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帝 劉邦
據荀悅說法,劉邦,諱邦,字季。顏師古認為“邦”這名字是為臣下避諱而取[3]。司馬貞引用項岱說法,認為高祖小名劉季,登位後改名邦。日本學者佐竹靖彥,認為劉邦出身平民,本無名字,成為皇帝后才有名與字。
在劉邦率領沛縣子弟起兵反秦之初,其手下蕭何、曹參、樊噲等,推選其為沛公,即沛縣縣令。曾為西楚項梁下屬,因先首先攻破武關,進入關中,經項羽分封為漢王,領有漢中。
建立西漢之後,稱皇帝。在他過世後,其子漢惠帝即位後,建立高廟,並在各郡國建立高祖廟,奉祠劉邦。《史記》稱其為漢高祖,之後的著作如《漢書》、《漢紀》皆沿用高祖的稱號,成為最通行的稱呼。此外,《漢書》也其稱漢高帝,《漢紀》稱其為高祖皇帝,來自其尊號漢高皇帝。張晏認為,帝王廟號中無高祖稱號,應稱為漢太祖,漢朝為表崇他的貢獻,故特別稱為高祖。
自賈誼開始,主張應以太祖為劉邦廟號。至漢景帝時,首次以劉邦為太祖。但在漢朝時,帝王廟號與諡號有多次爭議與變化。至漢元帝時,重訂太廟祭祀禮儀,把高廟重建為帝者太祖之廟,訂劉邦廟號為太祖,至王莽時,首次稱呼他為太祖高皇帝。民間著作如劉向《說苑》等,仍習稱其為高祖。在新朝末年,民間起義時,如隗囂等,也稱其為高祖。東漢初年,光武帝恢復高廟,以高祖之名祭祀。東漢至魏晉南北朝間,如陳壽《三國志》等著作中,仍稱其為漢高祖,使用太祖稱謂的風氣不盛。至宋朝司馬光《資治通鑑》,根據廟號與諡號聯稱的用法,採用太祖高皇帝這個稱號,閻若璩在《尚書古文疏證》中也主張應稱為太祖高皇帝。
在《現代漢語詞典》《新華詞典》等附錄中主張稱呼其為漢高帝,劉邦作為第一位透過農民起義從底層人民一躍而成為開國皇帝的政治家,其一生雖看不起儒生,卻能夠重用儒生,在遇到自己犯了錯誤時,知過而改,是一位氣度非凡的帝王。
漢文帝 劉恆
漢王四年(前203年)漢王劉邦於成皋召幸薄夫人,有身孕,當年就生下文帝,高祖十一年春(前196年)年八歲封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
呂后在殺害劉邦愛姬戚夫人和其子趙王劉如意後,提議代王劉恆改封趙王,劉恆巧妙地謙讓,故而得以保命。
由於呂后在政時期大封呂姓子弟為異姓王,如呂產、呂祿等,培植起一個呂氏外戚集團,從而加劇了漢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因此在她死後,馬上就釀成了漢初功臣集團、劉氏皇族集團、呂氏外戚集團之間的流血鬥爭。高祖長孫齊王劉襄發難於外,周勃、陳平響應於內,劉氏諸王遂群起而夷滅諸呂,漢初功臣集團、劉氏皇族集團、呂氏外戚集團之間的一場流血鬥爭,最後以漢初功臣集團的勝利而告終。後周勃、陳平等漢初功臣剷除諸呂,昭告天下,以後少帝劉弘及梁王劉泰、淮陽王劉武、恆山王劉朝等,並非漢惠帝親生兒子,皆廢黜之,並在劉姓皇族選擇皇位繼承人。選定高祖與妃子薄氏之子代王劉恆作為新皇帝(即漢文帝)。
高後八年(前180年),時年劉恆二十三歲,寬厚孝順,且其母薄氏家族勢弱。陳平、周勃等大臣隨即請劉恆入長安即位,劉恆遍問代國眾臣意見,郎中令張武反對,中尉宋昌贊成,劉恆與母親薄姬商議未果,占卜得吉卦, "卜之龜,卦兆得大橫"。劉恆仍不放心,再派其舅薄昭前往長安協商,再三確認後,在九月的最後一日,劉恆奔赴長安,於前180年,繼天子位,當晚後少帝劉弘、梁王劉泰、淮陽王劉武、恆山王劉朝等四人,遭廢黜並殺害。
漢文帝即位後,注重節儉,輕薄徭稅,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前157年7月6日(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乙巳(7月12日),葬霸陵。
漢景帝 劉啟
