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曹露婷
“都是糖尿病引起的黃斑水腫,他不用打眼底鐳射,我卻要打?”
“我們兩個水腫程度差不多,他有0.5 的視力,我怎麼只能看到0.3?”
浙大眼科醫院眼底病專科候診大廳裡,不少眼底病友們會一起交流病情,“眼底病要長期複查和隨訪,不少患者久病成醫,每次做完OCT檢查,自己都會看水腫的情況。”劉野醫師提到,但由於患者們不能綜合評估各項指標,常會陷入各種誤區。
錢江晚報聯合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拜耳醫藥共同發起的第四季“視覺保衛戰”之眼底病微課第五講,小時健康學院講師、眼底病專科劉野醫生在前面幾期微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基層全科醫生介紹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的治療手段,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的OCT結果對其預後進行大致的預判。
“眼底病的治療並非只要對號入座即可,即使是相同疾病、同等視力的兩位患者,診療上也有區別。”劉野醫生認為,在熟練掌握各類治療手段的基礎上,細化方案,提升醫生對病情預後的判斷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非常關鍵,也最能使患者獲益。
量化因素再控制
指導個性化診療
當前,糖尿病性黃斑水腫是糖尿病人群視力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國患病人群高達500 萬。2010 年起,抗VEGF治療開始進入大眾視野,憑藉其良好的治療效果,逐步成為針對糖尿病性黃斑水腫,脈絡膜新生血管等眼底病的一線治療方案。多國治療指南表明:一旦確診糖尿病性黃斑水腫,應當儘早、規範、足量地進行抗VEGF治療,直到視力與水腫情況都達到穩定的狀態。
“用哪些指標來量化、直觀地瞭解治療效果,是醫生們應當熟悉和掌握的。”劉野醫生提到,基層醫生直接管理居民的健康檔案,要求眼病患者們控制全身因素,“控制血壓、血糖、血脂”並不是隨便說說,而應將全身危險因素的控制量以及對眼病風險的下降量結合起來進行患者教育,不僅能讓患者朝著目標去控制,還有助於增強信心。
此外,諸多眼部因素也與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的預後密切相關。一般,透過基線視功能、視網膜形態學改變、視網膜血供改變、玻璃體黃斑介面異常來體現。
以上抗VEGF 藥物療效指標有助於指導個性化的治療,如預計療效良好,醫生應給予標準治療,如預計療效欠佳,則應當考慮聯合其他治療方案,或堅持治療但嚴密隨訪。
視覺中國供圖
分析預測指標
評估藥物療效
現在,不少基層醫院眼科都引進了OCT、OCTA等檢查技術,用於評估眼底情況。劉野醫生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及國內外最新研究報道,列舉了幾項OCT 指標,幫助基層醫生來判斷抗VEGF 藥物的療效預測。
首先,初診時黃斑中心凹厚度與預後視力的相關性很弱,不能作為上述的預測指標,“換言之,初診時水腫嚴重並不代表今後的情況仍舊如此,或視力一定很差。”
第二,內層視網膜結構破壞也是一個預測因子,可能預示著患者預後不佳,需要進行多次治療。
第三,高反射點較多,一般預示著炎症因素的存在。儘管研究顯示,抗VEGF治療可顯著減少黃斑水腫患者的視網膜高反射灶,但若高反射點數量較多,視力相對更差或容易引起應答不佳。
除了OCT檢查以外,黃斑水腫患者每半年或者一年應進行一次眼底熒光造影檢查,明確黃斑部周邊是否存在無灌注區,如果發現無灌注區,應當及時進行鐳射治療。研究表明,兩年阿柏西普注射治療後,視網膜灌注狀態有改善的患者比例有所增加。
“眼底病病程長,且受多種因素影響經常出現病情變化,醫生應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並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在治療過程中,醫生應準確交代情況,使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合適的預期,並給予適當心理疏導,避免患者情緒的大幅波動反向影響病情。”劉野醫生說。
眼底微課上線
掃碼觀看,跟名醫面對面
“哪些情況需要聯合治療?”“三高的具體控制量是多少?”視覺保衛戰第四季微課第五講上線,掃一掃二維碼進入專題觀看。
製圖:小時新聞 姬臣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