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散熱器作為一臺主機必不可少的配件,少剛幾十,多則上百,那麼哪個散熱效率高點?這應該是普通玩家小白最為迷茫的問題了。現在的入門級散熱也不乏一些比較出彩的單品出現,入門級雖針對的是預算不足的玩家產品,高階玩家自然是看不上,但卻是各廠家的必爭之地。有競爭就有高性價比的產品出現。最近隨著12代酷睿上市,很快散熱器廠商超頻三馬上就推出了支援12代酷睿的風冷東海R4000——一個散熱效能和價格都很親民的百元級入門風冷。
拆盒,盒內所有物品,最吸引人的應該就是那個全黑化的散熱塔。除此之外就是120MM的ARGB風扇和一個白色配件盒。
配件盒內物品,算比較簡單的,INTEL平臺有附贈背板,從背板背後的標識知道超頻三R4000是支援最新12代CPU的1700扣具的。AMD平臺看了下說明書,它是延用主機板自身的背板。除此之外,就是兩大平臺的螺絲和一小管矽脂以及風扇安裝支架。
個人是比較喜歡超頻三這種全黑化散熱塔的。散熱塔尺寸130*50*175MM,雖說搭配的是120MM的風扇,但測量了一下,這個散熱鰭片的面積是有130*130MM的,可以某寶找130規格的風扇或是超頻三自家的PF130風扇,剛好是130MM規格,加大風量來提供散熱效能。
入門級嘛,一切從簡,頂部並沒有什麼造型可言 ,一個LOGO及裸露在外的四根熱管頭,其實一直有一個疑惑 ,就沒有一個散熱廠考慮最佳化下這個熱管頭,N年不變也確實是醜。
總共有42層鋁製散熱鰭片組成,由4根6MM直徑彎成U型的銅管穿起。
不出所料的熱管直觸技術底座 ,這個價位,迴流焊就不用想了,看這個做工還不錯。
安裝支架也是散熱座,這是很多百元級散熱普遍採用器的方案,帶散熱槽可加快一部分的熱量散去。
熱管的佈局細細琢磨是很有意思的,排例在奇偶數的間隔開,一左一右,不會是直直的排列,也是為了避免熱管帶出的熱量過去集中。
風扇是比較常規的120MM規格,中間是乳白色9風扇葉,PWM介面,轉還在800~1800RPM,支援神光同步,最大風量是69.5CFM。
裝機,撕掉底座保護膜,還是很”白淨“的。至少不會像早前有些熱管直觸表面接縫邊緣還有凹陷,看超頻三這個R4000還非常平整的。
ROG X570I自帶的全金屬背板肯定 是要把工程塑膠的背板強,主要是我是金屬背板控。
AM4平臺,支架樑的安裝非常簡單的,認真看了下INTEL和AMD的,兩者好像就梁下面的塑膠支柱略不同,AMD是橙色,INTEL是灰白色。用來測試的U是自己一直在用的R9 3900X,官方TDP 105W的CPU,並不是誤導大家說入門散熱用來壓中高階U,一是我手裡只有這個U,二是而且如果超頻三R4000能壓住小超的R9 3900X,那壓105W以下的中端U肯定也是沒有問題的。
先安裝好散熱塔才能安裝風扇,X570I因為空間的關係,把整合音效卡和M.2做成了”立體式“,所以眼睛那一塊會比較高。散熱塔安裝完看了一下鰭片離敗家之眼那裡好近了,只有約2MM的空間,還好沒有干涉。
架上散熱風扇,真的是啥都剛剛好,離記憶體也非常的接近。看來還是不能折騰 ITX,除非有非常好的散熱方案。
安裝好後的樣子。
亮機效果,這種幻彩的效果也是當下大家比較喜歡的,可透過神光系統來控制。
簡單的測試了下,在默頻3.8GHz情況下,單拷FPU,12核全核會自動保持在4GHz頻率下,此時可以看到AIDA64顯示的CPU溫度只有45度,但二極體就已經去到77度了。用ROG自己的軟體看了下,二級管溫度是一樣的,平均CPU溫度是66度。分析原因應該還是受ZEN2架構被人垢病的積熱問題導致,熱量不能及時散出。
因為是入門級散熱,往上超頻只能摸索著一點點往上加,一步到位有點危險,試探性的先拆中4.3GHz,加電壓到了1.3V,全核心鎖定在4.3GHz穩定拷機10分鐘,此時ROG和AIDA64軟體都顯示二極體已經去到了93度,但AIDA64的溫度卻還是隻有52度,個人認為是不正常的,所以以ROG軟體顯示的平均溫度82度為準。到此就感覺沒有必要再往上摸索了,二極體93度已經快到極限了,R4000即便能把R9 3900X壓制在4.4GHz及以上,那溫度估計也是很高的,正常人不會在這種狀態下使用的,除非錢多想換平臺吧。
總結:
作為入門級別的東海R4000,全身黑化的散熱塔個人覺得是會比鋁色的好看很多,百元不到還帶個ARGB風扇,價效比拿捏的很好。風扇支援升級到13CM的風扇來加強散熱的,只是要看有沒有必要而已。對比同級別競品,單從R4000的做工、個頭和黑色塔身我應該都會直接入,為啥?因為同價位入門級別的散熱,溫度差距不會相差很離譜,用來壓制中端U供日常使用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即不追求那幾度的散熱效能差的,選個好看的就行。
超頻三東海R4000 ARGB CPU散熱器 四熱管 5V主機板同步 支援1700/12代 PWM 東海R4000
¥89.9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