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參和黃芪,當歸和地黃,到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看看寧夏醫學院的李雪巖先生怎麼說!
人體的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基本原因。所以治病的原則,就是利用藥物的陰陽效能的作用,來調整人體陰陽的偏衰或偏亢,以達陰陽協調,疾病消失的目的。
氣與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屬陽,血屬陰,二者相互依存。陰血的化生,賴陽氣的功能;而陽氣的功能,又必須依附陰血的物質來供養。
參、芪、歸、地,益氣養血是它的主要效能,為臨床常用的藥物。
四者各有專長,黃芪補氣中之陽,人參補氣中之陰,當歸補血中之陽,地黃補血中之陰。在臨床上往往是相互配伍,以取得綜合的療效。
01
黃芪補氣中之陽
黃芪性微溫,味甘,為補藥之長,故尊之曰“芪”。(《說文》:芪母也。)
《金匱》黃芪建中湯治虛勞裡急,用黃芪溫和中陽。
李東垣著《脾胃論》進一步闡發“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的觀點,主張“益氣昇陽”,用黃芪以促進脾胃陽氣的升發。
《世醫得效方》又宗仲景黃芪主治表陽虛之旨,創立玉屏風散以固表陽。
《本經》謂主大風者,因它可深入骨谷之中,驅逐風邪的外達。謂主癰疽,久敗瘡者,以其升發之力,排膿生肌。
表陽虛者,助陽固表;表水浸留者,溫陽行水;氣虛下陷者,昇陽固脫,皆顯示出它對臟腑之氣的衰減現象,起到煥發、激進、升提、增強等作用。所以說,黃芪能補氣中之陽。
02
人參補氣中之陰
古所用之人參,即今之黨參。黨參性平,味甘。
《本經》謂其主五臟,李東垣常雲,血虛以人參補之。
在補氣生血的方劑中,常以人參、黃芪等藥相配伍。黃芪在補氣中能發揮其昇陽、補中、生髮(逐邪、內託)、固表等效能,而人參在補氣中能發揮其滋陰、潤燥、生血、止汗等效能。
氣虛者,補其不足,因而仲景治表虛則用黃芪,治裡虛則用人參。
張壽甫曾治胸中大氣下陷二則,“因一當外感之餘,津液鑠耗,人參兼能滋津液,一當久病之餘,元氣虧損,人參兼能固元氣也”。
可知人參能益氣滋陰,而黃芪能益氣昇陽。同屬補氣之藥,而又有專主陰陽之別,互相配伍,則其效益彰。
03
當歸補血中之陽
當歸味甘,微辛,性溫,為生血、活血的主藥。
張壽甫依其效能,辨知“其力能升能降,內潤臟腑,外達肌表”。味辛性溫故言能升,所以有破瘀生新以及外達肌表通行經脈的效能,因其液濃而味甘,故有內潤臟腑的功效。
當歸在血證中,虛者可補,實者可破,因其具備能升能降之長,所以說,當歸能補血中之陽。
《金匱》當歸芍藥散、當歸生薑羊肉湯,後世的當歸補血湯,歸脾湯等,俱用當歸補脾生血;
血府逐瘀湯,仙方活命飲、補陽還五湯等用當歸活血、化瘀,因其能滋生陰血,又能活血開痺。
舉凡婦科的通經活血、補血、潤燥以及外科瘡癰諸證,無不應手奏效。
04
地黃補血中之陰
地黃性寒,微苦微甘,有益陰、清火、涼血、生血的效能。《本經》謂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痺、填骨髓、長肌肉。
當歸、地黃同屬補血之要藥。因當歸專於補血中之陽,故具有血虛者能生,血瘀者能活,血寒者能溫,血燥者能潤等功效。
二者雖同有生血、潤燥的作用,但又有活瘀與止血,溫寒與清熱之別。故常在補益陰血與活血去瘀的方劑中,當歸配伍地黃,陰陽相系相資,血虛者易於滋生,血瘀者能去瘀生新。
氣血在生理上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它運行於全身,在各個組織與臟腑之間起到推動與濡養的作用。
氣中有陽有陰,血中有陽有陰,這是物體中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必然規律,它在氣血的功能中保持著相對的平衡,推動著機體的生長與發育。
若陰陽失調,失去平衡,產生偏盛偏衰,也就是疾病發生的基礎。
黃芪補氣中之陽,能益氣昇陽;人參補氣中之陰,能益氣滋陰;當歸補血中之陽,能生血活血;地黃補血中之陰,能生血益陰。四者所主,各有專長,藥與症合,使陰陽得以協調,故其效方著。
注:本文選摘自《寧夏中醫藥學術經驗彙編》,1986年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