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人人生所能達到的高度,看他對待苦難的態度就夠了。因為在苦難中孕育著勝利的花朵,它只為勇者與智慧者而盛開。——稻盛和夫
小時候經常聽大人對我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很多大人們在教育孩子要刻苦讀書的同時,他們會把吃苦這個話題轉到自己身上,開始講述自己童年受過多少苦。吃不飽,穿不暖,當然更沒有條件讀書。早早在不該承擔家庭責任的年紀,就要分擔家庭的經濟負擔。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現在的生活跟過去比已經好太多了,看現在的孩子多好,吃得好穿得暖,有機會上學還不好好珍惜。就算是孩子用功讀書所吃的苦,也並不能和他們當年所受的苦相提並論。刻苦讀書在他們看來簡直就是享福。
因此很多人除了忙活生計之外,把全部的時間都放在了休閒娛樂上面。生活窮困點也沒關係,畢竟都是窮苦過來的人,這點節儉匱乏的苦肯定是能吃的。
他們說的確實有些道理,但他們對吃苦的理解還是太片面了。 刻苦讀書是吃苦,而窮不是,窮就是窮,是受苦。
不可否認在他們那個特殊的年代,他們確實吃了不少苦,現在這代人確實不能體會他們那個時代所受的苦。但苦難並未能使大多數窮苦人真正成長起來,他們的那種生活不是吃苦,而是受苦。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吃苦耐勞這個品質應該理解成受苦耐勞。
受苦是被動的,是一種接受命運安排的被動行為,是一種無可奈何,不得不這樣做。被動的受苦從不去主動尋求改變,還把這種被動的接受當成一種好的品質。
而吃苦是主動的,是不願意接受命運安排,主動尋求改變的一種積極的過程。
這種主動的吃苦和受苦的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有目標。
受苦的人只知道哀嘆命運的不公,在怨聲載道中渾渾噩噩地過一天是一天,最大的努力就是祈求天上掉餡餅,一夜暴富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只能受苦但是不能吃苦。
真正能吃苦的人,是能夠長時間聚焦於想達到的目標的人。為了這個目標,長時間專注在這過程中,放棄休閒娛樂,放棄不必要的社交,放棄無意義的消費,並且忍受孤獨和不被理解。有目標感,有行動力,並且能夠堅持。
當他們達到目標以後,他們的勤奮並不會改變,還是照樣的努力與堅持,人和人之間的區別也就這樣越來越大。這就是主動吃苦和被動受苦之間的差距。
對於正在受苦的人來說,至少感覺正在受苦的人,那麼選擇什麼樣的路就很清楚了,反正都是苦,何不主動去吃呢?
但只要是吃苦的方式變了,很多人接受不了。讓那些自認為在吃苦受窮的人放下手中的娛樂,去吃主動學習、主動進取的苦,簡直太難了。有些人為了逃避思考他們什麼都願意做,可見要吃真正的苦,有多難。
以後再有人在你的面前說他能吃苦,就要審視他是不是真正的能吃苦了,說不定他只是在受苦,而不自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