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醫生,餓治百病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今天我去查房的時候,有個美女跟我說,她最近在瀏覽網頁的時候,看到有一些“專家”認為餓治百病。她看到這個觀點的時候,感覺到比較疑惑,而且也分不清楚對錯,所以就問了我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
對於現代人來說,已經不缺食物了,但是“吃多少”應該是大家更為關注的問題。那餓治百病是否可信呢?為了解除大家的疑惑,我來分享一下相關的知識。
1.餓治百病是否可信?
我們需要注意一點,餓治百病是一個流傳了很久的觀點,雖然它有些誇張,但是也不是說完全沒有道理。需要注意一點,這裡說的“餓”主要是指不能吃得太飽,這樣的話攝入的營養物質就會減少,也就意味著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減少,這樣的話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降低。
現代人的生活條件都普遍提高了,很多人在吃飯的時候,都是吃到吃不下為止。殊不知,長期這樣會帶來很多的健康問題。
之前美國人曾經做過一個研究,他們把猴子分為兩組,一組猴子每天不限制飲食、吃飽為止,另外一組猴子每天限制飲食。20年後,發現不限制飲食的那組猴子的死亡率是限制飲食猴子的3倍。從這個研究中,我們應該能看出,如果吃飯吃得太飽,那會影響壽命的。
如果一個人吃得不太飽,那就會帶來一些好處,具體總結為以下幾點:
❶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
現在很多人普遍都吃得比較飽,其實長期這樣會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使得消化系統的功能減退,從而增加營養不良的風險。
如果每天吃飯的時候,注意不吃得太飽,那消化系統就能更好地休息,消化系統的負擔就會減少,這樣更有利於維持消化系統的功能。
我們可以把消化系統比做一個人,如果每天都超負荷功能,那人的身體就會有累垮的一天。試想,身體都不好了,那還能正常功能了嗎?
❷降低肥胖的風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一個現象,我們身邊肥胖的人數有增加的趨勢,其實這個和吃得太飽有一定的關係。
現在的很多食物含有的能量都比較高,而且我們攝入的糖分也是超標的,長期吃得太飽,必然就會增加肥胖的風險。
大家可不要小看肥胖,它可是很多疾病的元兇,比如高脂血症、腦梗死、心肌梗死、脂肪肝、關節炎、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為何肥胖會容易得糖尿病,這裡我來解釋一下。胰島素要想發揮作用,那就需要和胰島素受體結合才可以。對於肥胖者來說,他們普遍存在著胰島素抵抗的情況,也就是說胰島素受體對胰島素不敏感了,人體為了維持正常的血糖,就不得不加班工作分泌更多的胰島素。
但是長期這樣,胰島細胞也會有累死的時候,這樣的話胰島細胞的功能就會下降。當胰島細胞的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體就不足以維持正常的血糖,從而引發糖尿病。
❸降低老年痴呆的風險:
日本人經常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大約有35%的老年痴呆患者都有在青壯年長期吃飽的習慣。
這個其實也好理解,當人吃得比較飽的時候,相對來說胃腸道的血流就會增加,這樣的話就會使得腦部的供血減少,長此以往就會影響腦細胞的正常代謝,進而使得大腦早衰,從而增加老年痴呆的風險。
如果每天吃飯都控制飯量,那肯定可以降低老年痴呆的風險。
❹其他:
具體包括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延緩衰老、提高免疫力等。
2.注意這4點,可以讓您擁抱健康:
❶飲食控制在8分飽:
這個聽著感覺很容易做到,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很多人總是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吃得比較飽。
為了控制8分飽,我們可以選擇細嚼慢嚥,這是因為消化系統向腦部傳送吃飽的資訊是需要時間的。如果我們吃飯的時候狼吞虎嚥,那就會出現已經吃飽,而腦部還來不及意識到你已經吃飽的情況。
在吃飯前,可以先喝點湯,這樣可以增強飽腹感,進而達到減少進食量的作用。也可以在吃飯的時候,搭配一些蔬菜。
❷均衡飲食:
很多中老年朋友都得了慢性病,因此就需要清淡飲食,然而很多朋友理解的清淡飲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不少朋友認為清淡飲食就是這不吃、那不吃,殊不知這樣已經走入了誤區。
我們平時在吃飯的時候,應該注意保持食物的多樣性,但是也需要控制某些物質的攝入量,比如每天攝入的油脂控制在25~30g、每天攝入的食鹽控制在6g以下等。#養老知識大賽#
吃飯的時候,可以適當增加蔬菜、優質蛋白的攝入,比如菠菜、芹菜、雞蛋、牛肉、蝦等。在做飯的時候,應該儘量採取蒸、煮、燉、煨等的烹飪方式,否則健康的食材也會變得“不健康”。
❸堅持運動:
俗語認為,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是很正確的。對於中老年朋友來說,可以選擇有氧運動,比如散步、快走、慢跑、太極、體操等,具體選擇哪種運動方式需要結合個人的情況而定。
運動需要長期堅持才行,否則起不到明顯的效果。每天運動的時間應該控制在30分鐘左右,每週運動的次數不低於5次。如果天氣惡劣的話,儘量不要去室外活動了,否則會增加心血管意外的風險。#健康明星計劃#
❹其他:
這裡麵包括的內容是比較多的,比如不熬夜、戒菸酒、保持體重在合理範圍內、保持樂觀心態、定期體檢、積極控制慢性病達標等。#健康科普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