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後,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師的關注和喜歡,尤其是進入到校園生活不久的小學階段的“學生”。
於是,家長總是會叮囑孩子一番:上課多舉手,常回答問題。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在好好聽課的同時,還能在老師面前刷一波“存在感”。
我家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入學的時候,每次送她上學到校門口時,我都不忘告訴她說:“上課積極點,多舉手,要不然老師該不喜歡你了”。
孩子倒是很聽話,每次老師一提問,她第一個就把手舉起來了,但是老師讓她回答問題的時候,她卻不能每次都能回答上來,一聽就是沒考慮好。
經過幾次的情況後,老師便不想再叫孩子回答問題了。孩子委屈,也很不理解,自己明明聽了媽媽的話,積極舉手,怎麼最後老師卻不喜歡了呢?
家裡的一個長輩是一位資深的教師,在和她溝通的時候曾經說過:像我家孩子這種情況的,在小學階段是經常發生的,甚至還坦言:自己其實不太喜歡這種舉手過於積極的學生,雖然表面不想打擾孩子的積極性不想說什麼,但內心真的不喜歡。
“上課積極舉手發言”,想必是每個學生都會聽到的一種告誡,以至於有些過於實誠的孩子,明明自己沒有思考好,就果斷地舉手, 這樣的行為真的很讓老師很反感。
1)還沒思考還就舉手
教師長輩說,在自己將近三十年的教齡中,遇到很多喜歡上課舉手的孩子,甚至是自己剛提完問題就舉手,但站起來自己卻是磕磕巴巴的,說不出來什麼,很明顯,這樣的孩子沒有經過細心的思考,就迫不及待地想回答問題。
這樣不思考就舉手,不僅對自己不利,而且還對其他同學有影響,打擾其他孩子的思考進度,因為上小學階段的孩子都有惰性,很容易接受其他人的想法,懶於思考。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習效率低下,只知道很表面、很淺顯的東西。
2)降低其他同學的參與度
班級裡那麼多孩子,每次都是有幾個孩子在搶答,肯定會影響到其他孩子的參與度,如果老師總是叫那幾個學生,其他學生也會有意見,甚至慢慢地也不想舉手回答問題。
經過和長輩的溝通,我也逐漸明白了愛舉手孩子反而不被老師待見的原因,原來參與度和舉手的次數無關,上課最重要的還是要認真聽講和學會思考,做好筆記,才能正確的學習方法。
我們都知道,小學階段的知識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孩子無論是使用靈活的方法還是比較笨拙的方式,只要是肯下功夫,一般情況下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也不會太擔心,認為自己孩子在學習上沒有問題,這樣的想法小島也有過。
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很多孩子採取的學習方式不對,如果一直沿襲這樣的學習方法,思維就會固化,進入高年級後,知識難度增加,孩子想要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取得高分,自然就會更加吃力,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
小學階段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孩子以後的學習生涯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那些學習好的孩子身上,總是有相同的特點:那就是思維靈活、學習能力強,而他們的父母也是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徵: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島的親身經歷: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一年級就開始了,別看孩子年齡小,但幼升小階段的過渡,也是順利讓孩子進入學習狀態的關鍵。
而二年級的孩子更需要側重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學好基礎知識;三四年級要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習慣;等到孩子上五六年級的時候,在保證課內學習的同時,也可以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幫助孩子積累豐厚的知識。
當然,這些也是小島看到一本書後總結出來的經驗,這本書就是《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書中有很多經典的案例分析,我在看到這本書之後,似乎找到了家庭教育的指明燈,像在上文中提到過的舉手情況,我也是參考了書中給出的建議,在不打擊孩子的熱情前提下,也解決了孩子“亂舉手”的問題。
更有看點的是,這本書除了告訴家長和孩子該怎麼學習外,還在孩子心理健康、身體或者交友、品德等方面,都有十分中肯的建議和指導,在有育兒困惑時就看這本書,自然而然地就知道怎麼做了。趕緊點選下方連結入手一本吧~
正版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于敏育兒家庭教育暢銷書籍 好父母好媽
¥16.87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