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元帥是十大元帥之中唯一沒有走上長征路的元帥。
自1934年10月起,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北上以後,留守在南方的陳毅等人,率領著餘下的紅軍進行了長達三年的遊擊鬥爭。
儘管留守,然而這三年的游擊戰斗的艱難卻絲毫不亞於萬里長征的道路。
陳毅等人率領著部隊用最劣等的武器和持有優良裝備且數量上數十倍於己的敵人開展了激烈的戰鬥。
游擊戰鬥中,陳毅元帥多次陷入艱險,但卻又絕處逢生。
在1936年的一天,陳毅被敵人圍困於梅嶺密林山洞中長達二十多天,多虧了當地的一個好心女子送飯菜送情報,這才得已脫險。
一、遊擊背景
自1933年9月起,蔣介石召集國民黨五十萬大軍發動對於蘇區紅軍的圍剿行動。
1934年,由於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蘇區根據地面積大大縮減,為保留有生力量,被迫做出戰略性轉移的決定。
然而,敵軍數量眾多,轉移也並非易事。
經過中央慎重考量,決定留下一部分隊伍牽制國民黨的追兵,開展艱苦的遊擊鬥爭。
而彼時正值陳毅腿部受傷,手術之後不久,行動不便。
也正因如此,中央委派陳毅留下指揮剩餘的紅軍士兵開展遊擊鬥爭。
就這樣,陳毅等人便帶領著約莫1.6萬人的紅軍士兵以及傷員,在南方開展起了艱苦卓絕的戰鬥。
二、駐紮梅嶺
雄偉的羅霄山脈經井岡山向南延伸,其末梢到達江西南部的贛粵湘邊,仍一直頑強地向東南伸展。
在江西大餘縣與廣東南雄縣的邊界上,有一座梅嶺,這裡地勢險要,奇峰疊秀,逶迤數百里,是贛粵邊界的一道天然屏障。
在長征前夕,梅山就作為中央紅軍最為關鍵的遊擊根據地之一,當地的群眾基礎很好,訊息靈通,日常用品的補給較為便攜。
因此在1935年10月,陳毅項英等人帶領游擊隊伍偷渡梅關成功以後,就轉來梅山,在山中搭棚居住,並在此繼續遊擊作戰。
陳毅等人居住在山中的草棚裡,時常前往山下梅山村的老鄉家中幫忙幹活,和當地的老鄉談話拉家常。
老鄉們也儘自己所能為陳毅等遊擊紅軍提供了一定的給養幫助,填補他們的日常所需,長此以往,紅軍和人民之間也就建立起了深厚的群眾關係。
彼時的張千妹就居住在梅山村,只有十七歲的她對於這一批紅軍戰士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時常給他們送糧送菜。
多次接觸後,張千妹就在陳毅的引導和教育下,認識到了什麼是革命,什麼是共產主義事業。
慢慢地,她主動要求成為游擊隊的地下交通員和通訊員中的一份子,為革命事業儘自己的一份力。
三、敵軍圍剿,處境艱難
儘管山中環境惡劣,但好在當地群眾與紅軍的聯絡緊密,有著群眾的幫助,游擊戰鬥倒也勉強進行得下去。
直到1936年的9月,蔣介石在化解“兩廣事變”以後,再次調集嫡系部隊第四十六師,對粵贛邊游擊隊開展了第二次“大清剿”。
負責此次清剿的是戴嗣夏,他對於紅軍的圍剿十分有經驗,被蔣介石稱為“碉堡專家”。
對於此次的清剿他採取了三大措施:其一,山口、路口、渡口築起碉堡,派重兵看守,晝夜查詢,以此阻止紅軍的轉移。
其次,由於紅軍群眾基礎深厚,為保證當地村民不“通匪”,他採取了保甲制度,一村一保,十戶一甲,一旦發現一家通匪,則十家連坐,試圖割裂紅軍與群眾之間的聯絡。
其三,移民並村,將分散在山中的百姓統統趕下山,將山區變為無人區,禁止百姓攜帶糧鹽進山,從而大大增加了紅軍遊擊的生存難度。
這三管齊下的手段使得紅軍在山中不但得不到有效的補給,生存的空間也同樣地大大地縮小了。敵人便是想要這樣將山中的紅軍困死、餓死。
眼下深秋臨近,山中天寒地凍,群眾無法進山,紅軍們無法出山,條件更是無比的艱難。
陳毅元帥曾這樣描述道:“天將午,飢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米清可,野菜和水煮。”
這幾乎是陳毅革命生涯中最為艱苦的時刻之一。
為了想辦法打破敵人的物資封鎖,陳毅親自帶上一些游擊戰士上山去抓蛇和石雞等山中的野味,還有的人餓的捅馬蜂的窩拿來炒著吃、燒著吃。
儘管如此,紅軍的糧食卻依然是入不敷出。
張千妹等梅山村的群眾們深知游擊隊忍飢挨餓,心裡暗暗著急。
來圍剿的國民政府軍隊雖禁止村民進山,但若是長期不讓進山,村民的日常生計也都成問題,因此,國民政府允許這些村民每月進山幾次,稱之為“開禁”。
張千妹就利用這開禁上山砍柴的機會,將大米藏在挑柴的竹槓中帶上山去。
有時,梅山村民們也會設法往山中帶鹹魚,亦或是將食鹽化水溶進棉襖,然後丟在山裡,讓游擊隊員們自己去撿……
在這期間,由於山中寒冷且缺衣少食,陳毅的腿傷再度復發,腳腫得像一個大冬瓜。
而山外敵人的封鎖導致藥品這種珍稀資源根本無法運送到山中,張千妹便趁開禁之際,運用土方法採集草藥熬成藥水加入鹽巴給陳毅敷傷。
加了鹽巴的藥水清洗傷口時總是疼痛難忍,但是陳毅滿頭大汗卻是一言不發。
待到敷完傷口,他又咬了咬牙說道:“這點疼又算得了什麼,傷不好,怎麼趕走這些白狗子!”
