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陳星
對壘兩年之久,人類與新冠病毒之間的鬥爭步入常態化,新冠疫苗的陸續獲批與新冠治療藥物的突破,給攻克新冠病毒以希望。在疫情反覆的2020年,中國的在研管線創新藥的數量佔到全球的13.9%,位居全球第二,我國創新藥事業邁入參與國際主流競爭的新階段。
疫情,仍是當代生命健康事業面臨的最重要的關卡,而創新藥,則是應對尚未滿足的臨床需要的長期課題。為解讀後疫情時代的關鍵詞,12月22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之行業論壇:2021中國醫藥健康資本論壇”正式舉行。
著名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專家曾光、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北大國發院博雅特聘教授劉國恩分別以“新冠疫情常態下的經濟增長與防控前景”,“後新冠疫情時代,論醫學的整合與轉向”,“新冠疫情常態下的經濟增長與健康中國”為題,貢獻遠見卓識。
康方生物董事長夏瑜、康寧傑瑞董事長徐霆、君實生物營運長馮輝、諾輝健康執行董事兼CEO朱葉青、1藥網的聯合創始人及執行董事長於剛、興業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徐佳熹等則圍繞“融合技術帶來的產業機遇”分別進行了演講,探討醫藥健康產業面臨的融合與重構。
在本次論壇上,每日經濟新聞還聯合頭豹研究院釋出《2021醫藥健康資本白皮書》,展現2020年醫藥行業發展概況,並對醫藥集中帶量採購、醫療器械、消費醫療、醫療科技和醫療服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價值分析與研判。
有信心、有定力 疫情防控與經濟形勢均樂觀
自2019年年底以來,人類與新冠肺炎鬥爭的第二個年頭即將結束。兩年時間裡,全球範圍內的封城、封國、全民戒備屢見不鮮,各國陸續採取最高級別的防控措施,最終收穫了“戰疫”主導權。
今年以來,世界各國陸續批准不同技術路徑的新冠疫苗上市;國內新冠疫苗接種率持續提升;國內外均有新冠治療藥物獲批上市,給人類攻克新冠病毒帶來新的希望。但“德爾塔”、“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出現,也給疫情防控帶來了新考驗。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我國新冠疫情防控面臨什麼樣的新形勢?接下來,新冠疫情防控將走向何方?如何平衡新冠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公共議題。
在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中國醫藥健康資本論壇上,著名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專家曾光針對上述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解答。曾光在以“新冠疫情常態下的經濟增長與防控前景”的主旨演講中分析稱,新冠疫情防控屬於公共衛生問題,無法精準計算,病毒流行的過程涉及生物學和社會學問題,變數很難精確控制,所以一定要以比較大的幅度在比較大的範圍進行防控。
曾經的大幅度、大範圍防控,給如今的“動態清零”留出了實施空間。但曾光強調,新冠變異毒株的出現讓疫情防控遇見了新的難題。以德爾塔毒株為例,其傳播速度比原始株更快,並且潛伏期更短,已經接種疫苗的人還可能被突破,所以要花費與其他毒株做鬥爭的10倍努力。
曾光提醒稱,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向好的另一面是人群感染率低,自然免疫比例較少,較難像國外透過”自然免疫+疫苗免疫”的方式實現全體免疫。此外,國內老年人接種疫苗的比率相對較低是國內防疫的另一弱點。
疫情防控的效果,同樣關係到全球經濟復甦。2020年,全球經濟總量約84.538萬億美元,較2019年減少2.061萬億美元。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遭遇重挫。隨著疫情形勢緩和,以英國為代表的部分歐美國家開始解除疫情封鎖,開啟國門。
“我們要有信心,同時要有定力,不要人云亦云。我覺得中國的疫情防控形勢是樂觀的,中國的經濟發展形勢也是樂觀的。”曾光表示。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劉國恩也對我國宏觀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劉國恩在主旨演講中表示,雖然目前仍未完全擺脫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2021年我國經濟同比增長仍可達 6%以上。
