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都到大阪
京都距離海洋較遠,是一座三面環山的內陸城市,也稱京都盆地。從公元794年至1868年,這裡一直是日本的首都。京都初建時,完全效仿中國唐代長安,但,規模只是長安城的五分之一。至今,有些京都文化人依然把長安當成自己永遠的精神故鄉。長時期的歷史積澱,使這裡擁有豐富的歷史遺蹟。它的部分歷史建築,在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歷史財”的名義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昨晚,住宿在京都一座不大的旅館裡。雖然不大,但旅館的經營卻別具一格。旅館緊臨大街,大門開在旁側的小巷裡。一樓是吧檯和餐廳。難得的,吧檯裡有兩位年輕漂亮的女孩招呼遊客。吃的是自助早餐,座位卻不能隨便坐。出示房間磁卡,英俊高挑的男侍應生引領到相應餐位。用餐完,把桌牌翻倒,服務員就過來收拾。這家的早餐食物,種類很多,水果、堅果、小吃、蔬菜、各式糕點、各種味噌湯,粗粗看去,有二十餘種之多。和我們左右鄰桌的分別是一對日本老年夫婦和一對西歐男女,我們去的時候,他們就在用餐,離開的時候,他們還在細嚼慢嚥。
這家旅館的電梯要用房卡開啟,這對住客是一種保護,陌生人無法進入電梯,更無法進到客房。客房的窗戶古色古香,素白的窗簾隱隱映襯出木製窗格,外層還懸掛著半卷的香褐色布簾。牆壁上的掛毯簡潔之極,幾個大小不一顏色不同的布塊連綴成一個長方形圖案,樸樸拙拙,好像是小學生的手工,又像人類早期的物品。大概以此來顯示京都的古老吧?據說,京都的老年人對東京不以為然,始終認為京都才是日本的首都。天皇是被東京人挾持才去了東京的。
我們匆匆遊覽了京都的八坂神社、衹園和花間小路。一大早,天氣陰晦,細雨濛濛。八坂神社裡遊人寥寥,但見二三人肅立大殿前,低頭,合掌,閉目,一兩分鐘後悄然離去。大殿的屋簷下懸掛著排列整體的白色燈籠,燈籠上有毛筆書寫的日文。透過雨幕,微微搖曳的燈籠似在應答拜神者的乞求。
寺院道路兩邊是密密麻麻的各種攤位,有露天的,有縮在小亭子裡的,露天的都用雨布遮蓋。我們來的早,營業者寥寥。在神靈的佑護下,想必這些攤販的生意都不錯吧。看著數量眾多的攤位,恍惚間,似乎覺得做生意才是神社的主要業務。
出八坂神社,過馬路,走不遠,即到衹園。衹園是日本最大的藝伎區,又叫“花街”,是舊式藝人集中的地方。從江戶幕府時期開始營業,到現在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據說在最繁華的十九世紀初,這裡的藝伎多達3000多人。如今,這裡沒有了昔日的熱鬧。經常光顧的也是一些喜愛日本傳統藝術的老年人。
“花街”街道較為寬敞,清一色的磚鋪地面,素潔溼潤。兩邊的房子都是木製建築,古樸雅緻,風格各異,均為兩層高。每家屋門前,門牌上都標識著主人的姓名,像“廣島家”“山口家”等。有一戶人家的門房屋頂上,松樹樹冠婆娑招搖,在陰雨的天空下,碧綠的枝葉格外惹眼。松樹穿越屋頂,顯然是建築時,小心的為古樹留下了一席之地 。
這裡的建築大都保留了古代建築風貌,即使重修,也是修舊如舊。因此,從1999年開始,日本政府指定這裡為歷史景觀保護地區。
花見小路距離花街不遠,街道兩旁櫻花樹林立。春日,萬花竟放,雲蒸霞蔚,繁盛豔麗,是難得的美景。可惜,現在是冬日,我們只看到一條潮溼幽靜的小路。
大阪距離京都不遠,它是僅此於東京的日本第二大都市,坐落在日本關西地區的大阪平原上,這是一座沖積平原,地勢平坦。為了擴大陸地面積,大阪人曾多次大規模填海,如今,大阪市區有四分之一的面積,都來自於人造陸地。
進入大阪市區,我看到了令人極為不悅的一幕。接近一十字路口,水泥的地面上垃圾團團。垃圾旁邊,一位年逾古稀、踉踉蹌蹌拄著柺杖的老者,一次次向計程車招手示意 ,可一輛輛計程車都是呼嘯而過,沒有誰停留下來搭載老者。我們走遠了,還看見老者在東張西望。拒載病弱的老人,大概是怕給自己增添麻煩吧?導遊說,當地計程車司機都喜歡有錢的中國人。這些人很闊綽的包車,讓司機拉著到處轉悠,當然,司機也是賺的腰包鼓鼓。
老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一個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的社會里,誰會踐行這具有博大情懷的人文理念呢?
