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於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開。(據新華網)
2002年11月8日9時,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新華社記者的一張攝影照片,定格了這一歷史瞬間:長槍短炮的攝像機、照相機齊齊聚焦會場,1300多名中外記者彙集而來,向世界傳遞這次在新世紀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釋放哪些重要訊號。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召開的十六大,是黨在新世紀亮相的第一次代表大會。2100多名代表,代表全國6600多萬黨員,是此前歷次黨代會代表人數最多的一次。其中,中央企業系統代表團和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兩個“新面孔”首次出現。
江澤民在會上作了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報告,明確回答了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實現什麼樣的發展目標等重大問題。
正是在這次大會上,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有了清晰描畫。
中國大磁場匯聚發展最強音
據大會新聞中心通報,報名採訪十六大的中外記者達到1375人,是此前歷次黨代會中最多的。十六大的開放度也前所未有,41家新聞單位242個機構的590名外國記者參與採訪,15個團組討論會先後對外國記者開放,這在黨代會歷史上是第一次。
外媒對十六大給予高度關注。有外電報道:“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政治空前穩定,經濟高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亮的經濟增長點。這次大會將對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政治與經濟發展產生直接的決定性影響。”
會場內,2100多名代表凝神靜聽、心潮澎湃;會場外,在電視螢幕前,在電波聲裡,億萬中國人的心,隨著報告的鋪展而跳躍,一如兩年前迎接那個難忘的世紀之交。
2000年跨年夜,無數中國人徹夜狂歡,6萬人齊聚浙江溫嶺石塘小鎮,只為最先看到新千年第一縷曙光;那一年,中國正式提交2008年奧運會申辦報告;2001年12月,經過長久艱苦談判,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標誌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就在十六大召開前,中國成功地把第三艘“神舟”號飛船送入太空,“中國資源二號”衛星隨後升空,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想將成為現實。
當人類社會一腳跨入21世紀的門檻,各種欣喜和期待噴薄而出。而在經濟全球化和日益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中,我國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
“一個是‘總體上達到小康’,一個是‘低水平、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這兩個結論就是黨的十六大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客觀評價。”黨史專家李君如在《“全面小康”思想史筆記》一文中指出,正是基於這種分析,從當時實際出發,十六大提出了“緊緊抓住21世紀頭20年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新的戰略任務。
“新世紀中國向何處去?”成為黨的十六大要回答的重大時代命題。
“財富”一詞首次出現在黨代會報告中
當時有媒體報道稱,江澤民作的十六大報告,2.7萬多字,共有59頁,從政治、經濟、法治,到外交、文化等問題逐一闡釋,“他的講話抑揚頓挫,一個一個字念得非常清楚,給聽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為報告中最亮眼的關鍵詞 。“財富”,這個詞第一次濃墨重彩出現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於人民。”
16次掌聲,一次比一次熱烈地響徹萬人大會堂。儘快地富起來,放心地富起來,大膽地富起來,這是十六大報告傳遞出的響亮聲音,也是人民群眾的最大心願。
“老百姓是從吃飯穿衣的實惠中體會變化的。”山東壽光市孫家集鎮三元朱村党支書王樂義代表說,他們村種植了2000畝無公害蔬菜,佔全國同類產品市場的三分之一。對農民來說,“萬元戶”的概念早已過時。
上海新浦東軟體園黨委書記胡鋐亮代表最為感慨的是,在日新月異的上海,你已經很難辨別那些在大大小小公司就業的各種膚色的員工,到底來自哪個國家。作為一名“海龜”,在胡鋐亮帶動下,十幾位海外留學人員放棄國外穩定優厚的生活待遇,先後來到浦東這片熱土創業。
那時,人們或許難以想象,近20年後的今天,浦東已華麗轉身為一座光彩璀璨的現代化創新型國際化大都市。
圖 // 會議通過了在廣泛徵求意見基礎上進一步修改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稿和《中共中央關於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90多個“新”字彰顯與時俱進
面市僅兩天,十六大報告單行本在北京的銷售量突破百萬。
據當時媒體不完全統計,90多個“新”字,出現在十六大報告中,與諸多“新”氣象相映生輝的,還有世紀之交流行的熱詞“與時俱進”。
“與時俱進”是“三個代表”的靈魂。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作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是十六大的一個歷史性決策和貢獻。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當時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81歲的中國共產黨得出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藍圖日漸清晰,江澤民要求,為完成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奮鬥目標,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因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這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新大寨的領頭人”郭鳳蓮代表把不斷與時俱進的大寨帶到十六大,“從十四大到現在,大寨經濟總收入增加了1000多倍,人均收入增加了180多倍。尤其是十五大以來的這5年,大寨稱得上日新月異,飛速發展”。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小康社會的內涵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發展。
從1982年9月,十二大提出“到2000年建立一個小康社會”,到2002年11月,十六大宣佈進入21世紀後用20年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從2012年11月,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莊嚴承諾,“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中國進行了不屈不撓、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決戰。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佈,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已吹響,一副嶄新的時代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來源:中國青年報,原載: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權威評說
黨的十六大立足於我國已經解決溫飽、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構想,即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經過這一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002年黨的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念再一次被豐富: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原載: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的重要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