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個神奇的朝代,繁榮與積弱並存,文治與武功偏頗,連各個皇帝的廟號也與歷朝大為相異,哲、徽、欽、寧、理、度等廟號用字前朝後代都較少出現。亡於外族,竟然能以半壁江山又綿延100多年。
以靖康之恥為分界線,大宋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兩宋重文抑武,社會開放繁榮,但國防總體虛弱疲軟。比較北宋、南宋這兩個時期,會發現兩宋有頗多神奇之處,甚至充滿了天道輪迴的命定玄機。我發現,主要有以下六大神奇之處:
一、北宋和南宋分別各有九個皇帝,平分宋十八帝。宋朝國祚合計319年,其中北宋167年、南宋152年,也基本上平分秋色。
二、北宋和南宋都亡於外族入侵。北宋亡於金人,南宋亡於蒙古人。兩宋對於強大的外族,都是走“不斷議和續命,直至最終被滅”的總體路線。
三、立國之時和亡國之際都出現“兄終弟及”的皇統繼承方式。中原王朝長期以來,皇統繼承一般都是以“父死子繼”作為主要形式,“兄終弟及”一般是作為特殊情形下的補充。宋朝皇帝世系延續總體平穩,但開國之初和兩次亡國前夕都出現了“兄終弟及”的皇統繼承現象。北宋開國之初,出現了“斧聲燭影”的千古疑案,也由此引發了皇位的首次“兄終弟及”,北宋將亡前夕,哲宗無嗣,皇位不得不再次“兄終弟及”到徽宗手中,這位文藝界大咖在國勢頹危之際,緊急傳帝位給自己的兒子,並迅速就迎來了亡國。到南宋將亡時,末三帝也都是兄弟關係,皇位傳來傳去也沒有擺脫亡國的命運。
四、兩宋亡國時都出現了皇帝被俘的現象。北宋被金人攻滅,徽欽二帝被俘虜並被押解到金國,徽欽二帝受盡凌辱,最終客死異鄉;南宋被蒙古人攻滅,恭帝也被俘虜並被押解到元大都,後被迫在西藏出家,法號“合尊”,最終因為文字獄被元英帝賜死。
五、宋朝皇位多次出現主動“禪位”。我國古代歷史上,“禪位”的做法也常有,但大多是在改朝換代之時為了體現“君權神授”的政治把戲,“禪位”也往往是前一位君王不得不接受的選擇。在同一個朝代內,也偶見老皇帝沒有崩逝就傳位儲君的情況,但非常少見(比如唐朝也出現過兩次老皇帝被迫當太上皇、從而禪位的現象),且這種少見現象也常常帶有宮廷政變的色彩。而宋朝在朝代內就出現過多次主動的禪位:北宋徽宗在金人南下時緊急禪位於欽宗,南宋高宗還在盛年主動把皇位禪位於孝宗,孝宗因守孝又禪位於光宗,光宗又因病禪位於寧宗。因為,多有禪位的緣故,兩宋的“太上皇”也相對較多。
六、兩宋的第二位皇帝都發生了皇位世系的轉移,並且透過轉移實現了“撥亂反正”。太祖系在北宋被奪走、在南宋又迴歸。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大宋,皇位本應在他的世系中繼承。然而由於“斧聲燭影”也罷,由於“金匱之盟”也罷,第一次皇位繼承就是兄終弟及,太宗趙光義繼承了太祖趙匡胤的皇位,因而從北宋的第二位皇帝起,皇位就一直在太宗系的一脈之中傳承。到了高宗建立南宋,因為高宗沒有親生子嗣可以繼承皇位,從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孝宗算起,皇位又回到了太祖系一脈之中,直至南宋滅亡。說來,這也真是天道輪迴啊。