我們遊覽了位於市中心的大阪公園。公園面積闊大,古樹森森,綠植遍地。居於公園中央的天守閣,鑲銅踱金,壯觀奪目,巍峨雄偉。登其上可以瞭望整個大阪市區。天守閣最早由豐臣秀吉主持修建,他也是大阪城的締造者。豐臣秀吉是日本一代名臣,他結束了戰國亂世,完成了日本再統一,是日本戰國三傑中最有名的一位英雄。穩定社會秩序之後,志得意滿的他,修城築塔以示紀念。有趣的是,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大將,個子卻只有1.36米,這大概也是那個時期日本男子的普遍身高吧。因為,供遊人參觀的復原的古城門也就1.4米之高。
當然,現在的大阪公園是1931年民間集資重新修建的,天守閣也是模仿豐臣秀吉時期的複製品。
距離天守閣不遠,有一處特殊的建築,它是日本人送給5000年之後的人類的禮物。這個禮物是個巨大的圓形的不繡鋼金屬鋼球,埋在地下200米深處。鋼球裡有29個箱子,存放了2098件物品。這些物品都是20世紀現代文明的標誌性作品,來自於社會、文化、藝術、自然、科技等各個領域,松下公司的電視機和鐵鍋就在其中。當然,1970年修建時,像手機,個人電腦等還沒有問世。
日本人為什麼有如此之舉呢?原來,根據科學測定,日本列島每年都在下沉,估計5000年之後,這島國將是一片汪洋大海。日本人想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後人,這裡曾經有個國家,他們創造了怎樣的一系列文明。聽完導遊介紹,我倏忽想到了“滄海桑田”四字,老祖宗的慧眼啊,看透了千年的結局。
今天短暫的遊覽,我不僅感知了日本活色生香的現在,彷彿也穿過歷史的雲煙,感知到了日本的過去和未來。
之後,導遊又把大家帶到了一座購物商場。商場前的大街上,顧客人潮洶湧,像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康復路批發市場。我很不情願的進入商場,卻發現這裡商品便宜的讓人懷疑商品的真假。同樣的商品,這裡比別處便宜近乎一半。這裡,也是各個旅遊團的最後一站。日本人精明,知道這四五天下來,遊客的口袋快被掏空了,就帶你到批發市場,繼續買買買,買一些真假不明的商品,完成對你的搜刮殆盡,呵呵。
一位南方口音的男子,大聲奚落身旁的妻子,“你看你傻啊,你看這裡多便宜!不讓買,偏要買,你看買貴了多少!”妻子秀麗的臉漲的通紅,憤憤恨恨的,不說話。人太多,也不知道兩夫妻什麼東西買吃虧了。旅遊買商品,能便宜嗎?
像我這樣,純粹遊玩,省去了買貴買賤買真買假的煩惱。人,為啥要做物質的奴隸呢?素素簡簡,清清爽爽不好嗎?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