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人與人應如何交往,交情有多深,這種交情能否經受考驗?古人為我們提供了借鑑。
第一個例子是,春秋時,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他們一同做買賣,管仲總是分給自己更多的財物,鮑叔牙並不覺得他貪婪,他知道管仲貧窮。管仲曾為鮑叔牙出謀劃策,卻使鮑叔牙更加窮困,鮑叔牙並不怪罪他,而認為是時機尚不成熟。管仲曾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免,鮑叔牙並不認為他蠢笨,而認為他是時運不濟。管仲在打仗時多次臨陣脫逃,鮑叔牙並不認為他膽怯,知道他家有老母。管仲感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他們定為生死之交。
齊桓公即位為齊國國君後,鮑叔牙向他推薦管仲。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向齊桓公薦舉五個傑出的人物為大臣,五人中並沒有鮑叔牙,鮑叔牙也並不介意。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齊桓公很敬重他,尊稱他為仲父。管仲臨死時,齊桓公問他,誰可接替他。他向齊桓公推薦了隰朋,並認為鮑叔牙善惡過於分明,不宜為相。易牙想挑撥管仲和鮑叔牙的關係,就對鮑叔牙說,管仲是你向國君推薦的,他才得到相位,可他並不薦舉你接任他。鮑叔牙說,管仲忠於國家,不以私心干涉政事。
第二個例子是,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因完壁歸趙和在澠池會上羞辱秦王,被趙王封為上卿,職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高興了,認為自己有攻城掠地的大功,藺相如只以口舌之辯就獲得高位,在己之上,是自己的奇恥大辱。他揚言要在與藺相如相遇時羞辱他。藺相如聽說後,總是躲避廉頗。藺相如的門客不幹了,認為藺相如膽怯,要離他而去。他對門客說,他並不是懼怕廉頗,只是為國家利益著想,不與他爭鬥。廉頗聽說後,感到很慚愧,到他府上負荊請罪,兩人結為刎頸之交。
第三個例子是,秦末時,張耳與陳餘結為刎頸之交。張耳的年齡比陳餘大,陳餘把張耳當作父親一樣侍奉。他們共同參加了反抗暴秦的起義軍。秦二世二年,張耳被秦軍圍困在鉅鹿城,他向陳餘求救。陳餘懼怕秦軍,不敢出手相救。張耳派張魘、陳澤去責備他。陳餘給他們兩個五千人馬去攻打秦兵,結果全軍覆沒。後來項羽大敗秦軍,解了鉅鹿之圍,救出張耳。張耳與陳餘相見後,又責怪他不出手相救,並詢問張魘和陳澤的下落。陳餘告訴他,他們兩個都已戰死。張耳不相信,認為是陳餘殺死了他們。陳餘覺得張耳懷疑他是因為他捨不得大將軍的軍印,便賭氣把軍印推給張耳。張耳在門客的慫恿下,接受陳餘的軍印,並接管了他的部隊。從此兩人有了隔閡。
漢高祖元年,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引起陳餘的忌恨。漢高祖二年,陳餘聯合田榮攻打張耳,張耳戰敗,逃奔劉邦。同年劉邦讓陳餘出兵攻打項羽。陳餘讓劉邦殺了張耳,他才肯出兵。劉邦殺了一個貌似張耳的人,陳餘才出兵。後來陳餘聽說張耳並沒有死,就又背叛了劉邦。漢高祖三年,劉邦派韓信、張耳攻殺陳餘。
因此,與人交往,應謹記以下三點,才能使友誼之樹長青:
要明確交友的目的。這點至關重要,要問自己,我為什麼與某人交往,是要與他成為酒肉朋友,還是為了共同的興趣愛好才成為好朋友的。藺相如與廉頗的共同目的是為趙國強盛。因為有此共同“愛好”,他們的友情是能經受考驗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與人交往,應明白自己所處的“群”。
與人交往不能有功利之心。不要把對方當作為自己謀取權勢或獲得利益的工具,這樣的話,心地就會純正。同樣,對朋友也要看他是否看重了自己的權勢,能在我處獲得何種利益,如果有這樣的朋友,應加倍小心。太史公指出,張耳與陳餘的交往是以權勢與利益相交,因此,他們的友情是不能長久的。
與人交往,要有容人之量。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在與人交往時,應設身處地地多為對方著想,兩人的友情才能持久。如鮑叔牙能容忍管仲的臨陣脫逃和投資失敗,管仲能容忍鮑叔牙耿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