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漫步於繁華的街道,享受著和平安寧的生活時,我們也不應該忘記,如此美好的歲月,是無數先烈用鮮血換來的。
在西北的國境線上,就曾湧現過這樣一位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烈士,她來自江南,卻投身於西北大地,在肚子裡還懷著6個月大的孩子,本可以用懷有身孕的理由躲避開劫難時,她卻為了祖國大義,毅然地衝在守衛國土的第一線,最終把自己和未面世的孩子一同融入祖國的邊疆。
這位姑娘是如何從江南來到西北,又是為何犧牲,犧牲後的國土是否迴歸祖國呢?讓我們帶著諸多疑問,回到歷史中,去回顧這位烈士的歷史。
江南少女投邊疆
這位英勇的姑娘名叫孫龍珍,1940年出生在江蘇泰縣的一個貧苦家庭。
1940年正是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期,而江蘇在當時又為日寇所佔據。
自出生起就飽受國家沉淪之痛的孫龍珍,對於捍衛國家主權,有著深刻的理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孫龍珍原本那種身處絕望的生活也漸漸為陽光所籠罩。
此時的孫龍珍雖然只有9歲,但窮苦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幼小的孫龍珍看到共產黨給中國大地帶來了一系列的新變化,也由此對新中國和黨有了發自內心的認同。
與共和國一同成長了10年後,孫龍珍年滿19歲,她也由當初那個天真單純的小女孩,長成了如今熱情開朗的大姑娘,並且還遇見自己的愛人,結了婚。
這時的中國,與蘇聯的關係已經不復當初的美好,自斯大林去世後,蘇共與中共之間的裂痕日益擴大。
隔閡之下,原本商定好的蘇聯對華投資也大幅度削減,大批援華的蘇聯專家也在蘇共中央的一道命令之下,轉身離開了中國。
剛剛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沒多久,對於計劃經濟模式尚且未完全掌握的中國,頓時失去了能大幅度推動經濟發展的外來投資和技術,原本已經建設了一半的重工業體系面臨著難以為繼的威脅。
經濟的重壓之下,城市人口的就業難局開始顯現在黨中央面前。
而此時的新疆許多分裂分子尚未肅清,經濟發展也極為落後,組織生產建設兵團趕赴新疆,邊開墾邊衛國,成了黨中央一個必然的選擇。
就在孫龍珍結婚的這一年,黨中央提出的內地青年支援新疆社會主義建設的號召,希望這些年輕人能夠積極投身於邊疆建設。
內心充滿了豪情壯志的孫龍珍積極響應了號召,她告別了新婚的丈夫,告別了陪伴了自己19年的家人,坐上了開向新疆的火車,永遠地離開了自己的家鄉。
投身邊疆衛國門
來到新疆,孫龍珍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許多人總想逃避的“生活苦”。
邊疆生活之苦,孫龍珍在來之前就有所耳聞,畢竟當時很多人就單純因為對於邊疆困苦生活的畏懼,而拒絕到新疆支邊。
當然孫龍珍不一樣,她自小就生活在貧苦之中,艱難的生活對她而言早已習慣了。
因此,紮根於新疆吐魯番火焰山的孫龍珍,很快就融入到邊疆建設中。
初到新疆的孫龍珍被分配到一家化工廠工作,負責熬硝爐,砸礦石,工作環境非常惡劣,常常要在40攝氏度的高溫環境下進行。
這種任務按道理本來應該分配給男性更合適,但這是西北邊境,人口稀少,勞動力極度緊缺,迫不得已之下,只能由孫龍珍來擔任。
接手這份充滿挑戰的工作後,孫龍珍沒有一絲一毫的怨言。
相反,孫龍珍在平常的工作中積極認真,努力爭先,沒多久就得到了其他同事的欽佩,每個月都被評為廠裡的勞動紅旗手,也成了化工廠裡的骨幹。
孫龍珍就這樣無怨無悔地在西北邊疆奉獻,新疆在她和百萬支邊青年的努力下,日益繁華起來,天山腳下,大漠之邊,處處都顯露勃勃生機。
但就在新疆人民齊心協力建設家園時,北方的威脅卻漸漸逼近。
1962年,蘇聯在伊犁、塔城等地區策動和脅迫中國部分邊民外逃,嚴重破壞了我國邊境地區的建設,造成了大片土地沒有人種,牲畜也沒有人管的情況。
為此,黨中央決定動員一部分人到邊境從事生產建設。
孫龍珍知道這個訊息後,又一次踴躍報名,想再為祖國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本來,已經在化工廠工作的孫龍珍,是有權利可以不去的,當時組織上也沒準備把孫龍珍列入到派駐邊境線的名單內。
