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去往何方?”
在鹽田千春的作品中,
她一直向觀眾丟擲這樣的提問。
2017年,鹽田千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了自己的一件作品,《生命之川》。300張鋼絲床從展館一樓的大廳沿著電梯向上攀升,延伸至二樓的展廳。無數條8毫米醫用PVC管纏繞於床架之間,細管中源源不斷地流動著如血液一般的紅色液體。
對於“生命”的思考,是鹽田千春藝術創作的重要命題。在創作《生命之川》時,她以見證了生命始末的床來探討生命,從出生至死亡,血管中流動不息的血液,承載著我們逝者如斯的生命河流。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也是在這一年,鹽田千春接到了森美術館的邀請,在東京六本木舉辦一場規模空前的個人展覽。就在受邀後不久,她被檢查出十二年前的癌症復發,不得不再度接受治療。在與病魔抗爭的同時,鹽田千春仍然沒有中斷創作,徘徊於生死邊緣的經歷,賦予了她更多對生命的切身感悟。2019年6月,鹽田千春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個展在森美術館順利開展,主題為“顫動的靈魂(The Soul Trembles)”。
兩年過去,鹽田千春已經康復,她透過郵件與我們回顧了這段經歷。“在使用抗癌藥物治療的過程中,我的感受是,自己的心跟不上了。因為治療是跟著既定的流程和系統進行的,我感覺到自己身心分離。”在這樣的境況下,她開始思考靈魂,將“要是自己去世了會怎麼樣”“肉體死亡之後,我的心和思考會去向何方”“肉體死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等冰冷而現實的問題直直地拋給自己,這些也成為了“顫動的靈魂”展覽的契機,並作為創作脈絡貫穿始終。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展覽以“我們將去往何方?”的發問起始,數十艘白線織就的船隻凌空而起,踏上終點不明的旅程,似是寓意著無人能掌舵生命的航向,但我們仍然要啟程駛往未知。在“未知的旅程”這件作品中,不確定性與孤獨感被進一步放大,從黑色船隻上蔓延開來的紅線將空間密密麻麻地包裹起來,似是從我們身體裡生長而出的枝蔓,又像是在浩瀚的虛空中,與他者產生聯結的渴望。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線這一元素在鹽田千春創作中扮演的角色,一如血液之於生命。從早年在畫布上繪畫,到後來利用空間“作畫”,鹽田千春對於線都有一種特別的偏愛。她利用錯綜複雜的線編織成包裹生命的繭,如果說那些被壓抑的黑線所籠罩的鋼琴、椅子和禮服,更多象徵鹽田千春心靈深處的私人感受,那麼用紅線串聯起來、自全世界收集而來的鞋子、行李箱、信件、鑰匙等日常物品,則重現了人類的記憶與夢境。
“紅色代表人與人之間的連線,象徵著與人締結關係。黑色是宇宙。白色預示著開始,它很純粹。”鹽田千春告訴我們。未來還會使用其他色彩的線嗎?她說自己也拿不準。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可以確知的是,無論線做何變化,鹽田千春的作品最終想要表達的是“人的在場”。那些人存在過的痕跡,被鉤織進繁密的線條之中,沉默的鋼琴也得以奏響令人心顫的音符,平凡的鞋子也足以訴說每個人不可複製的故事。作品中沒有人的存在,卻又無處不是人的記憶,這是鹽田千春的創作理念,“不存在中的存在”。
鹽田千春很喜歡展覽,她認為,藉由展覽的方式,她內心深處那些無法言說的情感才有了一個釋放的出口和可以留存的證明。今年12月19日至明年3月6日,《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將首次巡展至中國,來到龍美術館(西岸館)與觀眾見面,本次展覽以裝置為主,另外還包括雕塑、行為藝術影像、照片、素描以及舞臺設計相關圖稿等,再現藝術家對於記憶、焦慮、夢境、沉默等無形事物的情感。
旅程終究充滿未知,但鹽田千春已經在向下一個港口駛去了。
攝影:SunhiMang
Q:疫情期間,你的個人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A:疫情之前,我經常往返於不同國家,和家人呆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少。但是,疫情後無法外出,陪家人的時間就多了起來。那段日子,我一直都在家裡畫畫。
雖然我有在世界各地舉辦展覽,但由於疫情入境限制,我無法到達現場親自佈置操作。因此疫情期間,我在位於柏林的個人工作室將作品製作完成,再運送到美術館,以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工作。在疫情的影響消退之前,都必須要採取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方法來舉辦展覽。
很幸運的是,這次憑藉大家的努力取得了簽證,我能夠來到中國,親自參與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的布展。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世界各地的經濟活動一度停滯,但我們依然能進行創作。創造力是不會停止的。
Q:疫情不僅帶來了空間和交流的阻隔,也讓更多人重新開始思考“生死”的話題,而這一直是你的創作主題之一。疫情給你的創作帶來哪些新的啟發?
