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華為做出了一件藝術品。
手機,作為一個整合了先進工藝、軟體演算法等多維技術點的科技產品,在大部分人認知中是冰冷線條和技術融合的產物,如何讓手機硬朗的外表下賦予其藝術氛圍和時尚氣質?這是ID設計中無法完全用技術方案實現,更重要的是其背後對審美的追求和對科技美學的表達方式來展現的。所以在科技產品中糅合時尚感是一種美學邊界感的探索,更是在碰撞中尋找一種平衡之美。作為隨身時間最長的智慧裝置,手機在舉手投足之間的使用無時無刻不在展現著自我個性和氣質,所以讓手機成為一件藝術品或許是每個人都想擁有重要美學訴求。
回到手機行業,一款產品能被稱之為藝術品是消費者給出的最高讚譽。
人們常說時尚是轉瞬即逝,藝術卻是得以永恆的。但在頂級設計師手中,時尚和藝術本身之間往往存在著微妙的脈絡聯絡。一件高定服裝,動輒需要手工匠人花費數月的時間進行製作,從刺繡到釘珠,每一個細節元素的裝點都需要精心打磨可反覆推演的。
過去,直屏手機在設計上已經逐漸同質化,設計師們更多的時候像是在戴著鐐銬跳舞,受限於行業流行與空間設計的“綁架”。而隨著摺疊屏手機的出現,打碎束縛,從產品形態和使用者認知上掀起一次智慧手機意識形態變革,也讓更多優秀的設計師們進入了一片充滿創造力的領域。
從來沒有哪一個手機品類能像豎向摺疊屏手機一樣貼近時尚和藝術的領域,其形態不像是手機,更像是首飾盒、名片夾、化妝盒這樣的裝飾品,開合百變,隨意切換場景屬性。
12月23日,華為推出了首款縱向摺疊屏手機華為P50 Pocket,通常也會被稱為華為P50 "寶盒"。小巧、精緻,鎏光溢彩……這些最直觀的字眼描述似乎讓大家看到這才是摺疊屏手機與生俱來的樣子。
華為P50 寶盒在立項之初,就已經明確了使用玻璃作為產品的外殼: 因為摺疊後足夠小巧,像是一個裝飾品一般,那不如將產品做成一件融合美感與手感的藝術品,相比於其他材質,玻璃的通透更顯簡約高階。所以華為P50寶盒ID設計師們想要達到一種將光線經過路徑折射的流光溢彩附著到手機背板,在投向目光的瞬間讓人沉陷在光影變化中。
而往往想法是美好的“烏托邦”,現實卻是高難度的“修羅場”。想在手機的玻璃背殼上實現光線流轉的效果在當時幾次初版方案中幾乎是無法實現的物理難題。而且手機背殼玻璃的厚度僅僅只有0.5mm,也就是五張紙疊起來的厚度,光線穿過都不會有任何留戀,更何談讓其遊走於0.5mm的玻璃之上。
起初,華為P50 寶盒的設計師們將設計靈感鎖定在盧浮宮玻璃金字塔,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玻璃藝術品之一。其玲瓏剔透的結構以及燈光照耀下璀璨奪目的質感,令其享譽世界。
當時困擾設計師貝聿銘實現玻璃金字塔設想的有兩個難題:一是玻璃要足夠透明,否則玻璃本身會因為折射效應產生顏色。二是在透明的情況下,還要反射足夠強。貝聿銘透過一家德國做軍工玻璃製造廠,把這個問題很好的解決掉了。
同時,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可以依靠設定燈光以及周圍的佈景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手機不像建築作品可以在環境中尋找解題思路或者透過輔助道具來實現效果,這個靈感很快被否定了。
物理課上我們學到了光的折射、反射、散射原理,我們能在一些建築或是工藝品上看到的美麗的光線藝術,是因為它們的玻璃空間十分充足,能讓光線得以充分的移動。簡單來說就是玻璃足夠“厚”,可以切割更多的“面”形成足夠多的反射。
