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的冬天,對於東北民主聯軍來說,無疑是最寒冷的冬天。這不僅是因為那時東北民主聯軍條件艱苦,更是因為當時我軍遇到了險象環生的情況——我軍4萬士兵,被杜聿明率領的10萬敵軍包圍。
該如何打破這充滿危機的局面,成為了聯軍總司令林彪必須思考的事情。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林彪一邊咀嚼著炒黃豆,一邊盯著懸掛在牆上的地圖。經過縝密的思考,林彪終於想出了一個戰術方針。
而也正是這個戰術方針,使得我軍4萬人的部隊,打破敵軍10萬人的封鎖,一舉扭轉了危局。那麼,當時發生了什麼事呢?林彪急中生智想出的戰術方針是什麼?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相關內容吧。
1946年4月,我軍解放了四平市。18日,國民黨輪番向四平發起進攻。不久之後,敵我兩軍在四平形成對峙狀態。由於四平市具有很高的戰略價值地位,因此國民黨在5月,從本溪方向抽出幾個師,作為增援兵力進攻四平。
我軍與國民黨軍,進行了激烈的鬥爭,但鑑於國民黨兵力太多,堅守不利,於是便主動撤離了四平地區,接著又撤出長春。由於東北解放區面積大大縮小,所以我軍便在此時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我軍部隊分為幾股力量:主力軍轉移到松花江的北岸進行休整;其他部隊則分為三個部分,兩個部分的兵力分別,前往東滿和西滿建立根據地,剩下的那一部分則前往南滿軍區,繼續堅持鬥爭。
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國民黨最得意的時期。對於部下的表現,蔣介石十分滿意,於是不遠萬里從他的“總統府”,來到了東北。而這是蔣介石,頭一次來到東北。這份“殊榮”讓杜聿明他們倍感榮幸。
同時,蔣介石的大駕光臨,也讓國民黨軍隊激奮不已。杜聿明隨即便決定讓東北的國民黨軍,乘勝追擊一舉拿下哈爾濱。如果按照杜聿明的計劃,國民黨軍在這時候攻下了哈爾濱,那麼對我軍來說,那是沒有半點好處的。
然而儘管杜聿明的計劃很完美,但奈何他遇上了一位不靠譜的上司。對於杜聿明制定的計劃,蔣介石不同意這麼快推進。而老蔣不同意的原因,一是因為他認為現在的東北,猶如國民黨的囊中之物,推遲一點再進攻也沒有關係。
二是因為當時全面戰爭爆發在即,老蔣想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長城以南。對於蔣介石來說,雖然東北也很重要,但是相較而言,還是長城以南的地區更重要一些,畢竟他的身家老本都在這裡。
最高統帥都不同意,現在乘勝追擊,那杜聿明自然也只能,暫時將這個計劃給擱淺,待尋到個好時機再繼續進攻。原本杜聿明認為,即便這個計劃最多推遲1個月,便能夠順利進行,但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一停,竟然停了4個月!
而杜聿明停下的這4個月,卻是我軍最好的休整時期。我軍牢牢抓住這4個月,整頓了部隊,清理了周邊土匪,更重要的是,還進行了土地改革。由於土地改革,我黨很順利地取得了解放區人民的民心,這為之後我軍進行各種戰事打下了基礎。
到了1946年10月,眼見已經拖了這麼長的時間,要是再拖下去恐怕會貽誤戰機,於是杜聿明坐不住了,他制定了一個“先南後北”的戰略計劃。所謂的“先南後北”,則是國民黨軍先進攻南滿軍區,然後由此轉兵北上。為完成這一計劃,杜聿明調集了國民黨8個師,共10萬大軍,兵分三路向南滿衝了過來。
首先作為“馬前卒”深入南滿軍區的,是有著“千里駒”之稱的25師。25師曾在抗日戰爭中,出國作過戰,也是一支深受磨練的部隊,這樣看來他們的能力其實是不容小覷的。
不過國民黨沒想到,經過了休養生息的東野,與之前相比有了更加強悍的戰鬥力,一舉便將孤軍深入的敵25師殲滅,並且還活捉了敵25師的師長李正誼。一開局就出師不利的結果,使得杜聿明十分肉疼。
但是,杜聿明並沒有因此而停下進攻的步伐,反而愈發步步緊逼。由於當時實際上國民黨還佔據著東北大部分地區,因此即便東野殲滅了敵25師,卻沒有扭轉戰局。
我軍面臨的形勢還是非常嚴峻,一是生存條件惡劣,當時我軍糧食短缺,不少士兵只能依靠窩窩頭充飢,在一個我軍的保暖裝置也非常稀缺,這在天寒地凍的東北,是很難熬的。
二是我軍腹背受敵,前有杜聿明率領的10萬人馬,來勢洶洶,後還有之前被打壓的土匪勢力重新抬頭,對我軍虎視眈眈。而東野才不過4萬兵力,由此看來,我軍已經到了一個十分危急的境地。
這個冬天對林彪以及東野的將士來說,確實是不太好過。但是在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從來都是一支迎難而上的部隊。既然多年前紅軍能夠一次又一次地打敗國民黨,並獲得了一線生機,那麼現在經過磨練的解放軍,同樣能夠將當年的精神發揚光大。
於是,大家抓緊時間出謀劃策,作為司令員的林彪也多次召開軍事會議,商討接下來的行動。在探討的過程中,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認為,此次國民黨杜聿明來勢洶洶,同時按照“存人失地、人地皆得”的鐵律,應當先放棄南滿軍區,保住東野4萬兵力。
另一種聲音則認為,南滿地區十分重要,這裡不僅有戰敗日軍留下來的兵工廠,還有大量的煤礦、鐵礦。如果撤退,這不就等於將一個擁有大量資源的後方基地,拱手讓給了國民黨?
