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迎著大時代的巨浪,勇敢熱情的青年聚集一堂,加緊學習,奮勇救亡,在這裡熔鍊得意志成鋼,把思想武裝……同學們,起來!走向光明的路上,我們是創造新中國的健將!”深秋時節,一群中學生在塘田戰時講學院參觀,情不自禁地朗誦著講學院當年的校歌歌詞。時隔80多年,我們彷彿依舊能看見進步抗日青年們奮力拼搏的身影,感受到革命先輩為民族振興無懼犧牲的革命精神。
塘田戰時講學院位於湖南省邵陽縣塘田市鎮夫夷江對岸,原為清末中憲大夫、太子少保席寶田的宅院,始建於1877年。講學院佔地面積9500多平方米,晚清建築風格。現存院房16棟,房屋60餘間,建築面積2448平方米。據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復原陳列負責人朱天文介紹,塘田戰時講學院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湖南省委派共產黨員、歷史學家呂振羽在武岡縣塘田寺(今屬邵陽縣)主持創辦的一所培養基層抗日干部的學校。講學院共發展了40多名黨員和100多名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隊員,這些學員後來成為了抗日鬥爭的骨幹。
1938年夏,臺兒莊戰役勝利後,國民黨軍為儲存實力,從徐州撤退,消極抗日。此時,毛澤東審時度勢,發表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及時批判了“亡國論”“速勝論”,精闢地闡明瞭持久戰的總方針。為了更好地動員和組織民眾抗日,湖南各級黨組織領導創辦或支援愛國人士共同創辦各類戰時學校、訓練班和救亡圖書室,廣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組織抗日救亡運動。在此背景下,塘田戰時講學院應運而生,成為湖南影響最大的培訓學院。
面對日軍的瘋狂侵略,中國共產黨計劃在湖南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當務之急就是培養黨的骨幹。在學校選址的問題上,呂振羽頗費了一番心思:以巫山和雪峰山間為中心的山區,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都比較適合開展游擊戰爭。席寶田的宅院面朝夫夷河,後靠竹林,十分清靜,在烽火連天的情況下,是不可多得的學習場所。1938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決定派呂振羽負責籌建戰時講學院,呂振羽為學院副院長兼黨代表。
呂振羽利用國共合作的良機,爭取到國民黨元老、南京政府司法院副院長覃振任塘田講學院院長,湖南省臨時參議會議長趙恆惕任該院董事會董事長。然而,在籌辦學院時,除了辦學經費捉襟見肘外,湖南省教育廳廳長朱經農一再從中作梗,不但拒絕擔任名譽董事,聲稱“須按合法手續進行籌備”,使學院組建工作一度受阻。最後,經過覃振等國民黨元老的斡旋,並得到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的支援,講學院才得以成功建立。
1938年8月底,塘田戰時講學院完成了籌備工作,開始招生,各地中共黨組織、各縣教育局紛紛選派青年學生來校學習。中共湖南省委從抗日救亡團體中派出張天翼、楊卓然、雷一宇、林居先、李仲融等共產黨員,以及陳潤泉等黨外人士來校任教。當時,該院領導核心是呂振羽、張天翼、楊卓然組成的三人小組,史學家翦伯贊、語言學家曹伯韓等一批文教界名家大家也都自願來到這個偏僻山溝教學。
塘田戰時講學院是一座新型學校,以“樹立文化據點於農村”“樹立救亡工作據點於農村”,確立“學院成為救亡工作的策源地”為辦學宗旨,繼承了陝北公學和抗日軍政大學的學風,提倡“自動研求匡時致用之學術”,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徐特立在《在湘十個月的工作報告》中談到組建塘田戰時講學院的情況:“不久前,我曾寫信給澤東、洛甫同志,要求派幾個下級幹部去當學生,將陝公和抗大的學風帶去,以便在湖南進行抗戰教育。”
儘管學校地處偏遠、設施簡陋,但教職員工樂在其中,學生更是鬥志昂揚,辦學工作蒸蒸日上。學院第一期根據學生文化層次分設三個班,即研究部一、二班和補習部一班,共有學生120多人。1939年2月,又開設研究部三班和補習部二班,各招新生50名,中途招插班生30名。學員中以青年學生居多,也有小學教員、工人和軍人,主要來自省內各縣,也有江西、湖北、江蘇等省的學生。研究班重點開設歷史、文學、哲學、政治經濟學、文藝創作等專修課,補習班開設國文、數學、自然等專修課。講義主要來源於《新華日報》《觀察日報》等報刊,《資本論》《共產黨宣言》以及毛澤東關於抗日戰爭的系列論述。除了學習外,學院還注重在鬥爭實踐中培養學生,開設了戰時防護常識和體育(以長跑和爬山為主),作為學生的共修課程。
此外,學院注重對群眾進行階級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創辦了兒童識字班、農民夜校等,派出女同學到附近鄉村上門教學,主要教授國文、算術、唱歌三門課程。為了擴大影響,講學院還創辦了院刊《戰時塘田》,在湖南《力報》副刊上開闢專欄,大力宣揚學院的辦學情況,反映學生積極向上的風貌和學院欣欣向榮的景象。
“據報湖南塘田戰時講學院,實即奸黨之西南抗大,宣傳錯綜複雜的思想,愚弄青年,欺騙群眾……應嚴加查辦……”講學院的辦學成果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仇視,1938年11月長沙文夕大火後,張治中被免職,陳立夫立即電令新任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強行解散塘田戰時講學院。1939年4月21日,薛嶽令人兵分三路到達塘田,封鎖了學院大門,貼出佈告,指控呂振羽擅自開講學院,意圖擾亂秩序,並揚言若有抗拒,“准予格殺勿論”。
為儲存革命實力,經湖南省委同意,講學院決定停辦。在群眾的幫助下,講學院完成了人員疏散撤退計劃。師生們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回鄉建立黨組織,有的留在國統區從事地下工作,有的加入了新四軍,繼續與敵人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80多年前,一批有志青年們在此學習、鬥爭,為的就是讓更多的中國人安居樂業,幸福生活。如今,學院外一派繁華景象。
塘田戰時講學院雖然只存續8個月時間,但它為培育抗日力量取得了豐碩成果。1945年,周恩來在延安出席湖南工作座談會時,專門提到了塘田戰時講學院,他說:塘田戰時講學院像一座熔爐,投入礦石,鐵水奔流,被反動派猛力一砸,火花四濺,變成了無數火源,到處燃燒。1983年9月,國防部長、開國上將張愛萍欣然題寫“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的匾額,現懸掛於大門左側。1997年,舊址被命名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這裡已經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熱門場所,它的故事被人們傳頌,它的紅色血脈在賡續傳承。(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
(選自《新湘評論》202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