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曾經玩過一款遊戲 ——「大富翁」。
這個遊戲很簡單,就是每個玩家在一個首尾相接的地圖上,透過擲骰子決定自己前進的步數,棋子所走的格子上有不同的功能,包括建房子收租、命運等等。
玩家的目的就是透過不斷地賺錢,讓自己不破產,並且把其他玩家的錢都收入到自己囊中。
但是你知道嗎?「大富翁」其實不是一款普通的遊戲,它其實是一個關於壟斷的政治寓言。
1903 年,那是摩根、卡內基、洛克菲勒等壟斷大亨崛起的年代,美國一位叫伊麗莎白 • 瑪姬(Elizabeth Magie)的女士發明了「大富翁」這款桌遊的原型。
瑪姬的父親是美國總統林肯的隨行律師,非常關注當時的壟斷與貧富差距問題。瑪姬想透過一個遊戲,來告訴大家土地壟斷的危害性,遊戲名字叫「大地主遊戲」(The Landlord’s Game)。
當時瑪姬設計的這款遊戲有兩種玩法:
- 一種就是現在的規則,透過搶佔土地、坐地起價,榨乾其他遊戲玩家,最後只能有一個贏家,其他人全部破產。這個版本是「黑暗版」;
- 另一種玩法,就是土地雖然是你的,但是收取的過路費和土地增值的錢,由所有玩家共享,最先達到一定金額的玩家獲得勝利。這個版本是「光明版」;
「黑暗版」揭示了當時的美國社會,壟斷造成的社會危害。而「光明版」告訴大家,透過土地稅收,「平均地權、漲價歸公」,可以實現共同富裕。
一開始,這款遊戲在美國高校和學術圈內流傳,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沃頓商學院等把這款遊戲作為教具,給學生們推演壟斷和地租問題。
後來瑪姬把遊戲專利轉讓給遊戲公司,象徵性地收取 500 美元作為轉讓費,希望廣大群眾可以知道壟斷的危害。遊戲公司也承諾,在遊戲發行時同時保留「黑暗版」和「光明版」這兩種遊戲規則。
然而,由於市場的選擇,所有人都喜歡玩「黑暗版」,因為每個人都希望成為「大富翁」,遊戲公司為了利潤最大化,違背承諾,砍掉「光明版」,遊戲名也改成了「壟斷」(Monopoly)。
瑪姬知道後非常憤怒,向媒體控訴。舊金山大學有一名經濟學教授也因為看不慣遊戲公司歪曲作者願意,另外推出了一個「光明版」,取名「反壟斷」,但是卻被遊戲公司起訴侵權。
這其實頗為諷刺。遊戲本身就是教育人們,如果一個公司不斷地發展,到了某一個程度,就再也沒有人可以與其抗衡。
公司是逐利的,無論是什麼,一旦壟斷形成,有可能就會不斷提高自己產品的價格,從消費者身上賺到更多的錢。
美國曆史上有很多的大公司,都有壟斷的階段,包括標準石油公司、IBM、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以及微軟。
當然這些公司也在經歷了反壟斷風波之後,受到拆分或者是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