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不同階段、不同歷史時期的需求決定了時代的特徵與思想。新型智慧城市既是資訊化和城鎮化融合發展的著力點,也是實現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城鎮化程序已經進入下半場,城市的建設、運營、管理進入了精細化治理時代。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已從需求引領走向了技術引領,在此基礎上推動智慧建造和智慧管理,成為雙迴圈的大環境中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談到新型城市化建設,早些年很多人認為增加一些資訊採集手段,諸如安裝感測器、攝像頭,就能實現資訊化管理。我們經常看到在城市交通訊號燈的燈杆上,同時會有幾個或者十幾個攝像頭,這些攝像頭功能大體一樣,資料格式也基本相同,甚至採集的資料應用方式、應用規則也都相似,卻因為分屬不同的管理部門,不得不進行重複建設。這會導致“煙囪式”資料體系,資料通道無法打通,資訊系統彼此隔絕。不管多麼豐富的資訊系統,也不過是疊床架屋,城市數字化建設無異於事倍功半。
在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中,想要解決“煙囪式”資料體系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基礎資料底座。這個基礎資料底座之一就是空間資料底座——城市資訊模型(CIM)。
CIM基礎平臺建設是一項涉及資料領域繁多、資料鏈條關聯性強、業務領域交叉融合性高的綜合性、系統性工作。在CIM的支援下,將更好地實現資料整合,形成實時互聯、動態迴圈、微觀宏觀一體、可擴充套件、可更新、可追溯的資料;實現業務打通,改變傳統模式下各階段的管理脫節問題,實現城市智慧運營“一盤棋”。透過這些功能的實現,CIM帶來政府管理能力的升級,支撐工程專案審批制度改革,積累城市空間大資料,提高城市精細化治理能力。
CIM不是一項單一的技術,是以建築資訊模型(BIM)、地理資訊系統(GIS)、物聯網(IoT)等技術為基礎,整合城市多維資訊模型資料和城市空間基礎設施資料,構建起的三維數字空間的城市資訊有機綜合體,是多元異構資料模型,是面向融合應用的數字城市底座。基於BIM、GIS、IoT等進行資料採集之後形成CIM,將數字技術的應用維度從單體工程尺度延展到真實的城市尺度和地球尺度,使得城市級的數字化成為可能。
城市空間大資料需要BIM、GIS等技術在微觀和宏觀的尺度上對城市進行描述。BIM資料是一種包含海量資訊的多源異構資料,可以對單個、多個建築和基礎設施資訊進行詳盡描述。GIS是宏觀尺度上的城市資料,優勢是資料尺度大,可以將大量城市相關的資訊關聯到一個更大的空間場景中去。所以,CIM可以被認為是宏觀的GIS資料,中觀、微觀的BIM資料,結合IoT、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5G(第五代移動通訊技術)、區塊鏈等技術的一個綜合體。
面向未來的城市以及工程領域的數字孿生,主要依託BIM和IoT形成的資料基礎。BIM是實現CIM的關鍵路徑,是城市物理空間資料形成與管理的手段。未來,隨著BIM技術迭代升級和應用推廣,將以顆粒度更加精細的BIM資料為主,並基於此形成城市物理實體空間的資料資產,更好地支撐城市精細化治理的需求。
由於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平臺基礎研發稚嫩,對國外圖形引擎和工業設計軟體的極度依賴,存在技術標準(尤其是基礎資料標準)不健全、資料格式不相容、產業不連通等關鍵技術瓶頸,更存在資料安全問題隱患。
為了實現從資料來源頭上做到國產自主、安全可控,國內很多團隊都進行了積極探索,其中最重要的是國產BIM基礎軟體的研發。在“新基建、新城建、‘十四五’數字化產業轉型升級”等系列政策引導下,國內催生了諸如中設數字、超圖、奧格等國產化軟體平臺領創企業與技術研發創新,並支撐多個城市政府開展了廣泛的數字城市建設、智慧園區建設、智慧建造等多場景深度應用,積累了豐富的實施經驗與成果,為探索城市執行管理智慧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未來基於全鏈條、全生態、全生命期BIM、CIM技術應用,健全資訊保安和資料保密管理體系,能夠逐步實現關鍵軟體的國產化研發與替代。基於國產替代軟體建立成熟的整合化應用生態,推進建築工程大資料資訊共享,也能形成創新的“智慧城市、數字城市”的城市空間資料資產執行與管理新模式。
當然,新型城市化建設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城市治理思維的轉變。樹立城市治理思維,需要全體關心和支援新型城市化建設的各行各業同仁共同努力。希望能夠透過更多的專案實踐,為中國的新型城市化建設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作者系中設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