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一個20多歲的年輕小夥出現在長沙的街頭,他一身破舊的衣服,腳穿髒兮兮的布鞋,在整座城市中顯得格格不入。這個小夥子到處張望著,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眼神還帶著一絲緊張,顯然是從鄉下第一次來到大城市。
年輕小夥想起了父母的叮囑,要他帶著一封信到長沙去找二叔,因為二叔現在是省裡的大官,找到二叔,就能有好的工作,就能改變一輩子當窮苦農民的命運。於是小夥帶好乾糧,懷著希望,一路跋涉,徒步來到了長沙。
可眼下遇到一個大問題,小夥並不知道自己的二叔長啥樣,也不清楚二叔在哪裡工作,住在哪個地方,而長沙對小夥來說又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如何找到二叔呢?
無奈之下,小夥子只能到處向路人打聽。他逢人便問,當大官的人住在哪裡,但他說不出是什麼官,路人也只能擺擺手說不知道。有人告訴他當官的都在政府,小夥子只好順著這個資訊繼續打聽。
幾經波折,小夥被指引到湖南省委辦公大院,剛要邁步進入,卻被門口站崗的解放軍戰士攔住並詢問他是誰,有什麼事情。
小夥怯生生地說要找自己的叔叔,戰士接著又問:“你的叔叔叫什麼名字?”
小夥答道:“黃時暄。”戰士告訴小夥,這裡沒有一個叫黃時暄的人。小夥語塞了一下,想到自己的叔叔早已改名,於是回答道:“黃克誠!”
身為貧農的侄子,來城裡找當上大官的二叔黃克誠,面對侄子想改變命運的訴求,黃克誠會怎麼做呢?
黃克誠,早年名叫黃時瑄,1902年出生於湖南省永興縣下青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幼年的黃克誠早早地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當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時,黃克誠早已起床,背起糞筐出門撿糞。
日常除了幫助父母幹農活,一有時間他還要往返幾百裡,去廣東樂昌縣坪石鎮挑鹽回來賣。父親黃清主因為生活的壓力,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對家裡人進行打罵,黃克誠自然也沒少被打。
黃克誠最喜歡和姐姐在一塊,因為姐姐說話少,也很少打他。不幸的是,他的姐姐身患羊癲瘋,家裡又無錢醫治,每次犯病暈倒只能抬回家中,等待姐姐自然甦醒。
在黃克誠6歲時,姐姐選擇用上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既為自己解脫,也為家庭減輕負擔。這件事對黃克誠的幼小心靈產生了巨大沖擊,讓他對社會現實第一次有了深刻的切身體驗。
姐姐死後,黃克誠不得不承擔更多的農活和家務,幾乎每天都在幹活。直到9歲時,黃清主和他的兄弟決定一起供養黃克誠讀書,於是請來了教書先生。
私塾的學習生活開闊了黃克誠的眼界,使他初步瞭解到外面的社會情況。期間,又有人建議黃克誠去縣城讀書。這對於偏僻鄉村的家庭來說是一件大事,所以整個大家族決定一起討論一下。
族裡眾人意見不一,母親不同意,父親顯得有些猶豫,只有大字不識一個的大哥黃時璣堅決支援。最終在1920年,黃克誠的大哥一邊挑著行李,一邊把黃克誠送到了縣城。
來到縣城讀書兩年後,黃克誠以優異成績考入了衡陽省立第三師範。在學校期間,黃克誠鑽研學習,心無旁騖,甚至當衡陽爆發學生運動時,他依然暗暗地旁觀,沒有加入。但學生運動的蓬勃發展,還是對黃克誠產生了深深地影響。
黃克誠看到了很多學生、老師為了學生運動,不畏鎮壓,不畏開除,甚至為此犧牲生命,黃克誠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是什麼使得這些人擁有這種不懼一切的力量。從此黃克誠更加關注周圍生活和社會現實。