A:因疫情去世的人,需要自己一個人孤獨地面對死亡。我在想,如果去世前,沒有辦法見到家人和親近的朋友,會是非常痛苦的。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Q:從早期作品更多關注私人情感,到之後越來越關注公共話題,這樣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
A:我基本沒有以社會公共話題命名的作品。從早期的創作開始到現在,我一直是以“自己”的個人思考為主題。在製作的過程中,慢慢地轉變為“我們”和其他人都能產生共鳴的東西。也就是說,作品的創作是從個人感受開始的,但並不是這樣就結束了,最終會演變為能和觀賞者共情的作品,而不是將個人情感與社會話題融合在一起。
Q:創作時,你如何去收集數量如此龐大、來自世界各地的日用物品?在收集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A:我會拜託美術館放置專門用來收集物品的箱子,並且派發傳單告知大家,另外也會在網上進行招募。基本上,都是美術館和畫廊一同協作收集的。向大家廣泛收集物品時,有不少人會將個人資訊也一起給到我們。雖然沒有面對面見過他們,但能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對於我的創作來說,這是很重要的元素。
Q:你怎麼看待人與物的關係?在展覽現場呈現如此多的物品,是否也可以看作一個個抽象的人出現在了現場?
A:我有一個創作觀念,“不存在中的存在”。收集完物品之後,我一邊感受原主留存下來的形形色色的記憶,一邊創作成作品發表。雖然物品所有者並沒有在展覽現場,但大家還是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存在和記憶。那就是我所說的“不存在中的存在”,和“抽象的人”這一說法有些許不同。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Q:比起鞋子、鑰匙、床、椅子等等,“船”在日常生活中相對不那麼經常出現,為什麼它也會成為你重要的創作元素?你用“船”去隱喻什麼?
A:2015年在威尼斯雙年展,我第一次使用船來創作。在威尼斯,船代替了汽車,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交通工具。運輸物品,也運送人。因此,我想要將“運輸”這個詞更深層的含義表達出來,於是就把船運用到了作品裡。
船是運送“時代”“時間”“記憶”和“文化”的象徵。而且,它是朝著目的地向前行進的。當我們坐在船上漂浮於大海里時,就像人漂浮於宇宙中一樣。出於這樣的思考和含義,我在作品裡加入了船這個元素。
Q:你從12歲就決定要成為一名藝術家,為什麼當時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A:因為我家是經營工廠的,看到他們的生活狀態,我並不想自己也像機器人一樣工作。因為我很喜歡畫畫,所以一直都想要成為藝術家,想要生活在製造創意的世界裡。過了幾十年後,現在我的想法也一直沒有改變。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Q:從早年平面作畫到後來利用線在空間作畫,兩者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A:在空間裡用線創作,對我來說就是“在空間作畫”。這就是在三次元的畫畫。這並不是空間作畫和平面作畫的區別,對我來說不管怎樣都是與繪畫世界相關的。
Q:走進你的展覽,常常會被震撼,彷彿遊走在壓抑的夢境中,感到不安和恐懼,你自己的夢境也像作品中所呈現的那樣,是焦慮不安的嗎?
A:在舉辦展覽之前,我總是會感到不安和壓力。我會擔心,“可以做出滿意的作品嗎”或是“能夠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嗎”,但是,那也是我創作的動力。正是因為有壓力,才能持續地創作。
Q:目前手頭有什麼正在進行創作的專案?有沒有什麼主題是未來你很想透過藝術去討論的?
A:我之後在哥本哈根、巴黎、馬德里、日本和韓國都會有展覽。另外,這次上海展覽的內容,之後也會在澳大利亞的布里斯班進行展出。接下來我還會繼續在世界各地辦展,希望能將作品展示給更多人。
採訪、撰文 醺子
翻譯 黃子桐
更多藝術內容:一根香蕉賣了12萬美元,他憑什麼?
“安藤忠雄風”為什麼在中國被熱捧?
張恩利邀請你參觀這棟“有顏色的房子”
劉小東和他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