漢景帝崇尚黃老之說,減少刑罰,減少賦稅,興修水利,提倡農業,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進行重審,以免冤獄發生。百姓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創造了大量財富,其間百姓富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安樂,一派盛世景象,與其父漢文帝統治時期並稱文景之治。漢景帝為人猜忌,先是誤聽讒言殺死主張削藩的晁錯,卻並沒有結束七國之亂,後又誅殺平定七國之亂的大將周亞夫,但他仍不失為一代明君。
漢武帝 劉徹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和傑出的皇帝、政治家和軍事家,常被後世爭相效法明君的典範之一。於7歲時被冊立為儲君,16歲登基,在位達53年345天。其正式諡號為“孝武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武帝”,是清聖祖以前在位最長的中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第三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漢人皇帝,更是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武帝即位初期,適逢國家休生養息了70年,商業貿易達臻鼎盛,締造了盛極一時的“漢武盛世”,接著因擴張戰略,疆域大幅增加,但導致民生凋零、經濟衰敗,深遠影響兩漢的國勢。晚年釀成巫蠱之禍。輪臺罪己後,調整國策為休養生息,在託孤輔政大臣問題上選用傑出的政治家霍光,為昭宣中興做了鋪墊。
漢昭帝 劉弗陵
據說鉤弋夫人懷孕14個月才生下劉弗陵,大臣們都以為堯帝降生,紛紛恭祝武帝。武帝老年得子,更是愛不釋手,常說像自己。巫蠱之禍興起,徵和二年(前91年),劉弗陵的長兄太子劉據兵敗逃亡後自殺。
武帝駕崩前,準備立劉弗陵為太子,但是為了防止“子幼母壯”、外戚專權的事情發生,他藉故處死了鉤弋夫人,然後請得力大將霍去病的異母弟霍光為首輔、匈奴人金日為次輔、上官桀為佐軍以及桑弘羊為理財等四重臣來輔佐劉弗陵。武帝駕崩後,劉弗陵在重臣的擁立下登基繼位。
關於姓名,一說為了便於臣民避諱,昭帝去掉名中的“陵”字,改名劉弗,並讓臣民把弗寫成不。但王先謙說因為漢朝先帝的墳墓稱為“陵”所以昭帝朝不避諱“陵”字只避諱“弗”字,即昭帝不曾改名。
昭帝登基時才8歲,平時受到鄂邑公主照顧,並從蔡義和韋賢那裡學習《詩經》。
漢昭帝和金日兒子金賞、金建關係十分友好,平時一起寢居,漢昭帝看到金賞繼承金日的侯爵,想封金建為侯,卻遭到霍光拒絕。
面對漢武帝時代的連年征戰、增加徭役,昭帝聽取重臣的建言,減少賦稅3成[13],進一步深化武帝晚年重新施行漢初與民休息的政策。在首輔大臣霍光的主持下,昭帝朝的百姓生活比以前富裕,四夷來朝,使漢朝出現中興穩定的局面。
霍光外孫女上官氏當上皇后,霍光想讓皇后擅寵生子,於是不讓漢昭帝親近其他宮女。
前74年6月5日(四月癸未),昭帝於未央宮暴病而崩,年僅21歲,在位13年。7月24日(六月壬申),漢昭帝葬於今天咸陽市的平陵。
昭帝無子,其侄昌邑王劉賀被立為嗣。不久劉賀被廢,劉據的孫子即昭帝的侄孫劉病已被選為昭帝嗣子繼位。
漢宣帝 劉詢
漢宣帝本名劉病已,是漢武帝的曾孫,祖父為戾太子劉據。祖母史良娣,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入為衛太子的良娣,生劉進,號史皇孫。史皇孫劉進於漢武帝太始年間(前96年—前93年)娶王翁須,生劉病已,時號稱“皇曾孫”。
漢武帝徵和二年(前91年),“巫蠱之禍”爆發,劉病已曾祖母衛子夫、祖父衛太子劉據、祖母史良娣、父親史皇孫劉進、母親王翁須均因此被殺,剛剛出生數月的劉病已也被投入大牢。由於他還是個嬰兒,廷尉監丙吉在獄中挑選兩位女囚趙徵卿與胡組做他的乳母,暫時免除二人刑罰。
