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發動了一場叛變。叛亂分子以摧枯拉朽之勢,佔領了洛陽。756年,潼關再次被叛亂分子攻克,潼關成為長安的要塞。
肅宗大驚失色,攜家人逃離。七月十五日,一行人抵達馬嵬驛,禁軍突然造反,將楊國忠一家人全部殺死。
幾天後,隊伍繼續前進,然而沒走多久,老百姓就攔住了去路,隊伍不得不再次停下來。
攔路的百姓看到肅宗,就對他說。長安是陛下的家,您的祖墳也在長安。你拋棄了家鄉又能去哪兒呢?
肅宗看的百姓不知道該如何跟他們解釋。就讓太子李亨留下來安撫百姓,自己騎著馬先行離開了。
肅宗不會想到就這個決定讓他失去了皇位。這時李亨第三子建寧王李倓,拉住李亨,對他說:叛軍燒燬了去蜀中的戰道,斷絕跟中原的聯絡,這樣一來必然就失去了中原了。
人心一旦散了,就再也聚不起來,到時候你想回也回不來了。如今之計不如我們一起北上,西北還有10萬大軍。
依靠西北的大軍召回郭子儀和李光弼,然後東征平叛,定能收回貳京,到時再迎回皇上。這才是大孝啊。
李亨聽後認為很有道理,於是讓廣平王李俶去稟報肅宗,肅宗聽後無奈地笑笑。知道已經無力阻止,便調撥了2000人給了李亨。
到了晚上,李亨又不知道該怎麼辦,他不知道該去河西,隴右還是朔方軍。建寧王對他說:父王之前擔任朔方節度使。
那些將領我也都認識,而河西隴右大軍剛剛跟叛軍作戰失敗,很多人投降了叛軍。這些士兵很多人都在叛軍陣營。
他們並不可靠,朔方軍距離較近,兵強馬壯,節度使忠心可靠,我們先勸阻到朔方軍大營。
趁他們還不知道皇上去了蜀地,先去奪了兵權,在圖謀河西攏右大軍,這才是上計。建寧王分析朔方軍更可靠,且趁著他們還不知道皇帝逃跑的訊息,迅速奪權。
不然時間久了朔方軍也不可靠了。李亨認為非常有道理,於是帶著家眷前往朔方軍陣地而去。
李亨手下只有2000多人,在沿路上又召集了朝廷軍隊,愧軍加起來也不過3000餘人。
這些士兵本來就是敗軍,又沒有後勤補給,還有每天和沿途的叛軍作戰非常艱苦。
李倓帶領的幾百士兵每次戰鬥必身先士卒,李倓有很多士兵的擁護。就在這種情況下,李倓負責斷後,一路掩護李亨到達了臨武。
李亨到達臨武后,想任命勞苦功高的李倓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李泌聽說後勸道:廣平王李俶是嫡長子。
應該當太子,也應該由他當天下兵馬大元帥。如果建寧王當大元帥成功之後,你不讓他當太子,他手下的驕兵悍將不同意呀。
當初太宗和太上皇都是這樣的,不能不引以為戒呀。是不是很眼熟,當初李世民勸李淵造反,後來李淵讓太子李建成主政,親王李世民主軍。
結果半路將都是李世民的部下,李世民造反,兄弟父子相殘。
而現在,李亨想讓太子主政建寧王主軍,如果建寧王造反,自己和太子拿什麼抗衡?李世民的成功也註定了建寧王后面的悲劇。
不久,李享在武將的擁護下登基,遙尊李龍基為太上皇。但名義上李享聽命於太上皇。
李泌對李享說,現在江山社稷為重,不應該鋪張浪費,應該把寶物交給朝廷。李享於是收回了寶物。
建寧王知道後激動地說,陛下能從善如流,我想不久就能收復中原,迎回太上皇。張良娣看到建寧王這樣噁心自己,氣壞了,就很厭惡建寧王。
經常和李輔國在李俶面前說建寧王和李泌壞話。建寧王對李泌說:先生,您在父皇面前推薦我,使我得以有展示才能的機會。
我沒有什麼可報答先生的,請求為先生除去禍害。李泌問道:你所指的禍害是什麼。李倓說:張良娣。
李泌急忙說道:“這可不是我的臣子該說的,我希望你能暫時放下這件事情。
這件事情被張良娣得知,並將建寧王告到李享。李享的妻子就是張良娣。
李輔國是李享最得寵的人,他們是李享的心腹,建寧王要殺他們兩個,擺明了就是謀反,而且還把矛頭對準了李享。
若只是如此,建寧王或許還能活下來,但建寧王與廣平王的交情,卻是極好的。
李享任命廣平王為天下兵馬統領,但他卻在京城。建寧王是統帥,兩人都有軍權,要立寧王來牽制廣平王。
防止廣平王權力太大威脅皇權。而建寧王不僅沒有制衡廣平王,反而跟廣平王關係很好,他們倆又幾乎掌握了全部兵馬。
這種情況下,李享為了防止建寧王造反,甚至太子造反,不得不賜死了建寧王。
史書記載:李倓在亂局下脫穎而出,本來未來可期。可惜唐朝不會容忍出現第二個李世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