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毫無疑問是位賢明的君主。但皇帝也是人,不是端水大師,更別說五指尚有長短,人心天生長得就是偏的,所以就算是唐太宗這位明君,也難免在處理事情時出現雙重標準的情況。
而說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雙標事件,最典型的莫過於貞觀十七年齊王李祐、太子李承乾先後謀反,唐太宗面對兩個兒子的謀反,給出的判決卻大不一樣。
按照唐律,謀反乃是十惡之首,下場只有死路一條。所以李佑謀反後,唐太宗是毫不留情地直接賜死了這個兒子,但處置李承乾時,唐太宗卻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麼辦?
在場的大臣都不傻,一下子就領悟了唐太宗此舉真正目的何在。於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有了這個臺階,唐太宗順勢只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保全了他的性命。至於追隨李承乾謀反的從犯們,如漢王李元昌、駙馬杜荷、重臣侯君集等人,則全部按律處死。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李承乾、李佑都是謀反,可下場卻完全不同的情況呢?原因很簡單:李承乾得寵,李佑無寵。
正因為李承乾、李佑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大不一樣,這才造成了李承乾謀反後,唐太宗想方設法為他法外開恩,而輪到李佑時,唐太宗卻是頗為厭惡的一句“汝生為賊臣,死為逆鬼”,剩下來的只有公事公辦。
看到這裡,是不是想為被唐太宗視為“國讎”的齊王李佑掬把同情淚?先彆著急,因為與李佑同病相憐的,還有趙節。
趙節是追隨李承乾謀反的從犯之一,不僅如此,他還是長廣公主的兒子,唐太宗的親外甥。
李承乾謀反事發後,長廣公主為了給兒子求情,不惜跪在弟弟面前,痛哭流涕地磕頭謝罪,就為了懇求唐太宗留趙節一命,結果她得到的卻是一句“罰不阿親戚”。
不知道長廣公主看到唐太宗一邊大義凜然地說不能對親戚徇私枉法,然後按律處死趙節,一邊又免去李承乾的死罪時是個什麼心情。
事實上唐太宗身邊需要默默忍受他的雙標的,自然不止李佑和長廣公主兩個倒黴蛋,還有吳王李恪這個可憐人。
李恪與李佑一樣,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兩人堪稱難兄難弟,因為都飽受著父親的雙標。李佑受到的雙標不必再提,此處單看李恪的。
貞觀七年李恪就遠離長安到齊州上任了,臨走前,唐太宗裝模作樣地對他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
李恪聽到這話的心情一定很複雜,因為同樣都是父親的兒子,李泰與李治卻一直被唐太宗帶在身邊,不必離開長安,可以盡情地享受父子之情、天倫之樂。由此可見,所謂“家國事殊”,不過是唐太宗用來打發不得寵的兒子的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罷了。
無獨有偶,貞觀十二年李恪因為在安州屢屢犯錯被大臣彈劾,唐太宗在毫不留情地將其免官、削戶後,又寫了一封告誡信給他,信中有這樣一句話:“汝方違膝下,悽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
就在唐太宗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時,轉過頭,唐太宗就賞了大名鼎鼎的芙蓉園給李泰,還賜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比太子李承乾還多。而對李承乾,唐太宗更是乾脆地直接取消了他取用庫物的限制,任他想用多少就用多少。
至於李恪會被唐太宗如此雙標對待的原因,同李佑一樣,都是因為無寵,所以種種待遇遠遠不能與得寵的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人相提並論。
當然了,唐太宗雙標的事情除了這幾件外還有很多,比如長孫順德和李道宗的貪汙案。
長孫順德是長孫皇后的堂叔,李道宗則是唐太宗的堂弟,二人皆是皇親國戚、開國重臣,也都因為受賄觸犯了法律,只不過兩人最後得到的結局卻截然不同——長孫順德不僅什麼處罰都沒有,反而被唐太宗賜了數十匹絹,李道宗則得到了免官、削封邑、送去坐牢的一條龍服務。
至於兩個人犯了同樣的罪,為何被區別對待,唐太宗給出了十分清新脫俗的雙標理由:賜絹可以讓長孫順德“以愧其心”。那麼為什麼李道宗不能得到同樣的待遇,而是被罰得這麼慘呢?唐太宗說了,“人心無厭”,對李道宗必須“以理制之”。
然而剝開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說白了,長孫順德得以倖免於難,是因為他“地居外戚”,是長孫皇后堂叔的緣故,唐太宗一向對長孫家族多有關照,自然要給老婆的堂叔多留幾分情面。而李道宗不過是個宗室郡王,就算之前戰功赫赫,但在唐太宗看來顯然沒有什麼法外開恩的必要,所以只有按章辦事了。
不過別看長孫順德在貪汙案中安然脫身,可他後來因為小女兒夭折而傷心得病倒,唐太宗得知後,還取笑他沒有男兒氣概,竟然因為兒女私情把自己弄成這樣。
誰知沒過幾年,唐太宗親自撫養在膝下的女兒晉陽公主也因病而逝,年僅十二歲,唐太宗傷心的一個月都吃不下飯,每天忍不住哭上個幾十次,搞得身體羸弱不堪,大臣們嚇得紛紛前來勸慰。
恐怕唐太宗當初在笑話長孫順德沒有陽剛之氣的時候,自己也沒料到,雙標到了最後也會有一天報應在自己身上,以至於被宋朝的文人嘲笑“當忘‘無剛氣’之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