這兩種聲音,其實都很在理,只是各自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才會出現了不一樣的看法。因此,林彪並沒有輕易地反駁哪一方,而是認真地思考,哪一種“聲音”才是上上策。
林彪默默聽著大家的爭論,一邊吃著炒黃豆,一邊看著軍事地圖。透過軍事地圖,林彪看到了南滿軍區更大的價值。南滿除了有大量的資源,在戰略地位方面的價值,更是不可忽視。
南滿地區與北滿地區,遙相呼應、互成犄角之勢,可以很好地鉗制住東北的國民黨軍隊。但從這一點來說,東野就不應該撤退。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林彪的腦子裡漸漸形成——南滿決不能放棄,必須堅守!
接著林彪便在會議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向眾人解釋這樣做的原因。原本想要放棄南滿的人,立刻便明白,南滿對我黨在東北的佈局,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僅不能走,還要保衛南滿。而南滿保衛戰,必須要贏。
於是大家瞬間統一了意見,思想統一了,工作也就好做了。南滿軍區的司令員肖勁光,以及政委陳雲,立刻聽取林彪的意見,決定堅持南滿、鞏固北滿,打破杜聿明軍隊的進攻。
為了能夠讓南滿軍區取得戰鬥的勝利,不久後,林彪專門給陳雲、肖勁光發去電報,詳細述寫了一個新的戰術:
“東北我軍由於群眾條件的不成熟,我甚難秘密地接近敵人,所遇敵又較強,非一打即垮。又由於敵鐵道公路太繁,增援甚快,故甚難求得通常優越條件各個擊破的殲滅戰……故最近我們除過去所謂殲滅戰、游擊戰之外,現在提出一種新型的作戰,即名:硬拼戰。”
1946年12月17日,國民黨為了打通防線,以將南滿軍區的我軍,圍剿與長白山地區,只留下兩個師的兵力,守備後方之外,其餘6個師的兵力,全部集中,向臨江地區發起首次進攻。
在這種情況下,肖勁光決定化守為攻,主動出擊。具體就是派出兩個師,直搗東北國民黨軍防備較弱的後方,剩餘的主力部隊,則應對即將到來的國民黨大軍。杜聿明沒想到自己集中兵力攻打南滿的做法,反倒是讓自己受制於人。
於是在情急之下,杜聿明只好抽出4個師的兵力回防。而趁著國民黨軍手忙腳亂,我方留守部隊則開始反擊。同時北滿民主聯軍,也在配合南滿部隊作戰,集中3個縱隊和3個獨立師的兵力,向松花江以南出擊。
在我軍來勢洶洶的進攻之下,國民黨軍只好停止首次進攻。但杜聿明當然不會就這麼放棄,他接下來又指揮了軍隊,發起第二、第三次進攻。不過都被我軍利用“硬拼戰”,再結合游擊戰等戰術,一一擊退。
雖然我軍三戰三捷,但卻並沒有給予敵人的有生力量以致命的打擊。而我軍卻因為寒冷的天氣,以及“硬拼戰”戰術運用得不是很熟練,而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損失。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軍決定儘快加以調整。人是無法改變天氣的,因此林彪主要都對戰術進行最佳化。透過分析林彪發現,部隊在執行“硬拼戰”這一戰術時,為了殲滅敵人,不管不顧地就往前衝,將“硬拼”用成了“莽拼”。
對此,林彪及時開了一個師以上的幹部會議,詳細地指出了我軍現在廣泛存在的急切、毛躁的問題。談到“硬拼戰”時,林彪表示:“不打莽撞仗,要打硬拼戰。第一階段不要莽撞,第二階段就要硬拼。”
有了林彪的指示,我軍迅速正視自身問題,並在不久後,將其改正。1947年3月26日,國民黨調集20個團的兵力,再次向臨江地區發起第4次進攻。改正了自身缺點的我軍部隊,將國民黨89師引進紅石鎮。
89師剛一踏進紅石鎮,埋伏在此的南滿民主聯軍,立刻發起猛攻,將89軍全部殲滅。而這讓國民黨其他部隊,不敢貿然前進,紛紛轉為防禦狀態。國民黨的第4次進攻,又一次以失敗告終。
而南滿民主聯軍“四保臨江”戰役的勝利,不僅鍛鍊了我軍,更重要的是,它成為了我軍解放東北、扭轉東北戰局的重要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