20年代初,孫中山確立了“新三民主義”,聯合共產黨,開始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在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著手改組國民黨,國民黨的影響力迅速擴大,深入到中下層群眾當中。
在此背景下,1925年,黃克誠在衡陽加入了國民黨。期間他從書堆裡走了出來,積極參加各種革命活動,瞭解到各種新潮的革命思想,並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隨後,黃克誠開始積極尋找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方法。
偶然間,他了解到好友黃庭芳也在尋找入黨的方式,於是兩人一拍即合,一起學習進步。最終還是在1925年,經劉寅生和蔣元齋的介紹,黃克誠如願加入了共產黨。
第二年春,黃克誠就被中共湖南區委選派赴廣州政治講習班學習。北伐戰爭時,黃克誠加入軍隊,擔任第八軍的營指導員、團政治教官。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後,黃克誠又回到湖南,在自己的家鄉秘密進行革命活動。
1928年1月,黃克誠率領群眾響應湘南起義,與尹子韶等人領導了永興板梁暴動。在攻佔永興縣城後,黃克誠擔任了赤色警衛團黨代表兼參謀長,兼任縣委委員。
4月,黃克誠率領部隊800餘人上了井岡山,擔任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三十五團團長。不久他又被任命為湘南農軍第二路遊擊司令,在自己家鄉開展游擊戰爭,而後又作為縣委書記任職永興縣。
游擊戰期間,國民黨反動派不斷追剿和圍捕游擊隊,特別將黃克誠這些人列為重點目標。黃克誠沒辦法在村鎮當中隱藏,只能逃到山林中指揮作戰。
1928年秋天的一個晚上,黃克誠帶著兩名戰友回到家中。大嫂劉德姬正忙著煮飯,看見弟弟黃克誠灰頭土臉的,劉德姬讓他們先去洗把臉,再給他們做點吃的。
黃克誠告訴大嫂,他們正在這邊打游擊,讓大嫂不要告訴任何人,並且想請大嫂幫他們洗衣、做飯、送情報,最後問道:“大嫂,你怕不怕被抓?”
大嫂堅定地回答:“我不怕。”
白天,黃克誠他們在山上打游擊,大嫂就會把飯送到約定的地方。她有時會裝成上山扯豬草,挎著籃子來送飯;有時又裝成給菜地澆水,用提桶裝飯送過來。
一天清晨,黃克誠一行人還在家中,“挨戶團”就摸進村來,進行搜查。黃克誠自然是敵人重點搜捕的目標,敵人直接奔向他家。
大嫂看見情勢不妙,心裡非常著急,她恨不得將手中糞桶直接潑出去,但冷靜下來後,大嫂發現豬圈有一隻野貓,便拎著桶走了過去,大喊道:“你這隻死貓,總在這裡轉什麼?還不快些出去。”黃克誠等人在家裡面聽到聲音後,覺察出了危險,直接從後門溜回到山上。
游擊戰非常辛苦,部隊副司令劉承高喪失革命信念,率眾譁變,而敵人又趁機圍剿,致使部隊被打散,游擊戰無法再繼續堅持。
黃克誠在戰鬥中幸運逃脫,碰巧遇到了永興縣委幹部李卜成,在其幫助下,兩人一起秘密潛回楓樹灣。此時的湖南,正處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到處都在搜捕共產黨人,形勢危急,黃克誠決定和李卜成化裝成商人去尋找上級組織。
幾經波折,黃克誠和李卜成找到了同鄉、同學曾希聖及其兄長曾中生,在他們的幫助下,黃克誠在上海與中央軍委取得了聯絡。
1930年,中央軍委命黃克誠返回蘇區,先後擔任紅五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代主任,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等職務。期間,黃克誠經歷了五次反圍剿和兩萬五千裡的長征,多次遇險同時立下赫赫戰功。
