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見過廣闊世界的人,常常以為自己擁有的,就是最好的。
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孩子,不知道人生中什麼是重要的,更不知道如何才能得到它們。
人生的成長,不在於有多高的起點,而在於有多寬的視野。
作為父母,不僅要用心陪伴孩子成長,還要儘可能地多帶孩子見世面。
見知識
一個人見世面的方式無非有兩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然而哪怕走遍全球,你所看到世界的廣度始終是有限的,而知識的深度則是無限的。
而讀書,始終是增長見識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
楊絳曾寫道:
讀書就好比到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家裡去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
翻開書面就闖入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
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對質。
人類歷史的演變,自然萬物的奧秘,統統能在書本中找到答案。
然而,想要在書本中長知識,就要做到廣博。
讀書不應只讀某幾類書,而是要拓展閱讀的寬度。
梁啟超曾對長子梁思成說:
你所學太專門了,我願意你趁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稍為多用點工夫。
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
人的一生,應該花更多時間去讀書。
讀多了,自會改變氣質和麵貌,增長眼界和見聞。
見世界
花盆裡長不出大樹,庭院裡養不出駿馬。
一個人假如連世界都沒見過,又哪裡來的世界觀?這樣的人縱使聰明絕頂、滿腹經綸,也很難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
帶孩子見世界,是為了讓他們在更廣闊的天地中,準確找到自己的定位。
梁啟超9個兒女中,有7人曾經留學國外:
長子梁思成與林徽因夫婦,曾經結伴遊歷歐美,歸國後成為我國建築業的先驅;
次女思莊先後在美國、加拿大拿下了文學與圖書館學雙學位;
三子梁思忠,進入美國西點軍校進修,入伍後成為了一名抗戰英雄;
幼子梁思禮院士,赴美求學一路攻讀到博士,學成後被任命為我國導彈控制系統研究室副主任,也是錢學森手下十個室主任之一。
梁家的子女在梁啟超鼓勵下,勇敢地走出國門看世界,而後又將世界上最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帶回了祖國。
出國讀書,也許並不是帶孩子看世界的唯一辦法,但只有看過大千世界,才能做到心有乾坤。
走出去,是為了讓孩子親近自然、觀察生活。
這豐富的世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最生動的教材。
孩子見過的世面越多,對世界的感知越深刻。
一個人,只有走過更多的路、欣賞過更多的風景,才知道什麼是理想中的自己,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見挫折
梁啟超雖然身為社會名流,卻教導子女不以生活安逸為福。
他常常告誡子女:處憂患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
在富足安逸的生活中,總是留意讓孩子們體驗生活的艱辛。
1928年,長子梁思成學成歸國時,本可以直接進入清華大學任教。
可梁啟超認為,在清華園內的工作太過安逸,很容易消磨人的志氣。
《顏氏家訓》有言: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
在梁啟超看來,與其去條件完備的清華大學坐享其成,不如到成立之初的東北大學經歷一番考驗,這才是梁思成磨練自己、成就一番事業的真正機會。
因此,他建議思成去東北大學任教。
在信中,他對思成說:我想有志氣的孩子,總該往吃苦的路上走。
當思成在東北遇到困難,寫信向他訴苦時,他也拒絕施以援手,而是回信說: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練德性之好機會。
經歷過挫折的人,可以享受最好的,也能夠承受最差的。
更經得住誘惑,也更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讓孩子經歷挫折,才是對他們的人生負責。
世界上最好的家教,就是帶孩子見世面。
一個人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到過的挫折,最終構成了他見過的世面。
這種無言家教,也許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成為孩子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引導著孩子走向最好的自己。
來源: 三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