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只要拿下為首的敵軍將領,士兵便會兵敗如山倒,乖乖目送對手進城。其實,真正的古代攻城戰,遠比這複雜得多、殘酷得多。
1125年,金軍分兵兩路、揮師南下,大舉入侵北宋。區別於一路披荊斬棘、勢如破竹的完顏宗望東部軍,完顏宗翰所率的西路軍在太原行進受阻,如果他們不迅速攻克太原,便無法實現合兵一處的戰略意圖,甚至還會連累到完顏宗望的東部軍。
圖 1
完顏宗翰
當時的太原,不過是隻有四座城門的小城(宋之前太原城共有24道城門),完顏宗翰便思忖以大欺小,在城外構築工事、建起鹿角連營,以“鎖城法”將太原城團團圍住,切斷了太原軍民與城外的一切聯絡,企圖讓對手不戰自潰。
而在太原城內,知府張孝純、總管王稟也不是等閒之輩,面對人多勢眾的金兵,他們在太原城內再築土城,並在城外挖掘戰壕,同時對糧食進行了有效的管制與分發,不分貧富、均勻分配,百姓們因此同仇敵愾、全民皆兵,期間金兵多次發起猛烈的進攻,但在太原軍民的齊心抵抗下,直至過去了九個多月,城牆也依舊掌握在宋國手中。
完顏宗翰心急如焚,想不到小小的太原竟如此棘手,如果再繼續拖下去,自己當初破遼的英名怕是要毀於一旦。於是乎,他決心放棄圍困之法,祭出了此前與遼國殊死作戰時、製作的許多用於攻城的大型器械。
攻城伊始,金兵便整整齊齊列出了幾十座砲(投石車),戰鼓擂響、眾炮齊發,天空恍若突降下巨型冰雹,對太原城的城牆及守城軍民都造成了極大的殺傷。沒想到,這王稟是個“太極高手”,很快想到了以柔克剛的解決辦法:在城樓周圍假設虛柵,以粗糠布袋填充,一定程度上緩衝了砲石的衝擊,即使城樓被摧毀,也可以很快修復。
圖 2 各類砲車(供參考)
看到投石車並不奏效,完顏宗翰氣壞了,又派出了“洞子”從地面攻城,所謂洞子,即可視為古代低配版的裝甲車,外面包裹生牛皮與鐵皮,刀槍不入,由士兵推動前進。將洞子“節次以續”,幾十輛連線在一起,便成了戰場上的移動掩體、兵士們的安全走廊,當洞子抵達城下壕溝,便用乾柴、沙土填埋,之後便可如履平地,來到城牆腳下對牆壁進行挖鑿、破壞。
圖 3 洞子(供參考)
對此,王稟採用欲擒故縱之計,放任洞子前來鑿牆,算好他們挖掘的位置,準備好風箱、前面放置柴火,等到金兵鑿穿城牆時便點燃柴火、拉動風箱,剛剛破牆而入的金兵還來不及慶祝便被大火焚身,卻又無從躲避,只得在洞子中狼狽後退。由於洞子裡面是木製的,火勢在其中迅速蔓延,金兵被燒得鬼哭狼嚎,幾乎無人生還。
完顏宗翰血壓瞬間上來了,直接把大招給用了,命人推出幾十輛鵝車。該車因與鵝形似而得名,與城牆等高,鵝頭由錐形鑄鐵製成,通體由鐵皮包裹,自帶士兵掩體。攻城時,數百名金兵躲在鵝車之後推行,靠近城牆時便拉動大索,鵝頭便上下“啄”動城牆,情形恐怖。
圖 4 鵝車(供參考)
當時的太原終究是座小城,被圍困數月的太原軍民,除了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還面臨著資源匱乏、人員減少等諸多難題,加之北宋朝廷孱弱不堪,對金兵的戰鬥力恐懼至極,一心只想著割地賠款、破財消災,殊不知他們也有以死報國之士。王稟帶領太原軍民們繼續苦撐十幾天後,終究是無力抵抗,太原隨之失陷,王稟等人壯烈殉國,這場凝聚了無數戰爭智慧的攻城之戰,就這樣畫上了令人唏噓不已的句號。
不久後,完顏宗翰與完顏宗望會師一處,並繼續南下,直逼北宋都城汴京。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金兵輕鬆攻破汴京、燒殺搶掠,就連徽、欽二帝及后妃、太子、公主、宗室、大臣也被一併擄走,史稱“靖康之恥”,也就是北宋的國恥,不得不說,金兵所依賴的各式攻城器械,在系列戰鬥中扮演了決定性的作用。
如今,戰爭武器早已完成了升維的蛻變,在現代很難再看到宋金太原之戰一般精彩的攻城戰了。正如開頭所說,在各類文學、影視作品的“藝術加工”之下,大家會覺得攻城好像就是主將單挑的事情,殊不知真實的戰場上,誰會因為主將死了而放棄守城?
其實在遊戲《率土之濱》中,我們便可以撥開文學、影視作品的雲霧,一睹古代攻城戰的真實面貌,在全新徵服賽季版本——古代攻城戰中,玩家既可如王稟一般身處守城方,也能夠像完顏宗翰一樣率部攻城,攻守雙方均擁有大量可製造並用於實戰的攻/守城器械。
例如攻城器械中的霹靂,即對應了完顏宗翰使用的砲車,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投石機,而武衝則類似於鵝車,是一種對城防設施造成破壞的裝置,壘巢、飛橋則分別是古代攻城戰中,攻防用於貯存輜重、幫助軍隊跨越地形障礙的輔助軍械。而對於守方而言,也有望樓、床弩及鐵壁等設施用於抵擋守城方攻擊,望樓用於眺望敵情、床弩擊殺城下之敵,鐵壁則是用於提升城牆堅固程度,與“洞子”外面的鐵皮如出一轍。
試想一下,在《率土之濱》捲入一場攻城大戰中,玩家可以自由排程戰場上林立的攻城器械的同時,對於參戰的攻守雙方而言,也是一次戰略層面的博弈。完顏宗翰和王稟的攻防之戰到底有多精彩?古代攻城戰到底是什麼樣子?不妨來《率土之濱》中施展你的胸中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