而且,在人煙更為稀少的國境線上,生活會更為惡劣,在兩國關係惡化的情況下,這些建設邊界線的青年也會面臨著極大的生命危險。
此外,孫龍珍還是一個女青年,已經結婚成家了,讓她就這樣衝到最危險的第一線去,多多少少有些不合適,在冰天雪地,海拔極高的邊境線上生活,對於女性而言,總會面臨著更多的困難與挑戰。
有時候這些難題看起來不過是一些小事情,但真正想要解決起來,卻會發現困難重重。
可說一千道一萬,孫龍珍明知道有這些危險與艱苦,依舊找著廠裡的領導堅決要求參加。
經過廠領導的批准,孫龍珍和其他生產建設兵團的年輕人一起,熱血沸騰地來到了巴爾魯克山西部地區,負責放牧工作,成為一名光榮的守邊者。
一身熱血灑邊疆
在1962年這一年裡,對於孫龍珍來說,最好的訊息莫過於她的丈夫於志林也從家鄉來到了山區,與她一同放牧,用夫妻兩人的汗水把新疆建設得更美好。
夫妻二人在邊疆相聚的喜訊或多或少衝淡了平日生活上的苦澀,在此後的幾年裡,孫龍珍和她的丈夫就這樣日復一日地放牧羊群。
孫龍珍同志幹一行,愛一行,即使是放羊這樣看起來沒什麼技術含量的小事,孫龍珍也能把它做好。
來到山區不久,孫龍珍就對放牧技術細心鑽研,很快就從一個對羊群知曉不多的工廠工人變成一名經驗豐富的畜牧工作者。
在平日的工作中,孫龍珍也依舊延續她在工廠時的表現,不論是颳風下雨,還是大雪冰雹,都阻擋不了孫龍珍工作的步伐,她同男同志一樣,爬高山,跨河流,跟著羊群到處跑,氣勢一點都不輸別人。
就這樣,在新的工作環境中,孫龍珍積極奉獻,再次成為放牧隊伍裡的勞動能手。
在時間的流逝下,孫龍珍和丈夫就這樣平淡地跨過7個年頭。
1969年6月10日傍晚,放牧隊伍裡的牧民張成山在趕羊群回隊的途中,突然遇到十幾個蘇聯士兵,侵入我國境內。蘇聯士兵把他的羊群搶走,還把這個無辜的牧民綁架帶走。
放牧隊伍知道了這件事情後,怒火瞬間就被點燃,40多名隊員手持著各種工具,衝向蘇聯人,想把自己朝夕相處的同伴解救回來。
孫龍珍當時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並且又身懷六甲,她不顧親人對她的勸阻,懷著滿腔的怒火,同著自己的隊友們一同衝向蘇聯士兵。
就在這個關頭,敵人的槍響了,子彈從槍口射出,無情地擊中孫龍珍和她肚子裡的孩子。
孫龍珍重重地倒在地上,流出的鮮血與雪地融匯。
年僅29歲的孫龍珍和她那未曾出生的孩子,就以這種方式,永遠地與祖國大地化為一體。
孫龍珍在緊要關頭,不畏犧牲,敢於鬥爭的精神,激勵了無數守衛邊疆的戰士、民兵。
黨委根據孫龍珍生前的一貫表現,追認她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授予她“革命烈士”稱號。
孫龍珍犧牲後,蘇方沒有絲毫收斂,直接在張成山放牧的“冬窩子”處拉起了一道鐵絲網,自己強行劃分了國界。
可是,咱們中國人怎麼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土被他人霸佔呢。
於是,白天蘇軍剛拉好的鐵絲網,晚上就被我們邊防的居民給拆除了,這樣你拉我拆了幾個回合後,鐵絲網終究沒有拉成。
在孫龍珍犧牲後的8年裡,戍邊的戰士寸土不讓,把中國的國土緊緊握在中國人的手中。
孫龍珍事件和孫龍珍墳墓,成為了塔斯提邊防哨所歷史的一部分。
只要是邊防哨所的戰士,就一定聽到過她的故事。
孫龍珍的犧牲點燃了邊疆無數人民的怒火,反抗敵人入侵國土的熱情如烈火般旺盛。
時光流逝,曾經的龐然大物——蘇聯解體了,取代蘇聯與巴爾魯克山相接的,是哈薩克。
經過不懈的努力,2003年7月29日,中國與哈薩克進行了領土談判,這片犧牲了孫龍珍的44萬畝爭議區域,終於劃歸屬回祖國。
結語
孫龍珍其實是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一員,她的行為表現與犧牲,也正是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愛國行動的縮影。孫龍珍在勇敢衝向敵人時,她也想過肚子裡的孩子,作為一個懷孕6月的母親,她更知道新生命誕生的不易。
但孫龍珍更明白,比起她和她肚子裡的孩子,還有更為重要,更加值得保護的,那就是真正的、屬於勞動人民的祖國,她和她的孩子雖然犧牲了,但這種犧牲卻能為其他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孩子,爭取到美好的未來,爭取到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