巫蠱之獄連年不決,漢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因為有人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武帝命令處死長安所有監獄的犯人,使者先到中都官詔獄處決犯人,後連夜趕到丙吉掌管的郡邸獄,丙吉據門不納使者,保住了劉病已的性命。後遇大赦,四歲的劉病已得以出獄。
出獄後的劉病已被丙吉送至祖母史良娣的孃家。史家憐其孤苦,對其照顧甚厚。不久劉病已恢復宗室身份,詔養於掖庭。是任掖庭令的張賀是衛太子劉據的故吏,哀衛太子無辜受難和皇曾孫的孤弱,對其撫養甚厚。及長,張賀教其詩書為之啟蒙,後自費延請名儒東海澓中翁[2][3]教授劉病已。劉病已聰穎好學,不久即通曉儒家經典。與此同時,劉病已亦喜好遊俠、喜好鬥雞走馬,遊俠於三輔一帶,結識了戴長樂等。這些民間經歷都成為他日後當皇帝積累了重要的經驗。
前76年,劉病已到了成家娶親的年齡,掖庭令張賀有一孫女與劉病已年齡相仿,因此打算把她嫁與劉病已為妻。但是卻遭到為人謹慎的弟弟張安世的強烈反對,他說:“曾孫乃衛太子後也,幸得平民衣食縣官,足矣,勿復言予女事!”張賀不敢違逆弟弟的意思,只好為劉病已另聘屬下許廣漢的女兒許平君為妻。劉病已與許平君婚後感情很好,不久生下了兒子劉奭,也就是後來的漢元帝。
漢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漢昭帝駕崩,由於無嗣,大司馬霍光擁立昌邑王劉賀為帝。但是劉賀即位27天后就被權臣霍光提請其外孫女上官皇太后廢掉。在確立繼任人選時,時任光祿大夫的丙吉此時向霍光推薦劉病已,元平元年秋七月庚申(前74年9月10日),劉病已入宮見上官太后,被封為陽武侯,同日登基為皇帝,承嗣漢昭帝,隔年改元本始。
宣帝由於是霍光所立,他吸取昌邑王被廢的教訓,初即位政事一決於光。唯立後問題上堅持己見,他與髮妻許平君是貧賤之交、感情非同一般的深厚,當上皇帝后許平君並沒有立即被立為皇后,而是僅封為婕妤。朝臣和上官皇太后都認為應立霍光的小女兒霍成君為皇后。於是漢宣帝“詔求微時故劍”,群臣見宣帝意思堅決,於是議決立許平君為皇后。
霍光的夫人顯對女兒沒能當上皇后非常惱怒。本始三年時值皇后許平君有孕,霍光的夫人於是勾結女醫生淳于衍將其暗殺。霍光知道後非常驚愕,但是他沒有去追究自己的妻子罪行,而是利用自己的權勢授意宣帝不追查此事。次年,霍成君如願以償成為皇后。漢宣帝對結髮之妻的去世非常悲傷,這也影響了他後來對繼任人的選擇。後來即使他漸漸對時為太子的漢元帝感到不滿意,並下了“亂吾家者,太子也”的評語,但始終沒有廢太子之位。
霍光屬於漢武帝時的衛氏外戚集團。霍光十五歲,其兄(同父異母)霍去病回到家鄉認祖歸宗,把他帶到長安,並因兄長的關係出任郎官,開始了漫長的仕宦生涯。
漢武帝末年巫蠱之禍,衛氏外戚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皇后衛子夫、大司馬衛青的子嗣以及衛太子一族全被族誅,但是霍氏躲過了此難。之後漢武帝漸漸明白過來,於是霍光開始受到重用。漢武帝臨死前,任命霍光、金日、上官桀三人為輔政大臣,並以霍光為首,加封其為大司馬。但是不久金日去世,霍光以和親拉攏上官桀,昭帝封光為丞相,開始獨攬大權。
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病逝,宣帝下令以帝王的規格下葬霍光,同時亦開始親政。面對霍氏宗族的專權,漢宣帝不動聲色對其予以翦除。他先是遷霍光的女婿大將軍範明友為光祿勳,羽林監任勝為安定郡太守,幾個月後又把霍光的姐夫張朔由給事中光祿大夫改為蜀郡太守,孫婿王漢為武威郡太守,長樂宮衛尉鄧廣漢為少府,這樣奪取了他們的軍權,掃清了霍家的外圍勢力。接著開始對霍家動手,改霍禹為大司馬,無印綬,也就是剝奪了兵權,霍光的另一女婿趙平的兵權也被奪,空下來的職位完全由漢宣帝的外戚史、許兩家子弟充任。
霍光是權力鬥爭的高手,但是他的兒孫卻都很無能。霍光的兒子霍禹面對這種情況毫無應對之策,只是整日與霍山、霍雲等哭泣。不久霍光夫人顯毒殺許平君的事情開始敗露。地節四年七月,大司馬霍禹謀反事發,漢宣帝下令誅殺冠陽侯霍雲、樂平侯霍山(兩人皆為霍去病之孫)諸姊妹婿度遼將軍範明友、長信少府鄧廣漢、中郎將任勝、騎都尉趙平、長安男子馮殷等。與此同時,霍光之女霍皇后被廢,於十二年後被迫自殺。
