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唐代女性雕像。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挑選一些常見的女俑來介紹她們的髮型。
墮馬髻
墮馬髻也許是唐代最熟悉的髮型之一。
其實這個名字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墮馬髻在漢代的確切形式還沒有定論。這個名字在唐代被用來描述一個向一側傾斜的髮飾。
墮馬髻的造型是頭髮垂在兩耳之間,向著臉梳,髮髻不是在頭中間,而是在側面。又稱“包夾髻”。
這種包子在晚唐尤為常見。在著名的《果果夫人春遊》中,可以看到身穿墮馬髻的女子形象。
倭墮髻
倭墮髻也有雙鬢髻託臉的形式,從後到前在頭頂放置一個或多個髻又稱烏蠻髻。
唐代很多女性立像都有這種髮型,標準的圓臉顯得尤為生動。
半翻髻
半翻髻是將頭頂的頭髮向上梳理,然後向前或向後轉而形成的髮型,也可細分為單半翻型和雙半翻型。
這種髮髻由來已久,從唐初到盛唐時期就可見一斑。它似乎在視覺上提升了一個人的身高。
比如圖中的女俑,單穿一件半翻髻,一件繡貝子的小袖山裙,裙子的褶皺處繡滿了花朵。她左手拿著一面小鏡子,右手似乎是打算化妝。
丫髻
因小包子酷似“丫”字而得名,是一種俏皮的髮型。
圖中女俑身著雅姬,窄袖翻領長袍,腰束腰帶,腳穿靴子。她的頭向左傾斜,雙手似乎拿著狩獵用的弓。
望仙髻
這個女俑頭上略微誇張的髻是雙環望仙髻,身著的服裝是舞者的舞裙。
雙環望仙髻經常被舞者佩戴,有的未婚少女也喜歡佩戴。
這樣的髮髻乍一看有種非日常表演裝扮的感覺。僅使用頭髮來製作和保持如此誇張的髮型是很困難的。因此,有學者推測,王仙機的兩個大發環應該是用金屬絲支撐的。
螺髻
形如海螺,又可細分為單螺髻和雙螺髻。
這幅畫中的女俑身著雙羅驥,窄袖袈裟,下身長裙。她坐著,雙手拿著鼓,好像在演奏一樣。
高髻
非常高的包子,也可以根據包子的形狀細分為不同的型別。
圖中女俑身著單高髻,棕褐色領,窄袖衫,長裙,披披,雙手託胸腹,端坐在墩形座具上。
雙垂髻
將髮髻在臉的兩側揉成兩個小球。這種髮型看起來更顯年齡。
在張懸的《宮女織錦》中,也出現了雙垂記。
上面提到的這些唐代髮型,也可以按照流行的時間順序,概括為一部唐代女俑流行髮型的演變史。
唐代初年,女俑的髻低平,造型較少。之後,包子變得更加多樣化,半飯記可以看作是一種流行的時尚。
玄宗時期,各種高髻、倭墮髻成為主流,天寶以後,墮馬髻為主,女僕形象多見雙垂機。
女俑的髮型變化。
比起百搭的髮型,你是不是更羨慕唐人的髮量?其實還有很多高大的髮髻,並不是全部用自己的頭髮梳成的,而是假髮的應用。
古籍中提到楊貴妃“常以假髮當首飾”。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還出土了彩繪彩繪翅膀。
下次你在博物館看到唐俑時,你能認出他們頭上迷人的髮髻造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