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關節滑膜變異性炎症反應為主的骨關節系統疾病,具體表現為以對稱性多關節為表現的慢性、進行性、侵蝕性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病理特點是關節滑膜增生及慢性炎症和血管翳形成,繼而造成對關節骨質的破壞,導致關節的畸形和功能喪失。持續存在的滑膜炎最終導致關節組織包括肌腱、關節囊、軟骨和骨進行性和不可逆破壞以及功能障礙,在醫學中是疑難雜症,被稱為不死的癌症。
目前現代醫學對該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因此給治療帶來極大的困難。針對該病的治療方案是用化學藥控制症狀,但很難抑制疾病發展的程序,患者需要長期吃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及併發症多。
一,發病率及發病因素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全球 RA 的患病率約0.5%~1%,中國患病率約為 0.4%,發病率約0.017%。現代醫學認為 RA 的發生與遺傳、環境、激素、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
中醫認為,遺傳和環境因素會導致不同的體質狀態,遺傳因素往往決定了體質的相對穩定性,後天環境則決定了體質的可變可調性,也就是說中醫可以通過後天干預調整體質。
RA 臨床表現多樣,其中以關節炎為多見,嚴重者可併發間質性肺炎或血管炎,有些患者雖確診多年但關節無畸形,有些患者短期內即出現關節畸形甚至導致功能障礙。以上正說明 RA 患者存在個體間的差異,不同患者患病後臨床表現及疾病進展程度存在很大差別。
二, 中醫對RA的認識
- 正氣虧虛,外邪入侵
類風溼關節炎歸屬於“痺證”範疇。中醫學較為詳細地闡述了該病的發病機制,認為該病是由外因和內因組成。
《黃帝內經》曰:“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所謂飲食居處,為其病本”,首先闡述了痺證的形成與感受外邪有關。外因是風寒溼熱等邪氣,是致病因素,時時存在。
內因是五臟六腑的失和。當正虛不固,外邪就會乘虛而入成為發病的主要因素,痺阻血脈筋骨;而五臟不調和,又會產生鬱、瘀、痰、溼等病理產物痺阻血脈產生症狀,因此認為內因是發病的主因。
正氣虧虛是痺病發生的內在依據,外感六淫是痺病發生的外在因素,瘀血痰濁是痺病纏綿難愈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氣虧虛起決定作用,“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當機體正氣不足時,風寒溼等邪氣會乘虛侵襲人體肢體關節肌肉,致經脈氣血閉阻不通,而發痺病。所以,治療此病,當以“扶正”為主,輔以“驅邪”。正氣足,自能驅邪外出,病癒體康。
那麼這個正氣具體指的是什麼?
2 脾腎為正氣之本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故脾腎為人體正氣的本源。
有學者統計,在RA 實證致病因素中,以風、寒、溼、瘀為主。而“溼”作為出現頻次第 1 位的證素,遠高於其他證素,這反映了溼相比於風與寒,在類風溼關節炎發病中是佔據著首要地位,誠如《說文解字》曰: “痺,溼病也”。
而溼又分內溼與外溼,內溼則與脾腎密切相關。脾主運化水溼,腎主水之氣化,水氣不化,脾虛不運,都能使體內水液代謝異常,從而產生痰溼。而外溼引動內溼,往往是本病發作之機。這便是為何類風溼患者往往對下雨天或潮溼的天氣非常敏感。
另一方面,腎主骨,早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就有對於腎與骨之間緊密聯絡的描述,認為“腎者,主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充在骨”,《素問·痿論》中亦提出“腎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現代研究認為骨破壞是 RA 的主要病理表現,骨侵蝕貫穿於 RA 的整個病程,骨丟失和骨侵蝕過程在 RA 早期即已開啟,且骨侵蝕速度在早期活動性RA 患者中更為迅速。RA 骨破壞過程和中醫腎虛理論有著內涵上的高度一致性。明代《證治準繩》載: “痺病有風、有溼、有寒、有熱……皆標也; 腎虛其本也”,提出了腎虛是痺證的發病之本。痺病患者先天稟賦不足,易致外邪侵襲,日久腠理空虛,邪氣內舍於腎,導致腎虛進一步加重,故腎虛既是發病的主要原因,也是病情進展導致的病理結局。
三、中醫對於RA 的常見分型及治療
有學者統計,中醫對於RA的分型達15種之多,最常見的有五種證型,分別是:風溼痺阻證 、肝腎不足證 、寒 溼 痺 阻證 、溼熱痺阻證、瘀血痺阻證。
治療方面,最常使用前六位的方劑分別是: 桂枝芍藥知母湯 、獨活寄生湯 、當歸拈痛湯、黃芪桂枝五物 、蠲痺湯 、烏頭湯 。
祛風溼藥(如桂枝、麻黃、威靈仙、雞血藤、羌活、獨活、防風、秦艽、細辛、青風藤等)、活血化瘀藥(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丹參、地龍、全蠍、蜈蚣等)、補腎壯骨藥(桑寄生、川牛膝、杜仲、熟地黃、淫羊藿、續斷等)、利溼藥(茯苓、土茯苓、薏仁、白朮、蒼朮、防已等)為治療 RA 最常使用藥物。其中用藥頻次排在前10位的分別是:甘草、當歸、白芍、桂枝、桑寄生、茯苓、川芎、川牛膝、黃芪、杜仲。可見以補肝、脾、腎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