君實生物執行長馮輝則在演講時表示,針對不同的治療和預防需求,需要構建一個涵蓋疫苗、口服抗病毒藥物、中和抗體、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免疫調節劑的多層次防治體系,以更好地對抗病毒。
談創新:
從“跟隨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 參與國際主流競爭
近年來,我國創新藥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自2015年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以來,我國創新藥工業便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蓬勃生長期。
2020年,中國的創新藥在研管線數量佔到全球的13.9%,位居全球第二。在美國之外,中國與日本等已成為研發成果最為豐富的國家。
但隨著新藥上市速度加快,競爭加劇,熱門靶點競爭集中、缺乏源頭創新等短板也逐漸被暴露。部分在研專案中途撤退、資本回歸理性、部分Biotech(生物技術)企業真實成色顯現也成為行業關注的現象。
圍繞創新藥現狀及前景展望等話題,康方生物董事長夏瑜、康寧傑瑞董事長徐霆、君實生物營運長馮輝等創新藥領域代表人物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其中,被稱為國內“雙抗雙子星”的康方生物與康寧傑瑞同臺亮相,成為2021中國醫藥健康資本論壇的一大亮點。
主旨演講一開始,康方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夏瑜就明確提出,“醫藥改革持續深化和政策利好促進了創新的發展,新藥研發投入持續增加,中國新藥開發迎來了一個全面的創新時代”。
但她也指出,在產業高速發展的過渡期,也出現了不少資源浪費和現象性內卷的情況。夏瑜強調,這些都是中國生物醫藥走向創新之路和全球市場的一個必經過程,不會影響產業發展的步伐,也不會阻礙各個細分領域頭部公司大步邁向全球。
那麼,在這種環境下,創新藥企應如何“破局”?夏瑜提出了兩條路徑,一是最佳化創新生態,培育First-in-class(同類首創)的產品;二是深化對科學的認知,努力做出Best-in-class(同類最優)的產品。
除了差異化創新,拔高海外競爭能力也成為“中國製藥新勢力”的重要一環。夏瑜認為,隨著本土生物醫藥創新企業的崛起,以仿製藥起家的中國製藥工業在全球生物藥物創新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開始全面追趕國際領先的水平。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正處於從“跟隨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的重要階段。
康寧傑瑞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徐霆也深有同感。徐霆在演講中表示,我國的生物醫藥行業正處於革新期,新的技術不斷湧現,新的疾病機理和假說也會出現,“今後5年到10年是醫藥發展的黃金期,也是中國生物製藥行業進入國際主流競爭的關鍵階段”。
同為初代Biotech企業家的代表,徐霆認為,“出海”是國內生物醫藥企業必經的考驗,也是走向Big Pharma或Biopharma的一條必經之路。“隨著國家醫保談判進入常態化,創新藥的可及性得以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也推動著國內藥企‘出海’”,“不管是國內的商業競爭亦或‘出海’,差異化和技術壁壘都是建立競爭優勢的關鍵。以治療領域為例,目前國內的大多數創新藥都集中在腫瘤賽道,而對神經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關注還比較少。而反觀美國,腫瘤類新藥大概佔40%,在慢病管理、精神類疾病和衰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研究在進行中。”他補充道。
“內卷是現象,是途徑,而集約化和成熟化發展,最後留存下具有創新真成色的創新藥企,才是競爭的結果和導向”,這一結論,也成為與會創新藥帶頭人們的共識。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則從理論角度提出,我國新藥創制和醫學研究應加強整合力量。他表示,我國是科研大國,但在醫學研究領域,相比歐美髮達國家,我國智慧財產權轉化產出不足,醫藥專利的貢獻偏低,要把零散的科學研究轉化為臨床成果,未來還有一段路要走。
“整合”是一種四兩撥千斤的選擇,“醫學知識論”就是指對醫學知識進行研究。據樊代明介紹,醫學知識論是研究醫學知識本質特徵、價值取向和形成方法的認識論;是指導醫生合理應用醫學知識正確防治疾病的認識論;是利用低層次的分散醫學知識,創造更高層次醫學知識的方法論。樊代明認為,醫學知識分化越來越細,不整合難以形成戰鬥力。
談投資:
《2021醫藥健康資本白皮書》釋出 建議關注產品型企業
