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清廷下宣戰詔書時,東南三督——兩江總督劉坤一、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就擺明了不同意、不接受中央朝廷的政策,於是發動了“東南互保運動”。這三個人,再加上閩浙總督許應騤、安徽巡撫王之春等,直接和西方勢力交涉,請他們區分對待處理,北京歸北京、地方歸地方,將東南地區劃在交戰範圍之外。這同時也預示了將來處理“庚子事變”及進行談判的基礎。
為何清朝沒有亡於八國聯軍?竟是因為慈禧“宣戰國家太多了”
經歷如此嚴重的事變,到太后、皇帝必須變裝逃亡,為什麼清朝沒有亡於1900年?一項怪異的原因是慈禧太后太瘋狂了,做出不可思議的向十一國宣戰的狂舉,引來了“八國聯軍”,而正因為來了多達八個國家,他們難免各有打算,不可能在對中國的政策上有一致的想法,採取一致的立場。
因為所有的外交官都被困在東交民巷,各國必須協同進軍,但對於在中國取得利益,他們卻各懷鬼胎。例如美國始終沒有很高的動機要參與出兵,只因受困的美國公使不斷求援,不能見死不救。
來了八國,卻分成三個陣營,有三種主要不同的主張,反而使得嚴峻的情況在列強爭執角力中得到緩和。如果不是那麼多國一起出兵,如果各國之間有明確的主導者,那麼中國付出的代價一定會更高得多。
其中最冷酷、最兇惡的是俄羅斯,從一開始就擺明了沒有要和其他國家協同行動,另外布重兵經東北往南,持著佔領中國領土的野心,也因此引發日本的高度敵意警戒。
而德國、義大利、法國、奧匈帝國、日本為一組,著眼於藉此確定在中國的獨佔勢力範圍,擴張權利。他們的目的是要瓜分中國的鐵路、礦業等利益。德國看中山東,法國則重視從安南延伸過去的雲貴、廣西等處。日本想要得到臺灣對岸的福建當作勢力範圍。
第三組是英國和美國,他們有特殊的理由不參與搶奪勢力範圍,甚至反對瓜分勢力範圍。美國才剛剛在1898年和西班牙打了一仗,在軍事衝突中發現西班牙這個老牌帝國竟然如此不堪一擊,不只戰爭在幾個月內結束,美國還得到比原先預期更多的退讓與補償。除了割讓波多黎各、關島外,最重要的是從西班牙那裡得到了菲律賓,成為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過去美國向西拓荒到達太平洋,因而提高了對中國的興趣,現在突然多增加一塊亞洲領土,還需要找出統治運用的方法,暫時無力在中國經營、擴張。
美國還有一項考量,就是棉製品對中國的銷售。1898年到1899年,美國棉製品出口到中國呈倍數成長,卻在1900年受到“庚子事變”衝擊而大幅減緩。美國期待有一個相對較為穩定的局面,能讓美國棉花業的海外市場恢復成長。
更具影響力的是英國。英國陷入南非的“波爾戰爭”(Boer War),和當地荷蘭後裔發生嚴重衝突,是足以動搖大英帝國佈局的大事。另外,英國最早進入中國,原先將中國視為其帝國貿易的重要發展物件,控制了鴉片交易,又控制了中國的海關,反而是其他國家進來分一杯羹、甚至搶奪他們在中國的利益。英國不想參與、更不想鼓勵列強爭奪勢力範圍,乃至瓜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