漢宣帝尚為平民之時,就對霍氏的權勢有很深的瞭解。霍光挾專權之勢,行伊尹廢立天子之事,更是讓漢宣帝膽顫心驚。在漢宣帝即位之初,漢宣帝拜謁高廟,霍光為驂乘(也就是駕駛車馬),漢宣帝對其深為忌憚,在車上猶如芒刺在背;但是當驃騎將軍張安世為驂乘時,漢宣帝體貌從容,一點不感到緊張。所以民間傳說為:“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禍萌於驂乘。”
霍氏一門雖然被誅,但是漢宣帝仍然十分感念霍光的功勳,在麒麟閣十一功臣中,霍光名列第一,稱“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僅稱官職和爵位而不道其名,以示尊重。後來又封霍光堂兄弟的後裔為博陸侯,以續霍光的祭祠。
宣帝雖然誅除霍氏一族,但是並沒有廢除霍光之政。他透過詔書正式肯定霍光的功績,並且繼續霍光的政策。他繼續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把皇家掌控的園囿和公田分給平民耕種,並貸給他們種子。後來又在元康元年(前65年)、元康二年(前64年)、神爵元年(前61年)和五鳳四年(前54年)下令勾銷百姓所貸官府的種子,如果受災則免除他們的賦稅。還設立常平倉,平抑物價,保證物價的穩定。此外漢宣帝還減少人口稅(即算賦)。
漢宣帝曾生長於民間,為平民時喜歡遊俠,足跡遍於三輔,因此深知吏治的重要性。他五日一聽事,對官吏觀其言,察其行,考試功能。他要求官吏盡職,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下詔說:“二千石嚴教吏謹視遇,毋令失職。”要求郡國長官管教和督促地方官吏,不能讓他們失職。
他強調決獄宜平,特設廷平官。曾下詔說:“間者吏用法,巧文寖深,是朕之不德也。夫決獄不當,使有罪興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傷之。今遣廷史與郡鞠獄,任輕祿薄,其為置廷平,秩六百石,員四人。其務平之,以稱朕意。”他要求官吏奉法,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下詔說,“吏務平法。或擅興徭役,飾廚傳,稱過使客,越職逾法,以取名譽,譬猶踐薄冰以待白日,豈不殆哉!”他審察吏治,元康四年派遣大中大夫強等十二人循行天下,主要任務是“察吏治得失”;五鳳四年(公元前54年)又派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舉冤獄,察擅為苛禁深刻者”。
反對苛政,下詔批評說:“今郡國二千石或擅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賀召”,即反對地方長官干涉民間喜慶之事。他反對欺謾,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詔責當時“上計簿,具文而已,務為欺謾,以避其課”,指令“御史察計簿,疑非實者,按之,使真偽無相亂”。
根據吏治情況,獎功罰罪。獎賞有功者,如: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對安撫流民有功的膠東相王成,下詔獎勵,定秩中二千石,賜爵關內侯。神爵四年(公元前58 年)對治行優異的潁川太守黃霸,定秩中二千石,賜爵關內侯,黃金百斤,同時對潁川吏民也有賞賜。王成與黃霸,原秩二千石,一年得一千四百四十石,升秩中二千石,一年得二千一百六十石,增加秩俸百分之五十。責罰罪過者,如: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冬,本來精明能幹、治理有績的京兆尹趙廣漢,因執法出了偏差,“坐賊殺不辜,鞠獄故不以實,擅斥除騎士乏軍興數罪”,而被腰斬。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十一月,號稱“屠伯”的河南太守嚴延年因酷急和誹謗之罪,棄市。
