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飛虎隊”其實就是“僱傭兵”,對中國的抗日有幫助,中國也花費了非常多的財力、物力、人力。
而在“飛虎隊”之前,有一個“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這是一個規模宏大、戰功卓著、犧牲慘烈的部隊,“飛虎隊”在他面前,簡直不值一提。
一、蘇聯為什麼要建立“援華志願航空隊”
俄羅斯和日本,就是一對冤家,自從沙俄向東擴張,兩家就爭鬥不休。打完日俄戰爭,沙俄死掉了,日本在遠東取得決定性的控制;而取代沙俄的蘇聯也不是好欺負的,他們隱忍了一段時間,到1937年,已經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歐洲軍事大國。
既然成為歐洲軍事大國,就要有大國的樣子,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加強自己陣營的力量。1936年,西班牙發生了內戰,這場內戰實際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交戰雙方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
蘇聯理所當然要支援西班牙人民陣線左翼聯盟,他們派出航空支援隊加入到西班牙內戰,取得了不錯的國際效應。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當時的政府實在沒有實力抗衡,戰場上節節敗退,只好向國際社會控訴日本的侵略行為,還呼籲當時的世界各大佬支援抗戰,譴責、制裁日本。
但是,這些國家一個也不願意出頭,都在打著自己的算盤,還加強了和日本的貿易往來,因為日本需要戰爭物資,這是賺錢的好機會。
作為鄰國的蘇聯看到了機會,一方面,他要應對歐洲的局勢,不希望在東邊受日本的牽制;另一方面,也想在中國保持一支力量,隨時可以約制日本,防止日本和德國夾擊蘇聯,也防止美國、英國在中國變得更加有控制力。
1937年8月20日,抗日戰爭正在激烈進行,日本和蘇聯也在接觸,希望簽訂《日蘇互不侵犯條約》之際,當時的政府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和《軍事技術援助協定》。
根據條約,蘇聯成為“七七事變”後第一個援助中國抗戰的國家。不管蘇聯動機如何,這都是雪中送炭的舉動。
鑑於日本空軍在戰場上強大的制空權,導致戰場形勢惡劣,戰爭呈一邊倒的情況,當時的政府根據《軍事技術援助協定》,直接請求蘇聯派空軍參戰。
蘇聯也沒有推辭,在當年9月14日宣佈:出售225架各型軍機給當時的政府,同時,派志願者身份的飛行員、地勤人員、機場建築師、工程師和機械師來華協助抗日。
這就是“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的來歷;並且蘇聯說是“自願隊”,但他們派出的是現役戰鬥人員,不像後來的“飛虎隊”都是退伍老兵和航空愛好者。
這支航空隊一來到中國,立刻改變了戰場態勢,重創日軍驕橫的航空部隊,對中國的抗日幫助非常大。當然,蘇聯優秀的飛行員犧牲的也很多。
二、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的規模
“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的支援是全方位的,他們既有轟炸機、戰鬥隊;又有機場建設的設計施工;還有航空技術培訓、飛機修理廠建設、零部件加工廠建設;這些對當時在航空方面白紙一張的政府簡直就是及時雨。
蘇聯來華人員是蘇聯非常優秀的空軍人員,他們作戰勇敢、技術嫻熟。這些蘇聯援華飛行隊在二戰後被授予“蘇聯英雄”的有14人;5人成為蘇聯空軍中將;2人成為蘇聯空軍上將;2人後來擔任蘇聯空軍副司令2名;
優秀飛行員日加列夫後來成為蘇聯空軍元帥,擔任蘇聯空軍司令。可見,這些人員都是非常優秀的,後來美國“飛虎隊”的那些人與他們相比,不在一個層次。
一直到1941年,蘇聯出售了322架轟炸機、777架戰鬥機、100架教練機給當時的政府;援助的機場建設、工廠建設、教育培訓就不提了;來華人員有3665人,其中飛行員1091人,這些飛行員絕大部分都有長時間實戰經驗。比如轟炸機大隊大隊長庫裡申科、戰鬥機大隊大隊長拉赫曼諾夫等。
在援華作戰中,有227名蘇聯飛行員血灑中國長空。包括轟炸機大隊長庫裡申科、戰鬥機大隊長拉赫曼諾夫、優秀飛行員馬爾琴科夫、涅日丹諾夫、阿列克賽也夫、安德列耶夫、布林丹諾夫、彼得羅夫、波波士、卡特洛夫、司托爾夫·······等等。
蘇聯當時援華空軍是採用分批輪流的方式,既保證了人員的充足,又鍛鍊了空軍人員。
庫裡申科就是1939年來的第三批援華志願航空隊轟炸機大隊大隊長,一來到中國,他就率領九架DB-3轟炸機編隊在10月3日、10月14日連續兩次轟炸日軍在漢口的機場,給侵華日軍囂張的氣焰以狠狠地打擊。