令人稱奇的是,未經過專業系統的治療,陳毅的腿傷竟還就這樣有所好轉了起來。
四、“梅山誘捕”
多日以後,敵人見到包圍梅山久而無果的情況下,又想出了更為陰險的招術。
由於陳毅、項英所帶領的贛粵邊紅軍隊伍自1934年10月以來,就長期身處梅嶺一帶的崇山峻嶺之中進行遊擊戰爭,加之並無電臺等裝置,因此和紅軍主力隊伍失聯已久將近三年了。
南方各游擊區域的資訊都被完全隔絕,陳毅儘管想盡法子發出多封的書信,但全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
就是這樣,陳毅急切尋找黨中央的心理就被敵人鑽了個空子。
1936年11月的一天,山中寒意凜冽,梅嶺密林中,陳毅如同收到了天大的喜訊一般,急匆匆來到山下的一處接頭地點。
此次陳毅這麼激動並非是沒有原因的,原來他收到了大餘縣城地下交通站的一封關於中央訊息的信件。
信件內容是中央派人繞道香港來到大餘,邀請紅軍負責人前往會面,寫信的是一位名叫陳海的地下交通員。
起初看完信件的陳毅不免有些疑惑,中央來人,為什麼不把人帶上山上來呢……
但是儘管心中存疑,中央來信的訊息對於陳毅來說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在心中的迫切敦促下,陳毅決定親身前往,查清虛實。
第二日,陳毅一改往日行頭,化身為教書先生,在梅嶺區委書記黃贊龍的帶領下,來到了大餘縣地下交通員陳海的家中。
陳海並不在家中,屋內一個女婦人正在洗鍋刷碗,估摸著是陳海的妻子,黃贊龍便試探性地詢問道:“陳海在家嗎。”
那婦人頭也不回地操著一口方言說:“到團部去了。”
陳毅和黃贊龍錯把“團部”聽成了“糖鋪”,一時耳誤之下,便急忙朝著驛使門外梅峰橋頭的“廣啟安糖鋪”走去。
糖鋪外,兩人一眼望見了店門口的國民黨封條,緊接著,店旁一老人快速上前將老人拉到一處巷口,低聲催促道:“快走,陳海叛變了。”
兩人聽罷,對視一眼,便沉著地繞出了巷子,分頭回到梅山。
五、絕處逢生
原來,地下交通員陳海在離開梅嶺的途中被捕,貪生怕死的他供出了紅軍游擊隊所設的地下交通站“廣啟安糖鋪”以及紅軍游擊隊在梅嶺附近的具體狀況,隨即與國民黨反動派設下毒計,密謀將紅軍隊伍一網打盡……
而此刻,在陳毅和黃贊龍尚未返回梅山據點之時,陳海已經帶領著一眾狗腿子包圍了駐地。
駐地遭受突然襲擊,放哨的警衛員曾忠山發覺敵人從後山入侵,當即開槍打死了一個迎面而來的敵人,隨即大喊:“反動派來了。”
駐地草棚內的紅軍們聽到這聲音趕忙突圍轉移到附近的一座蘆葦山上躲藏。
天色漸暗,敵人在草棚內沒搜出人,一怒之下便欲將這些草棚統統燒個遍。
但好在天不絕人,燒棚期間雷聲大作,將要燃起的火統統都被大雨澆滅了,而一無所獲的敵人也只能夠悻悻而歸。
而另一邊,一身教師打扮的一無所知的陳毅不幸鑽入敵人的包圍圈,但好在敵人對這個戴著眼鏡一身書生打扮的中年人沒有起疑,最終有驚無險地回到了駐地。
與同志們匯合的陳毅深感不幸中的萬幸,握手慶幸之際,趕忙帶著剩餘隊伍一同在夜間轉移。
第二日天明,不出陳毅所料,敵人增派了三個營的兵力以及當地的地方反動武裝一同捲土重來,在整個梅山地界開始了地毯式的搜捕。
陳毅在昨晚已然帶領隊伍逃離到了三十多里外的一處小山處。
儘管如此,敵軍四個營的兵力將梅嶺地界統統包圍,獵犬四處搜捕,陳毅等人只好躲在小山岩洞中不敢輕舉妄動。
敵人的圍困長達了二十多天。
彼時正值冬日,陳毅飢寒之下,腿上的舊傷再度復發,好幾次敵人的腳步就在附近,拖著傷腿的陳毅只能在草莽之中蟄伏著,心中無比焦慮。
夜深之後,忍飢挨餓的陳毅又見到了一個熟悉女子的身影。
她便是梅山村的村民張千妹。
此前,駐地被圍,張千妹心中就焦慮無比,經過幾日判斷游擊隊伍留在樹梢、牆頭、視窗的暗號,找到了陳毅一行人的藏身地點。
待到夜深,國民黨隊伍放鬆警惕,她便攜帶糧菜,繞小路悄悄地爬上山來。
糧菜送罷,她便和陳毅等人通知山內山外的情報:“山內山外全是白狗子,這幾日我會夜裡想法子給你們送糧來,你們千萬不要亂走動。”