為了幫助記憶兩宋十八帝,按照宋朝皇帝一般多使用廟號稱呼的方法,自創了以下五言絕句的打油詩來幫助記憶:
【宋十八帝歌訣】
祖宗真仁英,
神哲又徽欽。
高孝光寧理,
度與恭端昺。
註釋:
1.祖宗真仁英。北宋前五位君主,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真宗趙恆、仁宗趙禎、英宗趙曙,此時北宋尚處於較為繁榮鼎盛的時期。
2.神哲又徽欽。神宗趙頊(念如需),熙寧變法也就是王安石變法就發生在他在位期間;哲宗趙煦,元祐黨事件發生在他在位期間;這裡的“又”作為過渡字,也是一個訊號字,表示前一個皇帝和後一個皇帝是兄弟之間的皇位傳承,而非代際傳承;徽宗趙佶,就是那位被附會為“李煜轉世”的詩書畫全才大家;欽宗趙桓,在國家危難之時被爹給坑了,被迫接下了“燙手山芋”——皇位,結果很快與他的太上皇一起踏上了異鄉旅程,一去不返。
以上1、2句就是北宋9帝。3、4兩句則是記憶南宋9帝。
3.高孝光寧理。高宗趙構,北宋滅亡,康王趙構作為趙桓倖免於難的兄弟,繼承了大統,建立了南宋,建國之初歷經流離,最終終於在臨安(杭州)落穩腳跟,相傳顛沛流離的生活也導致他在太子夭亡後再沒有生出子嗣,而太宗一脈,除了他自身以外,在靖康之亂中已經大多斷絕,只好從太祖一脈中選擇繼承人;孝宗趙眘(讀如甚),以對高宗至孝聞名,在位期間平反了岳飛冤案,後退位傳與光宗;光宗趙惇是孝宗三子,南宋前幾任皇帝普遍高壽,還是因為孝宗去當了太上皇,趙惇才得以以43歲“高齡”繼承皇位,光宗怕老婆甚至因此得了心理疾病,最後因病被迫禪位於寧宗;寧宗趙擴,寧宗曾北伐金國,但失敗了,簽訂“嘉定和議”;理宗趙昀(讀如雲),是寧宗的遠房堂侄,趙德昭十世孫,寧宗駕崩後被史彌遠擁立為新帝,在位期間聯蒙滅金,後期蒙宋戰爭爆發,力圖恢復故土的“端平入洛”行動也發生在他統治時期,但最終以失敗且大大折損了南宋的國力告終。
4.度與恭端昺。度宗趙禥(讀如其)是理宗的侄兒,因為理宗無子而繼承皇位,在位期間繼續重用賈似道,甚至對賈似道懼怕依賴,荒淫無度,他統治期間,蒙古大舉攻宋,國勢岌岌可危,最終因酒色過度而死;這句當中的“與”既是指度宗把風雨飄搖的南宋過渡給了後人,也是一個間隔字,後面的三位皇帝就是宋末三帝,宋末三帝都是兄弟關係。恭帝趙㬎(讀如顯),“恭”是諡號,南宋被蒙元攻滅後,5歲的恭帝被俘退位,因而沒有廟號,後來在吐蕃為僧;端宗趙昰(讀如是)是恭帝的兄長,恭帝被俘後被流亡政權擁立為帝,後在逃亡中病亡,年僅9歲,廟號端宗;端宗病亡後,弟弟趙昺(讀如丙)接手了流亡政權的帝位,史稱宋末帝、宋帝昺、宋少帝,隨著崖山兵敗,7歲的趙昺被陸秀夫揹著跳海自殺身亡,趙昺也沒有廟號、諡號,歷史上也有稱為“懷宗”的,但並非正式的廟號,這裡為了歌訣的押韻考慮,直接用“昺”字來代表他。宋末三帝“恭端昺”都是孩子皇帝,被俘或者死亡時都不足10歲,除了恭帝后來當了喇嘛僧人,活到54歲,其他都是少年即亡。因而南宋雖然同北宋一樣有9位皇帝,但三位末帝都是含金量極低的皇帝了。
明朝十六帝歌訣 巧記清朝十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