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文化有著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畫卷中,融入生活與歷史的智慧,沉澱出小篆的華麗精美、隸書的古樸厚重、草書的放達自由,行書的飄逸典雅,楷書的端莊嚴肅,將中華文化的唯美詮釋的淋漓盡致。
在電腦輸入法和列印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手寫材料已經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書法也漸漸地遠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漸漸落寞成為了束之高閣的傳統藝術,但依舊有人堅持著對於書法的熱愛,就像張瑞齡老人那樣。
自幼練習書法,一朝成名天下
一個人可以為自己喜歡的事情付出多少時間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著名書法大師張瑞齡的答案是七十年。
從青春少年到耄耋老人,他手中的筆始終沒有放下,宣紙上的潑墨揮毫,是他一直以來堅持的初心。日復一日的練習書法,這在旁人看來枯燥,可他卻樂在其中。
張瑞齡為何會如此熱愛書法藝術呢?事情還要從他的出生說起。
1936年9月9日,河北省唐山市開平鎮一朱門之中響起了一個男孩的啼哭聲,他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儒商,十分的尊崇孔孟之道,自然要從經詩子集之中斟酌挑選出二字,於是有了“瑞齡”。
受父親的影響,張瑞齡從小就對中華傳統文化表示出了莫大的興趣。因為家中書法藏貼頗多,那些古樸的字跡漸漸浸在了小張瑞齡的心中。
6歲,張瑞齡開始學習寫字,在這時,他就表現出了超脫同齡人的天賦。
真正將他引進書法這條道路的,是不久之後,張瑞齡在同學家玩耍。
那時的他,正好看見了同學的爺爺戴著老花鏡在寫小楷,那一手漂亮的字,深深地折服了張瑞齡,於是他徹底地喜歡上了楷書。
後來他才知道那個爺爺是清代秀才,練習楷書已有多年。張瑞齡從同學爺爺那裡受到了鼓舞,回家之後便苦練楷書,越寫越痴迷,越寫越漂亮,以至於後來這手好字還帶給了他一個不錯的工作——唐山稅務局稅務員,專門負責寫稅票,那年他才15歲。
在那個用毛筆字開稅票的時代,他的字受到了許多人的稱讚,甚至還有人專門儲存收藏當年他寫的稅票。
因為字寫得漂亮,後來他又被調入了工會,成為了專門搞宣傳的宣傳人員,也就是在那個時候,20歲的張瑞齡確定了終身研究楷書書法的志向。
於是,在最年輕躁動的年紀,他卻選擇了一份最寧靜、枯燥的事業。
憑藉著刻苦勤勞的堅持和出眾的書法天賦,很快他就在書法藝術領域嶄露頭角,成為了小有名氣的青年書法家,後來經常有人上門求字。
作為書法界的新秀,他受到了許多人的追捧,而且口碑一直很好,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個時候他算得上書法藝術界最紅的“明星”。
後來他還應邀參加了中國書法協會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最大規模的書法展覽,從此,名利襲來,但他沒有在鮮花和掌聲中迷失自己,而是更加的刻苦鑽研楷書書法,多年如一日。
也許受到書法的影響,那個時候的他,身上就已經有了許多穩重和低調,他沉浸在努力尋找獨屬於自己的楷書書法風格中,他知道,光字寫的好不行,還要有靈魂,有氣韻,這可就難得多了。
勤學苦練,成就“中華第一楷書”
要想進入書法的大門,很多人會選擇學習和練習楷書,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書法愛好者都會寫楷書的原因,但是要將楷書寫出自己獨特的韻味,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想要把一件大多數人都在做的事情做到極致,就必須比其他人付出多幾倍的汗水,擁有常人無法擁有的心性。
我們都知道,楷書講究方正與端莊,這就意味著書寫者沒有過多發揮自我和個性的餘地,且學習楷書需要嚴謹和穩健的態度,因此對於大部分人來講,書法這件事是枯燥的。
甚至在很多人的眼中,楷書是最無法體現藝術性的一種字型,行書、草書的大家大眾知道的很多,而楷書的大家卻往往容易被人忽視。
但張瑞齡喜歡楷書的嚴謹與秀麗,之後的許多年一直都沒有改變,始終堅持探索練習。
其實張瑞齡的其他字型也寫得十分漂亮,他後來有些作品之中,我們能看出明顯的行書的影子,但是他最為熱愛的還是楷書。
為了找到獨屬於自己的楷書書法風格,他多年來一直堅持在楷書書法這條路上探索。
他研究過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等書法大家的字帖,逐漸繼承了王羲之的靈動、顏真卿的樸厚、歐陽詢的嚴謹、褚遂良的用筆和變化,幾十年如一日的不斷磨礪,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他的書法作品結構嚴謹,方正奇妙,穩健靈動,線條剛中有柔,韻律豐富,古雅樸實,這種獨特的書法魅力裡蘊藏著獨屬於張瑞齡個人的痕跡。
張瑞齡曾家道中落,衣食無著,但即使條件艱難,他也沒有放下對於書法的熱愛,“字如其人”,從他的作品之中,我們也能看出一些在其他人的作品中很難看到的那種淡然又倔強的韻味。
張瑞齡的楷書書法作品在國際上有極高的評價,甚至有些外國來賓訪華的時候,會專門拜見張瑞齡先生,對其書法作品更是視若珍寶,因此,他的書法作品多次被當作國禮贈送給外國來賓。
比如,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對中國的書法藝術十分的痴迷,中國外交部就把張瑞齡書寫的一副《醉翁亭記》的書法作品當作國禮送給了竹下登,竹下登欣賞之後驚喜不已,一直說:“書法在中國!書法在中國!”