那麼在這片僅有0.5mm的玻璃上切割出更多的面,或許可以實現掌控光線的折射。華為P50寶盒的設計師們提出了有種不同的思路。
順著這個想法在腦暴的同時,一位設計師看到了自己喝水的杯子,雖然玻璃壁很薄,但觀感也是光影流轉,聯想到一種名叫 “江戶切子”傳統手工藝,似乎為這個方案帶來了繼續走下去的可能。
江戶切子於1834年發源於日本江戶,“切子”即手工匠人們用金剛砂輪在薄薄的玻璃表面純手工的切割磨刻細膩花紋的一門工藝。江戶切子製品的切割部分因光的折射效果閃閃發光絢爛奪目,也讓一隻平凡的玻璃杯變得熠熠生輝。
最令人驚歎的是,江戶切子工藝中所製圖形沒有草稿,全憑匠心,一氣呵成。可以說這門手藝對於匠人們的工藝高度要求還是非常高的。
華為設計師們當時計劃透過電腦程式設計控制機械手臂、拿著CNC(數控機床)的刀去切,但當他們嘗試了幾百遍以後,因為機械臂不像手一樣有觸感和彈性,也沒有藝人的那種專注與靈活的變通,所以很多都碎裂掉了,良品幾乎百不存一。這個提議最終無法繼續推進而被否決。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答案往往隱匿在日常的細節之中,我們最常見到的鑽石,反而成了破局的關鍵。
鑽石不同的折面帶來的光澤感,它的折面設計,會讓光線在折面之間來回穿梭。
受此啟發,華為設計師們想到:既然在這麼薄的玻璃上切不太行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做出這樣的折面感,也能同樣的效果?
設計師無意中把兩片壓紋的玻璃做了疊加,產生的這個光影感頓時達到了設計師們預想中的效果。於是正式開始工業級別的嘗試。
前後大概七個多月的時間,華為設計師們幾乎是在各個玻璃廠中度過的。在這個過程中還誕生了大量的專利,像是怎麼在玻璃上壓出雙面紋路、怎麼把切面控制到像鑽石一樣的切面、用什麼樣的鍍層去配合玻璃,才能達到像盧浮宮一樣的通透感等等。
到了這個階段,只能在一次次的測試中找到最合適的註解。最終才做到了華為P50 寶盒晶鑽版本的背面層0.5毫米厚的玻璃上,朝上一面和朝下一面做出了雙面紋理,雙面紋理上下層分別錯開,從肉眼看上去形成了約1000個菱形方格的效果,雙面立體微雕工藝在這樣的不斷嘗試下逐漸成熟。
前前後後經歷的大約兩年多的時間,靈感的迸發和無數次的實驗都是一件藝術品誕生的必由之路,也正是有了這些,華為P50 寶盒才足以被稱之為“藝術品”。而尋找答案的過程,也是設計師們為華為P50 寶盒注入靈魂的過程。
一團鎏金色火焰的變化
那麼如此驚豔的切割技術,要用什麼顏色才能與之搭配凸顯質感?華為設計師們為此頭疼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直到一段芭蕾舞者跳舞影片的出現,舞者優美的舞姿搭配靈動的服飾,都給人一種未來的感覺。透過華為法國研究所設計師的幫助,華為P50寶盒找到了芭蕾舞者靈動設計的作者——Iris Van Herpen。
Iris van Herpen是一名荷蘭女服裝設計師,以玻璃鏡片、金屬管、環保材料等新型材料以及3D列印技術的運用而聞名於時裝設計界。她還創立了同名時裝品牌Iris van Herpen,大膽前衛的想法,和富有張力、創造性的自我表達,令其紅極一時。
華為設計師們看到的芭蕾舞影片是Iris van Herpen和荷蘭國家芭蕾舞團合作短片《仿生學》。舞者所穿的透亮的舞裙就是採用3D列印技術將褶皺面料製作成半透明的歐根紗,讓科技感的條紋和舞者的肢體結合,真正讓衣服貼合身體的律動進行擺動。