說完,張千妹便匆匆離開了巖洞,望了望四下無人,便迅速返回梅山村。
可以說,如果沒有張千妹的冒死相助,陳毅等人在巖洞中別說是二十多天了,就算是十天,不被困死,只怕也要被餓死。
陳毅在後來的詩句當中也感嘆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就是有著像張千妹這樣的人民群眾的傾囊相助,陳毅一行人才能夠克服這些困難,順利度過難關……
張千妹的送糧持續了數日一直安然無恙,可不幸卻很快來臨。
在張千妹最後一次送糧上山之際,竟在繞遠的小路處遇到了夜間巡邏的敵軍迎面而來。
無處可藏一時心慌的張千妹只好硬著頭皮,閉上眼,冒著必死的決心,側身一滾,掉到了身側幾丈深的谷底……
此後幾日,陳毅未見張千妹的身影,巖洞裡也斷了糧。
陳毅在洞中又飢又渴,口渴倒還好,可以從巖縫中喝上幾滴山泉水,可一旦飢火燒腸,難以忍受,想出洞尋找點食物,卻總能聽到敵人巡視搜捕的腳步聲。
此情此景之下,忍著腿傷病痛的陳毅心中不免燃起了一陣慨然赴死的壯志,思慮之間,心中文思如同泉湧一般。
陳毅慌忙從衣兜裡掏出筆,在袖口布片下寫出了此後聞名於世的“絕筆詩句“梅嶺三章。
〔一〕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
旌旗十萬斬閻羅。
〔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
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紙錢。
〔三〕
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
人間遍種自由花。
在寫下絕筆詩的第二天,虛弱不已的陳毅等人竟又見到了那個熟悉的身影,張千妹。
正所謂絕處逢生,張千妹跌到谷底後反而幸運地活了下來,她暈倒了過去,一直到第二日的夜晚才醒來,腿腳受傷的她,在夜裡一瘸一拐地走回到了家。
張千妹今日上山,除了送來糧食外,還是為了告知陳毅重要的情報,她一臉興奮地告訴陳毅:“山內外的白狗子們都撤走了。”
起初,陳毅還奇怪呢,但又細想這兩日確實沒聽到什麼巡邏動靜,稍稍恢復了點體力,陳毅等人便跟著張千妹一同走出巖洞下山去了。
在下山的路上,陳毅遇到了此前敵人圍剿和自己衝散的警衛員宋生髮,只見宋生髮一臉興奮地拿著一張報紙,報上醒目地刊載著:“12月12日,蔣介石被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抓捕。”
而山上這兩天沒有動靜的原因便是,收到西安事變訊息的國民黨四十六師匆匆忙忙從游擊區撤離了……
六、紅軍的黎明曙光
四散的紅軍游擊隊員重新集合回了駐地,他們滿心歡喜,慶幸著劫後餘生,同時也歡喜著“十年積怨,一朝得償”。
但西安事變不久後,回到南京的蔣介石採取“北和南剿”的政策,對陝北的紅軍主力進行抗日談判,對南方的游擊隊伍拒不承認,並且大肆追捕圍剿。
陳毅、項英等人也因此多次遇險,九死一生。
一直到“七七事變”爆發,全國掀起抗日高潮,國民黨對於南方紅軍的清剿逐漸消停。
1937年10月初,南方八個省十五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陳毅出任第一支隊司令員,正式開赴了抗日前線,紅軍游擊隊終於迎來黎明的曙光。
在山上巖洞內的二十多日,若是沒有平凡女子張千妹的救助與情報,陳毅元帥恐怕是無法走出巖洞的,更不要談往後有沒有帶領部隊開赴抗日前線的機會了。
陳毅元帥與張千妹之間的軍民魚水情讓人感動不已,紅軍游擊隊伍就是在無數個像張千妹這樣的群眾幫助下,一次又一次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向這些平凡而又偉大的抗日軍民們致以誠摯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