抗戰爆發後,黃克誠指揮部隊轉戰晉冀魯豫,建立了蘇北根據地,與日寇進行血戰,成為著名的抗日將領。
日軍投降後,黃克誠率領三萬軍隊進軍東北,建立西滿根據地,任西滿軍區司令員,西滿分局代書記。後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第二兵團政委。
1949年1月,黃克誠又任天津市軍管會主任和天津市委書記,為全國解放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49年4月,湖南即將解放,然而還缺少一位主政的領導人選,該派誰去,中央需要認真考慮。毛澤東思慮再三,看中了號稱“儒將”的黃克誠。
1949年5月,毛澤東親自點將黃克誠出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兼湖南省軍區司令員、政委。但是,黃克誠需要出席即將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所以沒有馬上到任。直到1949年10月下旬,黃克誠率領一批幹部從天津南下湖南,才正式接任湖南省委書記。
黃克誠不僅在重大問題上真抓實幹,作為省委書記,他堅守“黨要管黨”的原則,注重抓黨風,抓幹部作風,把它看成是黨的事業成敗的關鍵。
黃克誠要求進城後,各級幹部堅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和實事求是的精神,遵守黨紀,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他還主持領導了1950年湖南省的整風運動,堅決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教育廣大黨員幹部,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黨的團結和統一,不允許任何人搞派系,立山頭。
供給制時的幹部購物開支和薪金制時的級別評定等棘手問題,都在黃克誠的嚴格把關下,處理得合情入理。
黃克誠還擅長處理統戰工作,他與程潛、唐生智先生,陳明仁將軍合作共事,關係融洽。他強調為群眾辦事,團結黨外人士,不能光講大道理,還要多做一些實事,同他們交知心朋友。
1949年11月,此時的黃克誠已經是湖南省委書記了,他在給家人寫信時,告知這件事,於是侄子黃開衡就來到長沙找二叔黃克誠,也就是文章開頭的一幕。
黃開衡是黃克誠的大哥黃時璣和大嫂劉德姬的兒子,他輾轉多地終於來到了湖南省委辦公大院,門口警衛聽到黃開衡說自己的二叔是黃克誠後,上下打量他一番,又接著詢問了一些細節,然後向上級彙報。
接著黃開衡被帶進省委大院,跟著戰士一路來到了一間辦公室。辦公室內一名戴眼鏡的幹部正在批閱檔案,見到戰士帶著一名小夥進來,便抬起頭看了一眼,又批改起來。
不多會,這名老幹部停下了手中的筆,笑著走到小夥面前問詢起來。一番交談下,黃克誠欣喜地說道:“我就是你二叔,黃時暄。”
黃開衡聽後,流下了高興的淚水。黃開衡的父親黃時璣正是黃克誠的大哥,大哥大嫂家住農村,一直非常貧窮,唯一的希望就是兒子黃開衡,所以讓他來長沙找黃克誠,希望黃克誠能給孩子安排一份好工作。
當黃開衡向二叔黃克誠說明來意後,黃克誠詢問了他的文化程度,黃開衡回答自己只讀過一年書。黃克誠告訴侄子:“你的文化程度太低,只能去挖煤,當個挖煤的工人。”
黃開衡一聽不幹了,說:“二叔,我不想挖煤,我想讀書!”於是黃克誠讓他去參加湖南革命大學的考試,結果只讀過一年書的黃開衡,顯然沒法透過考試。