Iris Van Herpen曾提到:不斷尋求新的形態,在藝術與科學,人性化與高科技,人造與有機之間的交匯處,都能找到新的形式。華為設計師們與Iris Van Herpen的設計理念上很快找到了共鳴——萬物共生之下,在科技和藝術領域之間洞見二者契合的脈絡。
在閉上眼睛回想舞者跳動,服裝隨之搖擺的身姿時,華為設計師腦海中像是出現了一團躍動的火花在黑暗中躍動舞蹈,溫暖的色調配合火花光影的變化,於是將脈絡化為服裝上的紋理,將黑色的染料在火焰的炙烤下變為高階的 “金色”。
對於華為P系列來說,色彩的選擇一定要達到心理、視覺、感知上的高度統一。如P40系列上被大家喚作是神仙色的冰霜銀,在金屬質感、低調由不失穩重之間形成一種色彩通感,從生理上喚醒冰霜景象;又如在P30系列中,採擷茶卡鹽湖神奇的 “天空之境”自然現象,將自然饋贈的色彩搬到手機背面,每次的P系列的釋出,其配色設計必然成為年度爆款色的經典案例,而這次在華為P50寶盒鎏光金的期待上有望再次實現色彩美學的行業引領風潮。
科技之下的藝術底色,藝術之上的創新追求
開啟華為P50寶盒,在顯性的科技密度下,我們看到的是華為設計師對靈感的較真兒,是對審美和藝術品質的高標準、更是一段從科技到藝術品的蛻變之路。
而在藝術之上,技術的創新追求依舊是刻在華為P系列產品裡最深的DNA,華為P50寶盒與Mate X系列雖同屬摺疊形態,但顯現出的氣質與技術突圍思路還是各有所長。用科技為產品賦予美感,是“P”系列一以貫之的核心價值觀,在很多華為老使用者眼中,華為P系列是美學旗艦與影像先鋒的集合,那麼華為P50寶盒在藝術之上的創新追求又該如何打破自我?
首先摺疊屏作為手機形態中的新物種,其技術難度與更是呈指數型遞增,光是結構設計與材料技術突破,所需的技術人才、資金投入就是相當龐大的一系列數字。但華為在整個摺疊屏手機產業鏈中就是那條自信的鯰魚,啟用產業的同時,讓摺疊屏窄眾的行業大門成為廠商們加緊佈局的賽道。在華為看來,創新不僅體現在自身產品技術上更是體現在行業驅動上。 也正是對產業鏈足夠的積累和把握,才能讓設計師們擁有足夠的底氣,將實驗變為現實。這一切都是相輔相成的,讓藝術和科技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而P系列的另一個關鍵詞是智慧攝影。
華為P50 寶盒在延續此前原色引擎、計算光學等華為影像技術的基礎上,也搭載了業內首創的超光譜影像系統。這套系統最大的效果就是在成像中捕捉細節資訊,提供更清晰、更精準的影像還原能力,以及更強的場景環境感知能力,能夠識別場景,帶來最佳的拍攝體驗。
同時摺疊屏形態帶來的益處就是可以透過外屏預覽搭配後置攝像頭進行拍攝。相比於前置攝像頭來說更好的硬體帶來更好的畫質、更好的自然虛化效果,在全新後置自拍人像演算法的加持之下,這次華為P50寶盒在人像自拍方面又會有一次質變的升級。
萬物共生的美學理念、至臻於善的工藝、全新的影像系統、技術領先的摺疊形態,華為P50 寶盒從裡到外都在釋放著自己創新的活力和藝術的表現力。
一件藝術品之所以具有長久且鮮活的生命力,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自己的價格,而是因為自生在創造過程中的附加價值。
華為P50 寶盒,就是這樣的藝術品,將藝術裝進寶盒,將鎏光收入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