1992年5月11日,竹下登前來訪華的時候專門在首都賓館見了張瑞齡先生,並且還特地帶來了一個玲瓏精緻的銀盃。這座銀盃正是國際藝術家協會的獎盃,算得上當今世界一個藝術家能夠獲得的最高成就的獎盃,事後,竹下登還邀請張瑞齡先生做日本國藝書道院顧問。
但是真正讓張瑞齡被大多數人所知道,是在國內發生的一件事情。
1997年,為了紀念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曲》誕生,中共中央決定在這首歌的誕生地——北京房山區霞雲嶺樹一塊紀念碑。這塊碑的正面是毛主席的題詞、碑的右面是鄧小平同志的題詞、碑的左面是江澤民總書記的題詞,而這塊碑的後面還尚有空缺。
後來經過多方商討,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會開會研究決定由張瑞齡先生書寫。
因為這個任務緊急,當時還在南京訪問的張瑞齡連夜返回,提筆一氣呵成,而他精彩的書寫也得到了全體領導的認同,他的書法作品伴隨著塊碑名留青史,這塊碑就是後來人們所熟悉的華北英雄紀念碑。
張瑞齡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唯一一個與三代領導人在一塊碑上題寫碑文的書法家,也因此享有了“三代領導人、一代書法家”的美稱,因此後來的許多媒體文章和雜誌都把他的作品稱為“中華第一楷書。”
雖然張瑞林的書法作品在國內國外都影響頗大,但他本人十分謙虛,對於“中華第一楷書”的頭銜他並不是很在意,甚至曾經和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聊天時,不善言辭的他有些頗有些緊張的說道:“我充其量只是個華北四省書法大展的頭一名啊!”
七十春秋熱愛,一代書法大家
70餘年的時間瞬息而過,因為對書法藝術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堅持,85歲的張瑞齡早已是書法界著名書法家。可他依舊深居簡出,刻苦鑽研書法藝術,繼續攀登書法高峰。
在這個喧囂的時代,他難能可貴地享受著一種近乎孤寂的寧靜,保持了一種在大多數人看來有些荒唐的固執和堅持,所以哪怕名滿海內外,他也極少接受各種採訪,他的事蹟也很少見於報端和新聞媒體。
他以近乎執拗的姿態堅持自己的追求,在書法領域裡孤獨地攀登著一個又一個的“高峰”,無暇顧及旁人的目光,他多少有點類似於武俠小說中的“孤獨求敗”,獨在高處,安享寂寞。
面對諸多稱讚和榮譽,他謙遜和清醒,坦然說自己只是一位“書法愛好者”。他對書法的藝術有很深的造詣,卻從不以大師自稱。
除了對書法作品的熱愛,同時張瑞齡也十分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
除了接受國家的書寫任務必須寫一些檔案和碑帖,其他時候他臨摹的大多數都是一些古帖,其中包含大量的有關中國的傳統文化典籍和詩詞。
閒暇時期,他也愛中國的傳統音樂,比如胡琴,很多人都說他的生命一半是胡琴,一半是書法。
兩者皆能帶給他心靈上的安寧,也許就是它們的結合,才使得張瑞齡在書法領域走得更遠吧。
張瑞齡的傳奇被外界一遍又一遍地訴說,其精美絕倫的書法藝術作品被人所讚揚,身價自然也水漲船高。
在上海的一家拍賣所裡,張瑞齡所寫的一幅《金剛經》,曾被賣出593萬的高價,這在當代的書法作品中是難得一見的高價,他的其他書法作品拍賣均價格不菲,儘管收益頗豐,但他很少把他的作品拿出來拍賣,去賺取高額回報。
張瑞齡曾經說過,書法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更要為國家服務、為社會服務。
出生於基層,又在基層工作多年的他,性格之中天然帶有一種平民情結,實際上按照他的身份和身價,應該很容易地結交到上層社會,過上無比優越的生活,但他還是選擇了樸素低調的生活。
生活中,他既是談笑有鴻儒的書法大家,也是往來有白丁的親切老人,他的性格之中帶著一種溫和,這種溫和使得他從來不拒絕任何來訪者,記者也好,政界要員也好,普通百姓也罷,他都親切接待。
張瑞齡先生名聲在外,好多人都以為他一定是在政協領導高位或者再次已是書法協會的副主席,實際上都不是,他在任何的協會或者團體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位置。
他如今所有的名聲,完全是70多個春秋的書法功力為他帶來的,他所有的榮譽都來自於實力。
在書法作品拍賣獲得高價之後,他沒有把這筆錢拿來享受,而是熱心於公益事業。
很早之前,張瑞齡便在公益領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將自己書法作品拍賣所得的錢和他多年來的獎金,全部投入公益事業中。
與當前的書畫界的浮躁的風氣比,他這種置身事外的超然和不為名利所困的豁達實在是讓人敬佩。
很多人說他的書法作品是天價,可是作品是有價的,而藝術是無價的,他在作品之中所展現出的魅力實在是令人回味無窮。
在很多人的觀念之中,藝術家其實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其實不然,完全不食人間煙火,只能勉強判斷到二流的境界。
真正的藝術家必然是在現實人生之中體會到生活的百般滋味,然後才能修煉出超然物外的豁達,創作出一流的作品的,張瑞齡先生便是這樣一流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