故史稱宣帝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吏稱其職,民安其業”。
與漢武帝勞民傷財式的連番對匈奴發動戰爭的方式不同,漢宣帝對匈奴的戰爭採用了更多的技巧,軍事、政治、經濟多管齊下。宣帝即位之初,漢與烏孫為了反抗匈奴侵擾,相約分頭出兵擊匈奴,匈奴無力抵抗而逃,損失很重。後來匈奴又遭烏孫、烏桓、丁零等族襲擊,加之大雪成災,力量大大削弱,故欲與漢和親。於是漢邊境“少事”。宣帝親政時,正是匈奴內亂外患之日,無力侵擾漢境。為了減少對匈奴邊防駐軍的壓力,他下令減少軍屯。罷車騎將軍、右將軍屯兵。
匈奴內亂,出現了五個單于,各派多爭取與漢和親,或來投靠漢朝。漢為了自身的安寧,也積極應付。神爵三年(公元前59 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眾來降,漢封其為歸德靖侯。五鳳二年(公元前56 年),匈奴左大將軍王定來降,封其為信成侯。同年,匈奴呼遬累單于來降,漢也封其為列侯。五鳳三年(公元前55 年)三月,宣帝詔中提到:“(匈奴)諸王並自立,分為五單于,更相攻擊,死者以萬數,畜產大耗什八九,人民飢餓,相燔燒以求食,因大乖亂。單于閼氏子孫昆弟及呼遬累單于、名王、右伊秩訾、且渠、當戶以下將眾五萬餘人來降歸義。單于稱臣,使弟奉珍朝賀。正月,北邊晏然,靡有兵革之事。”
漢朝此時設定西河、北地屬國,以安置匈奴來降者。次年,匈奴單于向漢稱臣,派遣其弟谷蠡王入侍。漢朝因邊塞無寇,減戍卒十分之二。甘露元年(公元前53 年),匈奴呼韓邪單于派遣其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漢廷;郅支單于也派遣其子右大將駒於利受入侍於漢。甘露二年(公元前52 年),呼韓邪單于叩五原塞,表示願奉國珍三年正月來朝,宣帝同意,並安排接待。次年正月,呼韓邪來漢朝賀,受到盛情接待,並得到很多賞賜。這年郅支單于也遣使來漢奉獻。甘露四年,呼韓邪單于、郅支單于都遣使朝獻於漢,漢朝款待呼韓邪單于的使者格外有禮。黃龍元年(公元前49 年)正月,呼韓邪單于又來朝,漢朝對他禮賜如初。
宣帝初年,西羌先零部落擅自北渡湟水,侵佔漢民地區。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西羌先零部落與各部落的酋長二百多人集會,“解仇交質”,訂立盟約,打算共同侵擾漢地。宣帝聞知,問趙充國如何對策。趙充國以為,羌人各部盟約,還可能聯合其他各部,應當及早準備。他建議一方面命令邊兵加強戰備,監視諸羌;一方面要破壞諸羌聯合,探聽其預謀內情。於是派遣義渠安國出使諸羌,瞭解其動向。
義渠前去,召集諸羌首領,殺了逆而不順者,又調兵殺了先零羌民一千餘人。西羌各部震恐,起而反抗,犯漢邊塞,攻城邑,殺長吏。神爵元年(公元前61 年)春,義渠所部三千騎兵被羌人襲擊,退到令居,向皇帝報告情況。宣帝當即調發兵馬前往金城。以後將軍趙充國、強弩將軍許延壽帶兵前往;又任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與兩將軍並進。
趙充國到了金城,以哨兵瞭解敵情,派間諜宣傳政策,日饗軍士而不進擊。西羌人見漢軍堅壁固守,無法進攻,互相埋怨,發生了矛盾。辛武賢以為進軍時機已到,向皇帝上書建議進兵。趙充國以為,辛武賢的建議不妥,如果冒險進兵,必然進退兩難。他一再上書建議只能先擊主謀者先零部落,逼其悔過而赦之,再選擇良吏前去撫慰羌眾。宣帝要他作詳細說明。趙充國反覆論說,馬上進擊失十二利,留兵屯田有十二便。宣帝肯定了趙充國屯田之策,於是詔令罷兵,讓趙充國負責屯田。到了神爵二年(公元前60 年),羌民斬了先零大豪楊玉、猶非之首,向漢投順,漢朝設金城屬國以安置投順的羌民。羌亂至此告一段落。
