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岸這座千年古鎮,因范仲淹而得名,也因范公堤而延續千年的繁榮。初識范仲淹,緣於他的《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那時年少,每每讀到喜歡的豪詞,總會心緒澎湃。後來,背誦他的散文《岳陽樓記》,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先憂後樂”的政治抱負,再次讓一個心藏熱血的少年心生崇敬。范仲淹對騎岸古鎮的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是,海岸線東移後,滄海變桑田,范公堤早已失去撼海的功能,騎岸百姓卻一直把范仲淹視為崇敬的偉人,作為生活的保護神,1996年當地政府建造了這座高達13.75米的塑像,緬懷這位先憂後樂的大儒。
誕生在抗日戰爭中的騎岸中學,也延續著這座古鎮千年的傳統,尊師重道,心繫家國。騎岸中學創辦於1942年,至今已70多年。當時日本鬼子已經佔領了金沙、石港、三餘等重要集鎮,南通縣抗日民主政府及其領導的抗日部隊主要活動在通中和通北地區,粟裕領導的新四軍一師師部和蘇中四分割槽司令部、四地委、行署也常常在這一帶駐紮,這裡成了南通人民重要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為了培養黨政幹部後備力量,撒播抗日燎原火種,滿足根據地廣大青少年求學願望,南通縣抗日民主政府決定在敵後創辦一所中學。具體事務委縣教育科科長吳子楨辦理。這項工作得到騎石區區長丁衝的大力支援。他們研究選定騎岸鎮東鄉張家沙陸成德宅院作為校址,確定校名為騎岸中學。
此時,南通教育界耆宿方仲謨堅持民族氣節,蟄居騎岸家中。吳、丁二人都是方老先生的學生,經他們二人敦請,方老欣然從命,出任騎岸中學校長。又聘請劉德炎任副校長。經二位校長的推薦和動員,聘任了一批教職員:孫芙秋為教導主任,黃維鈞、丁雲臺、陸見齊、孫東儒、王乃誠、瞿功最、王寧一、蔡漢傑等為任課教師,樊孝純、王乃湟為職員。學校設初一、初二兩個初中班和一個簡師班。當年招到學生130餘名,其中有寄宿生近50人,都借住在學校附近群眾家中,與房東商洽,或搭夥,或自炊,各得其宜。
區長丁衝熱心教育事業,為創辦這所學校多方奔走,並從進攻石港偽軍曹立江部的繳獲中調來學桌凳和黑板。群眾看到學校辦在就近,都主動幫助學校解決物質困難,有的借來桌子凳子,有的借來缸壇碗盞,附近一個木匠還特地做了一對水桶,送給學校廚房用。學校於9月份開學,開設國文、數學、英文、動植物、史地、音樂、圖畫、體育和鄉村教育等課程,用的是舊制中學課本,增添一些抗日救亡教材,還在時事課中講授有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持久戰等理論和實踐知識。每天上課,學生輪流到路口站崗放哨,監視日偽軍下鄉騷擾行動,及時報警,妥善應付。地方黨政十分關懷這所學校,學校舉行開學典禮,縣長梁靈光曾親臨學校致辭祝賀並作形勢報告,全體師生深受鼓舞。縣警衛團政治處主任韓念龍有一三四歲小孩寄養在學校附近的張學道家,因此韓念龍也常來學校走走看看。
師生除了正常上課,還結合形勢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學校歌詠隊常常習唱抗日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畢業歌》《我們戰鬥了五年》等歌曲早早晚晚響徹校園內外,他們還排練快板、演唱、短劇等多種節目到群眾集會或新四軍營地進行慰問演出。這年10月,日寇為謝家渡戰役慘敗,進行報復掃蕩,喪心病狂地火燒了二窵街。對此,全校師生義憤填膺,學生會組織了十多個小分隊劉各地為二窵難民募捐。學校還為蘇北文化服務社開闢圖書銷售處,所售進步書籍有《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西行漫記》、《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眾哲學》等。學校還根據形勢與任務,組織師生參加當地的“三冬運動”。1942年11月,蘇中四分割槽學聯會籌備會在該校召開,會議期間,學校為來自全分割槽的數十名代表舉辦了文娛晚會,上演的節目有舞蹈、演唱、話劇、活報據等,內容新鮮進步,形式生動活潑,給了全體代表特別是來自淪陷區的代表以極大的鼓舞。四分割槽專員季方及夏徵農、塗克等首長,自始至終同全體代表一齊觀看了演出,對這場公演的成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942年12月22日,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中外聞名的“七君子”之一的鄒韜奮先生到張沙一帶考察,適逢四地委在張家沙黃運清大園場上召開大會,鄒韜奮先生向與會地方幹部、新四軍戰士和附近群眾二三千人作了即席演講。會後,鄒老在粟裕師長和蘇中行署文教處長劉季平的陪同下視察了騎岸中學,對騎岸中學的辦學稱讚不已。他說:“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從無到有辦出這樣一所中學,確實難能可貴。”
1943年4月,日偽在蘇北開始“清鄉”,鬥爭形勢日趨尖銳。5月下旬的一天,天上籠罩著陰雲,農田裡無人在操作。上午學校照例上課,全然未料大禍將至。午後約兩點鐘,駐金沙的日本憲兵配合警備隊40餘人,身穿便衣,暗藏槍械,像一群惡狼從斜八里抄小路直撲陸宅。一時放哨的學生來不及報告,敵人便闖進學校,將未及疏散的師生全驅趕到大院中,由鬼子隊長“訓話”,他滿臉橫肉,說著半通不通的中國話。師生低頭不語,任他胡謅一通。在這同時,其他鬼子兵竄到教室、辦公室,打壞了黑板,摔毀了學桌凳,把一些進步的教本、課本、歌集撕得粉碎,拋得滿地,把在圖書室裡搜查出來的許多馬列主義書籍和共產黨的檔案,捆成一紮紮帶走,還抓走孫芙秋、王寧一、王乃誠、樊孝純、許沛霖五名師生。這五人被帶到金沙憲兵隊關押了20多天,由於審問不到什麼機密,後來才被釋放出來。
經過這次浩劫,騎岸中學便被迫停辦了。學校師生由於受到抗日教育的薰陶,大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轉赴蘇中公學(原抗大九分校)、蘇北抗日軍政大學等校學習或者直接參加了新四軍,後來成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中堅;有的就地投入了反清鄉鬥爭,後來成了地方的領導骨幹;有的投入了遊擊教學或其他文化教育工作,後來成了新中國文化教育戰線上的得力幹部和知名教師。
騎岸中學從抗日戰爭中起航,幾停幾辦,風風雨雨走過了70年。雖然在抗日烽火中只度過短短一年,但是她卻在這不平凡的歲月裡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南通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騎岸范仲淹雕像
本文資料來源:原騎岸初級中學副校長丁憲明《抗日戰爭中創辦的騎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