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寒冷,不少女性也因手腳冰涼的問題而感到煩惱。尤其是晚上睡覺的時候最難熬,要是不用熱水袋或是暖寶寶的話,睡一個晚上腳都熱不起來,甚至稍微吃點生冷食物就胃部不適,總感覺不消化還腹脹、反胃。為什麼有些人經常會出現手腳冰涼的狀況?
從西醫上說,人體的基礎代謝率較低、血液儲備能力降低、末梢迴圈不好、體溫調節不佳等都可能讓人感到手腳冰涼。而女孩子的支配末梢血管的神經比男性更為敏感,當週圍環境溫度下降時,手腳血管便會迅速收縮,於是區域性的溫度隨之下降,感覺手腳冰冷。還有女性血壓也通常低於男性,遭遇寒冷或壓力時,血液會更多地流向心臟等主要臟器,手腳等遠處則可能被冷落,以致會覺得很冷。
中醫把手腳冰涼稱為四肢厥逆,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陽虛所致。從中醫來分析,陽主溫煦,脾主四肢。若脾陽旺盛,則四肢陽氣宣通,自然不會手腳冰冷,若脾陽不足,四肢末梢得不到陽氣的溫煦,則會出現手腳發涼的現象。而且,脾陽越虛,手腳冰冷的程度越重。再者,五臟六腑皆有陽氣,若臟腑功能失調,往往會出現體質的陽虛。一般來說,素體陽虛之人,往往手腳冰冷,而不一定是脾陽虛。比如,腎陽虛和心陽虛的人,陽氣不足以溫通四肢末端,亦會導致手腳冰冷。
而女性屬於陰寒體質,不可食用大量涼食,如過多食用,體內就會有陰氣侵襲,進而消耗陽氣。陽氣具有推動、興奮、升騰、發散等氣化溫養等功能作用,可促進人體的生長髮育和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調和功能,轉化為血液的生成及廢物的排洩,女人一旦陽氣不足,便會出現脾失健運,營血生化機能減退,輕則出現陰血不足,重則導致經脈瘀滯、孳生痰溼等現象,影響身體健康。
陽氣虧損,內有寒邪
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同時也是決定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乃至死亡的重要基礎。其來源主要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前者來自於父母,後者則透過胃腐脾化吸收食物中的精微轉化而來。一般人的正常機體運轉、情緒波動、工作、適應氣溫變化及修復身體創傷等各項活動都需要消耗陽氣。
而腳底是人體血氣迴圈的末端,如血氣不足,首先出現供應短缺,寒氣便藉此機會入侵,誘發病因。人體是陰血和陽氣平衡的整體,陰平陽秘則機體健碩,如兩者有任何一方下降,人就會有不良反應,怕冷即為“陽虛生內寒”的結果。
營血虧虛,血脈不通
除了陽虛之外,營血虧虛也會導致四肢發冷。營血虧虛可簡單理解為血虛,它代表身體沒有足夠的營養物質去發揮滋養、灌溉的功能。營不足,何以談養,所以身體的各項功能和表現都會打折扣,遠端末梢的手腳難以得到供給,本應該溫暖的手腳,難免冷若冰霜。而血脈中的營血不足,還會導致氣血瘀滯的發生。這就跟河道中河水太少,流動力不足,泥沙容易淤積是一個道理。血虛不是一時半會出現的,要想得到充分地補養,也不應求效心切。
症見頭暈目眩,神疲乏力、不愛動、健忘、心悸心慌、嘴唇、指甲淡白、面色虛白而沒有光澤、例假持續時間短,經量少,顏色淡。
肝氣不舒,氣血受阻
有些人在情緒波動、心裡緊張時,同樣會手腳冰涼,甚至冒冷汗。很多人受手腳冰涼困擾與情緒相關。一方面,這些人的情緒情感總是得不到及時的疏洩、宣發,肝氣不舒,體內的「道路」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堵塞,氣血自然難以到達遠端的手腳末梢去溫養。另一方面,人在受到情感、心理上的傷害時,身體做出本能反應,調動分散各處的氣血,迴歸中央去護衛臟腑,故而犧牲了末梢手足的氣血供養。
辨證論治,“治”“調”並存
樂啟生中醫團隊認為,手足位於人體之末端,陽氣不易到達,因此陽氣不足更易出現手足發冷發涼,陽氣推動、溫煦無力則氣血執行遲滯,故見舌質淡紫,舌下瘀筋明顯,有齒痕,脈沉細無力;治宜補助陽氣、溫中散寒,在遣方用藥中,應重視方藥之間的陰陽平衡,寓補氣溫陽之品,配以養血滋陰之物;同時配以黨參、黃芪、白朮、茯苓補後天之本,益氣而溫陽;此外重視個體差異,配以疏肝解鬱、活血通絡之藥,體現三因治宜辨證論治之思想。
此外,手腳冰冷大多是陽虛體質所致,因此除了中藥湯劑之外,也可時使用膏方進行長期調理。膏方對於人體屬於滋補類藥劑,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加精氣儲備以及維持陰陽平衡的作用。冬季時節服用補腎的膏方以治腎為根本,伍以健脾,協調陰陽,從而調節臟腑氣血功能,改善四肢冰冷,維持臟腑平衡以及增強免疫功能等,是臨床上行之有效的方法。
病例分析
譚女士,25歲,2020年11月27日初診,因“手足冰涼8年,頭昏1年”之主訴來診,曾在某醫院檢查臨床各項指標無異常,曾服補中益氣丸、金匱腎氣丸等益氣、溫腎之中藥治療,間或好轉。既往體健,現產後1年,月經正常,無痛經等不適。夏季需著厚衣,冬季怕冷更甚,尤其夜晚睡眠,手足冰涼難以入睡,需要穿厚襪,使用熱水袋方能安眠,平素自覺疲乏無力,手足發冷,咽乾,眠差,易醒,夢多,大便幹,2~3日一行,夜尿多,每晚3~4次;
中醫診斷為肢厥,辨證屬於脾腎陽虛,治則以補益脾腎,處方:黨參、黃芪、白朮、茯苓、陳皮、法半夏、熟地黃、山藥、山萸肉、鹿角膠(烊化)、枸杞子、菟絲子等藥材,共14劑。
二診:服藥後諸症好轉,因出差在外,未再服藥治療,四肢發涼等諸症再次復發,症狀如前,咽乾、納差好轉,頭昏減輕。查體:手足觸診冰涼感,夜尿3~4次,舌淡紫苔薄白,舌下瘀筋明顯,脈沉細。上方調整後再服4劑,煎服之法如前。
三診:服藥後手足涼改善,身著厚衣已明顯減少,自訴手足溫暖,睡覺時偶感手足發涼,入睡時不需穿襪,睡眠好轉,後對原方進行調理,鞏固療效,並開具膏方,以溫陽健脾益腎,並囑咐長期服用。
治療至今,訴手腳冰涼感基本改善,即便冬天,只要適當保暖,也無四肢寒冷的症狀。
最後需要強調,許多手腳冰冷的患者,往往會選擇透過食用補品調理身體,但中醫藥膳的最基本原則是辨證的,哪怕是平和的補藥,如不對症或不適合體質,不但無效,反而會適得其反。中醫常講,“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則部之,實者瀉之”的原則,因此,切記不可隨意服用藥物或者使用偏方,應該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證指導的朋友也可透過點選我頭像進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