漢自張騫在前138年—前126年和前119年兩次出使中亞(大宛、康居、大夏、烏孫、阿爾沙克王朝、身毒),和前104—前102年李廣利兩次伐大宛獲勝之後,於前102年在西域的天山山脈南麓烏堡設定校尉,屯田於渠犁,將塔里木盆地的26個印歐人的城邦國置於西漢的管制之下。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宣帝派遣侍郎鄭吉到渠犁負責屯田。鄭吉透過屯田積蓄了糧食,發兵打敗了車師。宣帝詔令鄭吉繼續在渠犁與車師屯田積糧,以管制西域,對付匈奴。匈奴得知訊息,前來爭奪車師之地。鄭吉固守力弱,要求增援。宣帝詔令長羅侯常惠帶領張掖郡、酒泉郡的騎兵前往車師北邊千餘里,顯示漢軍威武,嚇得匈奴騎兵退去。車師王因得到漢軍保護而不受匈奴欺壓,樂於“親漢”。稍後,鄭吉又迎匈奴日逐王來漢投降。宣帝先命鄭吉負責衛護鄯善西南方(南道)各國的安全,繼又命其兼護車師西北方(北道)各國的安全,所以號稱“都護”。宣帝還封鄭吉為安遠侯,這是神爵三年(公元前59 年)之事。
西域都護的幕府,設定在烏壘城(在今新疆庫爾勒與輪臺之間),負責處理西域三十六國事務,同時主管屯田事業。漢朝的西域都護取代了匈奴在西域的僮僕都尉,反映了漢匈政治力量在西域的消長,所以史稱:“漢之號令班於西域矣,始於張騫而成於鄭吉。”
由於宣帝長期在民間生活,深知民間疾苦,所以他在位時期,勤儉治國,而且還很放鬆人民的思想,對大臣要求嚴格,特別是宣帝親政以後,漢朝的政治更加清明,社會經濟更加繁榮。在親政的二十年中,他著重於整肅吏治,加強皇權。他不但族滅了腐敗的霍氏家族,而且誅殺了一些地位很高的、腐朽貪汙的官員。為維護法律正常行使,宣帝設定治御史以稽核廷尉量刑輕重;設廷尉平至地方鞠獄,規定郡國呈報獄囚被笞瘐死名數,重視民命之餘又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此外宣帝又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宮講論五經異同,目的是為了鞏固皇權、統一思想。其餘如廢除一些苛法,屢次蠲免田租、算賦,招撫流亡,在發展農業生產方面繼續霍光的政策。對周邊異族的關係,則軟硬皆施。神爵元年(前60年),先零部(屬西羌)與諸羌聯盟並和匈奴借兵,企圖對漢復仇。宣帝派後將軍趙充國、弩將軍許延壽出金城攻擊西羌,均獲勝利,留趙充國屯田。神爵二年五月(前59年),西羌殺其首領楊玉、猶非等,遂降漢。宣帝設金城屬國,撤回屯田軍。襲破車師。時匈奴發生內亂,呼韓邪單于於甘露三年(前51年)親至五原郡塞上請求入朝稱臣,成了漢朝的藩屬,宣帝又得以完成武帝傾國之力而未完成的事業。
漢宣帝在位期間,“吏稱其職,民安其業”,號稱“中興”,應該說,宣帝統治時期是西漢武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候,因此史書對宣帝大為讚賞,曰:“孝宣之治,信賞必罰,文治武功,可謂中興”,算是西漢、甚至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中興之主。他與前任漢昭帝劉弗陵的統治並稱為昭宣之治。
民國史學家呂思勉:“宣帝是個‘舊勞於外’的人,頗知道民生疾苦,極其留意吏治,武帝和霍光時,用法都極嚴。宣帝卻留意於平恕,也算西漢一個賢君。”
黃龍元年十二月甲戌日(前48年1月10日),漢宣帝去世,在位25年,享年43歲。諡號孝宣皇帝,東漢建武年間上廟號中宗。初元元年正月辛丑(前48年2月6日),葬於今天西安市東郊的杜陵。
特別宣告:圖片侵刪。本文系東南野老 (也叫南石山人、辵矱山人)原創,其他不經過本人同意轉載的行為將受到作者本人的追究,也希望廣大讀者閱讀到不同賬號名稱所發表的文章時踴躍檢舉。凡是覺得我一派胡言而又說不出歷史文獻的,請你自己去看你的營銷號去,本號專門打擊營銷號,戳穿歷史謊言,打擊歷史謠言,不喜歡請繞道。對中國歷史感興趣,尤其是喜歡宋元歷史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