在本屆中國醫藥健康資本論壇上,主辦方每日經濟新聞還聯合頭豹研究院釋出了《2021醫藥健康資本白皮書》。
作為中國醫藥健康資本論壇的重磅專案,今年的《白皮書》深度研究中國醫療行業熱門細分領域,探尋各細分領域市場特點、發展空間和行業價值,並分析了中國醫療行業的市場環境,為投資者闡述各細分領域的投資邏輯。其中,消費醫療及醫療科技等熱門賽道成為《白皮書》著重分析的領域。
以醫美產業鏈為例,近年來,醫美標的在二級市場熱度居高不下。以有“醫美茅”之稱的愛美客為例,其從2020年登陸創業板至今股價就保持斜線上升趨勢。
從愛美客的業績表現來看,2018年至2020年,愛美客的營收復合增長率約47%,歸母淨利潤複合增長率則達到75%。其毛利率一度高達92.5%,這一數字甚至將貴州茅臺甩到了身後。
愛美客的利潤水平如此之高,與其身處醫美產業鏈條上游有關。《白皮書》顯示,在醫美產業價值鏈中,上游針劑供應商毛利率達50%~80%,是產業鏈上價值較高的環節;中游醫美服務機構毛利率為50%~60%,淨利率通常在20%以下,在毛利率較高的情況下淨利率較低甚至出現虧損,大多是由於醫美服務機構費用較高造成的價值降低。
除了行業利潤分配不均,醫美行業同樣面臨任何一個新生行業都可能存在的良莠不齊的問題。《白皮書》指出,中國現存醫美機構中,86%的醫美服務提供機構屬違法違規機構;醫美服務市場以民營機構為主導,2017年起佔整體市場規模超過80%。而隨著醫美行業的發展速度提升,政府頻繁出臺行業政策,規範行業行為,減少行業亂象,指引行業發展方向,醫美合規市場有望進一步最佳化。
同樣身處消費醫療賽道,諾輝健康執行董事兼CEO朱葉青則見證了個人健康管理風口的到來。朱葉青認為,個人健康管理已經從原來的“有病治病”變成了“治未病”,並開始具備三大屬性,分別是“從被動到主動”,“從‘治病’到‘治未病’”,“從院內處方到院外電商OTC”。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的3月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發文明確了批准癌症早篩產品的關鍵效能指標,其中基於前瞻性試驗,靈敏度和陰性預測值(NPV)位列其中,意味著我國癌症早篩進入合規階段。
醫療資訊化賽道也是《白皮書》重點關注的細分領域。醫療資訊化是指利用計算機、資料庫、網路等資訊科技賦能醫療行業以提高醫療效率。按照醫療資訊化的發展程度,醫療資訊化的不同階段包括管理資訊化階段、臨床資訊化階段、區域醫療資訊化和智慧醫療化階段。
1藥網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於剛也提出,後疫情時代,醫藥健康產業最重要的發展驅動力仍是科技。網際網路科技、雲服務、可穿戴裝置、大資料則是其中的重點細分領域。
《白皮書》指出,中國醫療資訊化正處於臨床資訊化建設時期,進入區域醫療資訊化摸索期。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醫療服務效率、改善“三短一長”等就醫問題;未來的探尋方向——智慧醫療化階段的建設則可以輔助醫生工作,增加醫療供給資源,改善中國居民整體就醫體驗。
在醫療資訊化領域,遠端醫療和電子病歷是醫療資訊化領域值得關注的兩條賽道。《白皮書》提出,遠端醫療的發展離不開通訊網路、人工智慧、大資料及醫療資訊化建設等領域的發展,多個方面仍然處於發展初期,或有很大的升級空間;對電子病歷來說,根據2020年階段性政策目標,滲透率目標驅動普及速度,整體評級目標加速存量升級,雙輪驅動加速行業發展。
興業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徐佳熹則從二級市場視角對2022年醫藥行業投資機會進行了研判。徐佳熹在演講中表示,過去幾年,醫療健康產業投資者逐步形成以頭部公司為美、以賽道型投資為主的投資思路,2022年這一投資思路會有一定延續。他建議投資者更多關注自上而下的選股策略,做“守正出奇”配置。
提及醫藥相關政策,徐佳熹判斷,政策實際上是趨緩的。整體控費降價政策趨嚴的時候,一些偏模式、偏賽道型的企業會走得更好一些;如果政策邊際是一個趨於溫和的狀態,那麼產品型公司可能會更具優勢。
面對新挑戰與新機遇並存的現狀,醫藥健康產業正迎來嶄新的融合與重構。一方面,是傳統醫藥健康與資訊化、數字化之間的連結,另一方面,是從個體到組織的智慧化普及與發展,催生出更多新的健康需求。
醫藥產業人在變化中遭逢挑戰、在變革中迎來機遇。一年一度的中國醫藥健康資本論壇,希望以行業見證者的姿態伴隨醫藥健康事業的成長,記錄行業點滴變化與結構升級。
今日(12月23日),作為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分論壇的“2021人工智慧未來應用場景論壇”、“2021中國投資價值趨勢論壇”舉行。點選閱讀原文,觀看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更多直播盛況。
編輯:魏官紅
視覺:劉青彥
排版:魏官紅 馬原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