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潘亮】藍色面紗和長袍,胸前精緻彩皮口袋,還有身後幾頭不急不緩的駱駝……在撒哈拉沙漠中部行走,當你偶遇一位行者,很有可能是圖阿雷格人。與撒哈拉西部地區遊牧者因為強風將自己裹得格外嚴實相比,圖阿雷格人的裝束更顯輕盈灑脫。喜歡身著藍色長袍並圍著超長藍色面紗,讓他們獲得了“撒哈拉藍人”的稱號。近年來,圖阿雷格人又憑藉 “撒哈拉藍調”聲名鵲起,憑藉音樂將他們的詩意和情懷傳播至世界各地。
對沙漠瞭如指掌
圖阿雷格人屬於遊牧民族柏柏爾人的一個分支,主要生活在阿爾及利亞、尼日、馬裡與利比亞幾國交界的沙漠地帶。經過15天的共同吃住行,這個遙遠又神秘的民族已經走進了記者的內心。
圖阿雷格一詞意為“說塔馬舍克語的人”,圖阿雷格人信奉伊斯蘭教,生活習俗與北非阿拉伯人有相似之處。能立刻將二者分別開來的,除了裝束、膚色之外,最直接的就是語言。圖阿雷格人大都熟練掌握塔馬舍克語與阿拉伯語。記者在阿爾及利亞的徒步之旅有導遊、司機、炊事員共3人負責後勤,他們都是圖阿雷格人。他們之間交流也都是塔馬舍克語。
每天生火、燒茶、搭建帳篷等,看上去不復雜,背後卻體現了圖阿雷格人的沙漠生存智慧。沒柴生篝火,炊事員阿里會從只露出樹杈的沙土裡挖出一大截枯木樁。準備午餐之前,司機斯里曼先檢查陰涼處是否有蠍子,選擇避風處搭建帳篷,他還順著岩石敲打,確認沒有蛇洞。隊友生病鬧肚子,導遊西迪阿里會採幾株洋甘菊,加入燒開的甜茶,幫助我們消化和睡眠。 就連午休時間,他們也會就地取材,用樹枝和駱駝糞就地畫圈,組織遊戲打發時光。有時夜裡溫度降到10攝氏度以下,我們不得不躲進帳篷睡覺,但圖阿雷格人堅持以天為幕以地為席,把撒哈拉大漠當成家。最讓我驚歎的是,我們在迷宮般的沙漠石林裡幾乎迷失方向時,導遊卻神奇地為我們找到了一個“五連湖”水源。這不僅讓我們補充了飲用水,還順便洗了衣裳。圖阿雷格人對沙漠瞭如指掌,不得不令人欽佩。
“撒哈拉藍調”走向世界
與約旦、摩洛哥、茅利塔尼亞等地的沙漠嚮導相比,圖阿雷格嚮導並不算善言辭。不過,他們絕對是最富有詩意的沙漠行吟者。跟著導遊西迪阿里行走,每天都可聽到他口中哼出悠長、柔緩、深情的調子。西迪阿里邊行邊吟,有時竟然可以持續兩個小時,儘管聽不懂歌詞,但歌聲裡流淌的詩意卻大大消解了我們徒步的勞累。
用電子吉他伴隨傳統單絃提琴伊姆扎得,演繹出具有布魯斯風的圖阿雷格民謠,被世人稱作“撒哈拉藍調”。在越野車的播放器裡或者斯里曼的手機上,我們常常一遍遍重複聽著婉轉、悠揚的曲子而陶醉其中。“沒有希望,我們走出家鄉,是時候感受背離故土之痛了”,導遊幾句簡短的翻譯讓我在空靈樂曲與和聲演唱的絕妙混合裡,感悟著圖阿雷格人用音樂表達的思鄉、遊牧、愛情主題。
阿爾及利亞的“提那裡文”樂隊創立於上世紀80年代,40年來足跡已經遍及全球。他們參照了駱駝前進步調與羚羊奔跑節奏的演唱在各大音樂節上大放異彩。音樂節上也可看到身著盛裝與佩戴繁複銀飾的圖阿雷格婦女,不過,在日常生活裡她們很少拋頭露面。2000年以來,40多個圖阿雷格樂隊輾轉於撒哈拉周邊國家組織的比賽或演出,用音樂呼籲維護地區和平與傳播文化。越來越多的圖阿雷格年輕人也夢想成立自己的樂隊,唱出自己的歌曲。
我們有了圖阿雷格名字
圖阿雷格人自認是撒哈拉沙漠裡的“自由人”,他們駕車、牽駝或者步行悠遊,孤單而不羈。德國大眾汽車推出的運動型多用途車“途銳”,其外文字母組合就是“圖阿雷格”,似乎希望“途銳”能像圖阿雷格人那樣自由馳騁。
以撒哈拉為家,除了懂沙漠、會唱歌,更要知道相互扶助。在徒步途中遇到牧駝人時,導遊西迪阿里總會熱情邀請他們坐到篝火邊上喝幾杯甜茶,談天說地。不相識的牧駝人和牧羊人在看到我們經過時,也常常會送給西迪阿里一罐新鮮駝奶或者羊奶解渴解乏。圖阿雷格人之間這種自覺的互助讓他們的語言、傳統和凝聚力得到了傳承。
圖阿雷格人雖然好客,但是關係要鐵到一定程度才願意跟他人交心。直到有一天,司機斯里曼分別為每個隊友起了一個圖阿雷格名字,我知道我們真正被接納了。西迪阿里開始跟我們聊起了家庭、孩子和工作。他說,為保護好圖阿雷格的身份標誌,如今的圖阿雷格人必須堅守塔馬舍克語,因為大家都只會說不會寫。由於學校裡不教,所有圖阿雷格人都是在家學會這門語言,然後世代相傳下去。當某天不再有人使用圖阿雷格名字或者塔馬舍克語的時候,圖阿雷格的文化、音樂與精神也就無法延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