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多是名山勝景或風景優美的地方,被稱作“福地洞天”。位於江西省鷹潭市的龍虎山就是這樣一座名山,群峰疊翠,既似虎踞,又似龍盤,龍虎爭雄,勢不相讓,遊覽龍虎山,好似進入“丹霞仙境”。龍虎山作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是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的發祥地和“祖庭”,甚至還稱龍虎山為“道都”,這些都與張天師有關。
張天師的始祖是張道陵。據傳,張道陵七歲時就能誦讀解說《道德經》及河圖讖緯之書,十六歲時便博通五經併入太學,成為很有名氣的太學士。但有一天,自嘆道:“流光如電,百年瞬息耳;縱位極人臣,何益於年命之數乎?”遂辭去官爵,專心修煉,欲求長生不死之道。同弟子王長一起,遍遊名山訪道。受仙童指引,來到了龍虎山,在山中的壁魯洞求得《黃帝九鼎太清丹經》。為了煉丹,張道陵自稱真人,與弟子王長一同來到鶴鳴山,一邊以符水之法治病救人,一邊在鶴鳴山上結廬煉丹,創立了道教正一道天師派,張道陵自稱為張天師。
傳至第四代天師張盛,堅辭不受魏世祖所封的“奉車都尉、散騎侍郎、加都亭侯”,攜印、劍、經籙自漢中來到龍虎山定居,修治祖天師玄壇及丹灶,每年以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登壇傳籙,四方從學者千餘人。從此以後張天師的後裔們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不少天師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正象嗣漢天師府大門的抱柱楹所題“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
一個教派的宗師由一個家族世襲傳承一千九百餘年,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這對中華文化的歷史傳承也是一個巨大的貢獻。這個奇蹟主要來源於道教的基本教義《道德經》。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精華,是古聖先賢大智慧之整合,充滿了崇高的哲學思想。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在道家思想的支配下,歷代天師能夠在時局動盪的紛亂年代具備傳奇的戰略定力和把握機會的能力,體現了道法自然順勢而為的哲學思想。其次還有歷代天師們修身治世的個人修為。正一派天師道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嚴密的組織管理體系,建二十四治,立祭酒分領其戶,客觀上協助朝廷維持了一方社會的平安。第三代天師張魯甚至成為三國時期漢中一方的諸侯。再有就是借治病救人教化布民,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教人思過,得到普通庶民的信奉。在道教文化中,除了一些如神鬼傳說、以符水救人等,有違科學常識,至今我們還難以理解外,其核心文化和哲學思想還是值得發揚光大的。
在遊覽龍虎山秀麗美景的同時,也應瞭解與之緊密相聯的道教正一派天師道的歷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