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39年,德國已經開始著手製造原子彈。而這時的美國人還不知道原子彈是什麼。美國真正下定決心造原子彈,是從一封信開始的。
在得知德國正在研製原子彈的訊息後,愛因斯坦等科學家開始著急,呼籲美國儘快開始研製原子彈,而美軍高層對這個新生事物表現出冷漠的態度,認為這個東西並沒什麼用。
科學家們被潑了一盆冷水後,決定直接向羅斯福遞交聯名信。
初次講解,困難重重:
由於薩克斯是羅斯福的科學顧問,遞交聯名信的任務自然落在他的身上。
薩克斯見到羅斯福後,他先呈上愛因斯坦等人的聯名信,然後,開始講述原子彈的科學原理和巨大作用。羅斯福聽的雲裡霧裡,對於一個非物理學家來說,聽起來像天書一樣。沒過一會,羅斯福早已哈欠連天。
最後,羅斯福一臉疲憊地擺擺手打斷了薩克斯,說:“你講的這個東西好像很不錯的,但現在政府並不需要它。”
聽到羅斯福的話,薩克斯垂頭喪氣,悻悻地離開了。但薩克斯臨走時,羅斯福為了表示歉意,邀請他第二天共進早餐。
借古喻今,巧妙化解:
第二天吃早餐的時候,薩克斯表現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在閒談中說:“總統先生,您知道當年拿破崙能夠征服歐洲大陸,為什麼沒有徵服英倫三島呢?”
羅斯福立即表現出對這個話題的興趣,兩眼認真地看著薩克斯,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薩克斯咳了咳,清了清嗓子說:是因為拿破崙沒有意識到蒸汽船的重要性,沒有打造出一支先進的海軍艦隊,最終導致了在滑鐵盧潰敗。如果拿破崙當時有點兒遠見的話,恐怕歐洲歷史就要被改寫了。聽完後,羅斯福突然變得嚴肅起來,沉默了一段時間後,堅定的說:“我不可能成為第二個拿破崙的。”
不久,一個絕密計劃啟動了,該計劃代號為“曼哈頓”。由於該項計劃屬於絕對機密,當時,包括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內,只有12個人知道。
結論:
這是一個借古喻今的典型案例。透過改變策略,投其所好,以政治家感興趣的歷史話題為突破口,借古喻今,從而達到旁敲側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