當時黃克誠不僅是省委書記,還兼任著湖南革命大學校長,但黃克誠並沒有為侄子開綠燈,他只是接著勸侄子當一名鐵路工人。但黃開衡堅持要讀書,還說:“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見侄子的志向不小,黃克誠頗感欣慰,於是將他送到長郡中學,從初中開始學習。最終,黃開衡憑藉自己的努力,高中畢業後,考上了中南政法學院。
工作上重視黨風,作風,平時更加註重家風。黃克誠不僅對侄子黃開衡一視同仁,不搞特殊待遇,對於自己和自己的兒女更是要求嚴格。
遠在抗戰時期,黃克誠就有節儉的美名。1941年1月25日,日軍對蘇北抗日根據地採取封鎖掃蕩的政策,新四軍的生活陷入困難,時任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的黃克誠帶領軍隊厲行節儉之風,靠發揚勇敢戰鬥作風和艱苦奮鬥傳統來堅持戰鬥。
1942年秋,根據地開展生產運動,黃克誠與戰士一樣下田勞動,揹著糞筐拾糞積肥。1943年,由於棉布不足,夏季軍裝的製作出現了問題。
黃克誠親自改革制服樣式,節約了一萬多平米布料。因此在1943年,黃克誠還當選為“節約標兵”。
1949年,黃克誠正在前往湖南赴任的路上,途徑武漢,他從岳母家中接到了已經分別多年的孩子,6歲的大女兒黃楠和5歲的大兒子黃煦,加上和他一起回鄉的夫人唐棣華和1歲的小兒子黃晴,一家人終於可以團聚。
此時黃克誠除了感到幸福和高興外,他還在考慮另一件事。一到湖南,黃克誠就告訴夫人唐棣華,現在他是黨的高階領導幹部,孩子們與他生活在一起,自己的言行都會對孩子和周圍的人產生影響。因此需要定兩條家規:
一,不準動用公家的汽車辦私事;
二,不準向公家伸手要照顧。
唐棣華表示非常贊同,因為她知道,這種樸素勤儉的風格,早已融入到黃克誠的生活中,她自己也早已習慣。
對待自己的子女,親屬,黃克誠要求嚴格遵守他的家規。黃克誠的大兒子第一次見到黑麵饅頭,出於好奇,就嚷著要吃饅頭。警衛員就將自己的饅頭給了他,這時恰巧路過的黃克誠看到了這一幕。
黃克誠立即上前制止,並且教訓自己的兒子:“不要隨便見到什麼就要什麼,現在還有很多人都過著貧苦的生活,連飯也吃不上!”與此同時,黃克誠還告訴身邊的警衛員,不能隨著孩子的性子來,要從小讓他們懂得不能碰公家財物,否則就是害他們。
黃克誠並不是真正的無情。在黃克誠回到湖南任省委書記的一天裡,大哥黃時璣來到長沙找黃克誠。兄弟倆多年未見面,黃克誠也許久沒回過家,此次黃時璣是代表家裡的親戚朋友專程來看望黃克誠的。
在長談時,黃時璣提了一個小要求,希望黃克誠幫他搞一件皮襖禦寒。黃時璣談到自己的身體很差,懼寒畏冷,在冬日裡痛苦難熬。
黃克誠沒有猶豫,很爽快地答應了。但在當時,皮襖價格不菲,在湖南又比較稀缺,指標極少。若是黃克誠利用省委書記的身份,一定是能搞到的,可是他不會這麼做。
北方的皮襖相對更多一點,於是黃克誠就託人在察哈爾排了一個名額,自己掏錢買了它。這件皮襖幾乎花光了黃克誠不多的津貼,而自己身上十多年的毛衣卻一直捨不得換。
1977年,黃克誠恢復工作,任職軍委顧問。因為他眼睛不好,上下樓不太方便,於是安排他到一處小院,裡面只有平房。
但房子是1949年修建的,此時已經顯得太舊了,工作人員想要申請費用來翻新一下。黃克誠聽後連連拒絕,認為太麻煩了,舊房子雖然難看點,依然能住,簡單維修一下就好,不要和別人攀比待遇。
在得知黃克誠既不願換房住,也不同意大面積翻新,工作人員便準備將臨街的牆和門樓進行加高,這要花費一兩萬元。黃克誠瞭解後又拒絕了,覺得這是沒必要的亂花錢。暖氣管道改造需要花費三萬元,工作人員知道黃克誠不會同意,便偷偷動工。但幹到一半,就被發現了,黃克誠急忙上前要求停工,並說道:“燒煤取暖已經夠了,三萬塊這麼多錢可以用到更緊要的地方去。”
黃克誠大將一生廉潔奉公,始終堅守初心,兌現了自己對黨和國家的諾言。
1985年9月,黃克誠因為健康原因,主動辭去中紀委領導職務。
1986年12月28日,黃克誠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