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號或稱凱撒號戰列艦(德語:SMS Kaiser)是德意志帝國海軍五艘皇帝級戰列艦的首艦,由基爾的帝國船廠負責建造,於1911年3月22日下水,1912年8月1日投入使用。
該艦在五座雙聯裝炮塔中裝備有十門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最高速度可達23.4節(43.3千米每小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皇帝號主要被編入公海艦隊的第三戰列分艦隊服役。
1913年,皇帝號及其姊妹艦阿爾貝特國王號進行了巡航至南美洲和南非的越洋之旅。該艦在戰爭時期參與了大部分的艦隊主要行動。
它參與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蘭海戰,期間曾中彈兩次,但受損較輕。此外,該艦也參加了1917年9月和10月在波羅的海的阿爾比恩行動,以及1917年11月的第二次黑爾戈蘭海戰。
在1918年戰爭結束後的和平談判期間,皇帝號與大多數公海艦隊的主力被英國皇家海軍扣押在斯卡帕灣。
至1919年6月21日,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作為被扣押的艦隊指揮官下令全數鑿沉包括皇帝號在內的己方艦隊,以免落入英國人之手。皇帝號殘骸於1929年被打撈出水,並於1930年在羅塞斯拆解。
皇帝號是以“希爾德布蘭德代艦”(Ersatz Hildebrand)作為臨時代號,於1909年9月在基爾的帝國船廠開始進行龍骨架設,以取代已過時的岸防戰列艦希爾德布蘭號。
艦體被特意挑選在1911年3月22日德皇威廉一世誕辰114週年之際完工並下水,他的孫子威廉二世皇帝出席了下水儀式,帝國總理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也發表了演講,而皇后奧古斯塔·維多莉亞則為艦隻受洗。
舾裝工作及後展開,全部工程於1912年7月底完成。8月1日,該艦獲委任進行了海上公試,並至12月7日結束。翌日,皇帝號被編入公海艦隊擔當第四支隊的旗艦。它的船員主要是從最近退役的艾爾薩斯號和不倫瑞克號戰列艦轉移而來。
皇帝號的全長為172.4米、舷寬29米、有9.1米的前吃水和8.8米的後吃水,滿載排水量達到27000噸。皇帝號使用3套帕森斯蒸汽渦輪機作為動力裝置,由16臺燃煤鍋爐供應蒸汽。全艦貯煤3600噸,以12節(22千米每小時)的巡航速度航行時航程可達7,900海里(14,600千米)。
皇帝號裝備的主炮為分佈在五座雙聯裝炮塔中的十門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該艦摒棄了以往德式戰列艦的低效六邊形排列。
相反,五座炮塔中的三座被安裝在中心線上,其中設於艦艉的兩座是以超射佈局排列。其餘兩座則以雁列式佈局安裝在艦舯,可同向進行側舷齊射。
副炮系統則包括十四門安裝在艦舯炮廓內的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八門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以及四門88毫米45倍徑高射炮。此外,皇帝號還備有五具20英寸(508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其中艦艏一具,兩邊舷側各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