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探過漢代城址,發掘過唐代古墓,憑藉石塊和土渣與新石器古人對過話的北京一線考古人出書,揭秘最近一百年考古人如何捅破北京歷史“天花板”,透過人猿揖別、文明初現、青銅鑄禮、漢唐逝影、多元一統、帝都過往六章,以北京的歷史發展和演變作為一個清楚明確的講述邏輯,娓娓講述北京的由來。
這本《北京考古 破譯地下的歷史密碼》作者叫郭京寧,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先後主持或參與了門頭溝東胡林新石器、密雲大唐莊唐代古墓群、延慶大莊科遼代礦冶遺址群、東城玉河、南水北調北京段、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多處北京古代遺址和重大工程的考古工作。
作為一線考古人,郭京寧筆下的故事有趣兒且保真。路縣故城遺址的考古大家耳熟能詳,但定位這座城的過程,故事頻出。先是找城時,有領導借勢“嚇人”,和考古隊員說:“找不到古城,就別回來了。”現場負責人的口頭禪就變成了“(探工)大哥,如果你們找不到城,我可就失業了!”找北城牆的時候,一直沒有蹤影。一位老鄉囑咐考古人:“下杆子的時候小心些,別把我家樹給弄壞了。”原來是他家的樹“嬌氣”,一直長不好。考古工作者就是順著這個線索找到了北牆。郭京寧解釋,經常翻動的土才適合植物生長,1959年他家果園這一片還有城牆遺址,地下的牆基肯定不能翻動。
類似有趣兒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透過兩條線索將它們編織起來。主線是不同時代重要考古發現,貫穿全文。副線是夾雜於主線其間的各種考古知識小貼士。作為非業內讀者,主線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很強,輕鬆引發閱讀的代入感,沉浸式文字讓人瞬間被考古的魔力所征服。“遺蹟、遺物、發掘”之類的學術術語和討厭的學術爭論也可以坦然擁抱。對於一些對考古和歷史更感興趣的“準專業”讀者,副線會起到很好的補充,成為新的知識增長點,更會激發他們對更深領域的探尋。
克盉克罍等一批北京出土的經典文物,也透過照片形式在書中出現。同時,元代“帶貨直播”的題刻,上宅先民的“小戶型”、遼代的“首鋼”等故事也在書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