第一次轟炸出其不意,大獲成功;第二次轟炸時,日軍已經有所準備,當庫裡申科率領編隊返航時,遭到日軍戰鬥機的瘋狂圍攻。
空戰中,轟炸機是沒法對付戰鬥機的,庫裡申科只能憑藉高超的技術躲閃,最後,飛機左發動機中彈停車,庫裡申科本人也受了傷,只好在重慶長江江面迫降。
飛機上的領航員、投彈員和機槍手逃生了,庫裡申科因重傷和極度地疲勞,沒法爬出機艙,隨飛機沉沒犧牲,時年36歲。
蘇聯志願援華航空隊來華主要是經西北方向到蘭州休整,然後根據作戰需要,分配到不同的戰區;主要駐紮在武漢和南昌,不斷轉戰于衡陽、長沙、廣州、桂林各地。
因為蘇聯航空隊一般要經過迪化。當年接待他們的人員有一個叫王洛賓的,他在迪化寫了首《達坂城的姑娘》這首歌。
航空隊來到後,他們作戰的空域遍佈各地,戰漢口、打南京、炸福州、襲杭州······遏制了日軍開戰初期瘋狂的勁頭,打消了他們三個月結束戰爭的狂妄念頭;
他們參加了南寧、九塘、漢口、岳陽、運城、粵北、歸德、廣州、南海、南昌、重慶、成都、蘭州、西安等地的空戰。
尤其對我國東南島上的松山機場的轟炸,更是一種對地縱深攻擊的打法,這在戰爭中有非常大的激勵作用,也讓敵人膽寒:處處不安全,處處都可能受到攻擊。
三、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不再直接參加戰鬥
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一來到中國,取得的戰績非常耀眼,僅在漢口轟炸中,就炸燬日軍各型軍機60架左右,炸死包括日軍航空兵精銳:鹿屋航空隊副隊長小川、木更津航空隊副隊長石河在內的日軍佐級軍官4人;日軍漢口航空兵基地司令官冢原二四三被炸成重傷,不得不截肢。
日軍在哀嘆:事變開始以來,皇軍遭到的最大損失。隨後日軍加強了對航空部隊的預警和防護,更多先進的日軍飛機從國內運來。
到1939年,就戰鬥機來說,日軍飛機的效能已經超過了蘇聯航空隊的戰鬥機。所以,從戰果上,我們也可以看出,1939年後,被擊落的日軍戰機數量大幅減少。
1937年僅12月就擊落日軍飛機91架、炸燬43 架,蘇聯航空隊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
1938年全年共擊落日軍飛機130架、炸燬136架;
1939年減少很多,只擊落日本軍機33架、炸燬71架;
1940年更少,全年只擊落16架、炸燬14架,這與戰爭進入僵持有關;
1941年,蘇聯航空隊已經做撤退的打算,基本不正面參戰,所以只擊落擊傷日本軍機5架。
1940年,歐洲局勢變化明顯,英國抱持“綏靖”政策,想“禍水東引”,讓希特勒去打蘇聯;蘇聯在西面的壓力劇增。
為了讓東部的日本保持中立,不形成“東西夾擊”的不利局面,蘇聯逐步退出中國的抗日戰場,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也不再直接參戰。
1941年4月13日,蘇聯和日本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而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就在眼前(兩個月後,希特勒就實施了“巴巴羅薩”計劃);蘇聯撤回了援華志願航空隊,這支部隊回去後就加入到保衛自己國家的“衛國戰爭”。
蘇聯援華自願航空隊回去後,“飛虎隊”接過來空中任務。但無論是規模還是能力,“飛虎隊”都趕不上“援華航空隊”。
尤其是生活作風上,更是相去甚遠,畢竟“航空隊”是正規軍,有嚴明的紀律,而“飛虎隊”就是“僱傭兵”性質的分隊;他們敢用飛機從重慶拉13個“XX”到昆明,讓史迪威惱火萬分,臉都丟盡了,但還無可奈何。
四、無論是誰,對抗戰有功的,我們都要紀念
二百多名蘇聯的英雄兒女,永遠長眠在了中華大地上。在武漢和重慶,就有不少當年為抗戰而犧牲的蘇聯英雄的烈士墓;僅1938年的武漢空戰,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就犧牲了100多人,烈士們都葬在漢口的萬國公墓。
中國人是感恩的,他們為了中國的抗日獻出了生命,我們永遠記得他們;中國人更是仁義的,但無論誰想翻歷史的舊案,我們將永遠唾棄它!
看看流血的歷史,再看看現在那個“醜陋”國的軍人叫囂要用X國人的頭骨做椅子,讓人不寒而慄;但居然在我們身邊,有大學老師在替二戰日本軍國主義喊冤、狡辯,又讓人心痛不已。
我們是要向前看,但我們要不忘歷史,這樣向前看時才不至於迷航;我們更要記得歷史上幫助我們的國際友人,這樣面對現在那些小丑時,才有定力藐視他們,而不是生氣、抓狂。
總之,我們不會、更不能埋沒英雄的功績,努力建設好自己的家園,這才是對前輩、對英雄、對先烈最大的敬意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