彈K-15時,就配套研製了P78導彈發射平臺。這是一種能沉入水下的大型駁船,位於船中心的控制室能容納8~10名操作人員來監控發射,可用於試驗垂直髮射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它已經成為K-4潛射導彈測試的重要設施。
朝鮮在2015年1月進行的首次導彈彈射試驗中,就使用了可下潛的浮臺試驗平臺。從國外發布的偵察衛星影像看,該浮臺為矩形,周圍有4個較高的垂直吊臂,中間為一圓形發射筒。平臺通過水麵艦船拖曳到近海,實施導彈發射。
▲ 朝鮮慶祝“北極星”1型潛射導彈試驗成功的照片,隱約可見水下試驗平臺的影子
雖然浮筒式發射與潛艇發射相比,簡單了許多,但是對於諸多新入門的潛射導彈國家來說,也存在諸多技術障礙。
一是浮筒的起豎平穩性要求高。作為浮臺,可以垂直吊裝導彈進入發射筒,但作為浮筒,通常在儲存和拖曳運輸過程中是水平狀態的。這就需要發射前在浮筒尾部注水,使其導彈處於垂直狀態。而這一過程要平穩順暢,保證導彈內各系統,特別是陀螺平臺的穩定。
二是導彈發射過程保持穩定難。由於浮筒在浪湧作用下,極端不穩定,這使得導彈在出水時可能產生不規則的旋轉,對彈道軌跡影響很大。潛艇在發射導彈時,需要以一定速度航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保障穩定性。
三是導彈維護難度大。浮筒內空間有限,無法像潛艇一樣可以進行艇上維護和發射測試,因此需要導彈在惡劣海洋環境中具有良好的效能穩定性和可靠性。
因此浮筒發射技術雖然簡單,但依然只有部分國家掌握;初級導彈國家為了迴避複雜昂貴的潛艇技術難題,分解和降低研製風險,在發展潛射導彈會選擇它,用於試驗和測試;但作為實戰部署,它存在一些比較難克服的缺點,總體效果不如潛艇發射。
本文由《兵器知識》雜誌社與科普中國·光明網軍事科技前沿聯合出品。
P.S. 《兵器知識》雜誌的投稿郵箱已更換,新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