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深邃而美麗,覆蓋了70%以上地球面積,當你站在海邊遠眺深藍海洋,是否會想大海的盡頭在哪?答案是海岸帶,它連線著海洋和陸地,是兩者間互相作用的“地帶”,即海洋和陸地的過渡地帶。海岸帶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最頻繁、最活躍的地帶,地貌型別複雜多樣,資源種類豐富多彩,這裡有碧海藍天,有椰影婆娑,有海鳥翔集,有浪尖衝浪……是名副其實的“寶藏男孩”。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近海岸帶大家族,感受它的迷人氣質。
一、揭開海岸帶神秘面紗
全球海岸帶長達44萬公里,能夠繞地球赤道11圈,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海岸帶,國家貿易貨運量的99%透過港口運轉……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豐富的海岸帶資源。我國海岸線總長度達3.2萬多千米,其中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廣西北侖河口,長達1.8萬多千米。通常來講,海岸帶有三種氣質形象:一個是陽光外向的“潮上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海岸,常出露水面,蒸發作用強,地表呈龜裂現象,有暴風浪和流水痕跡,生長著稀疏的耐鹽植物,常被圍墾。陰晴不定的“潮間帶”,指的是我們常說的海灘,這一地帶週期性地被海水淹沒和露出,侵蝕、淤積變化複雜,灘面上有水流沖刷成的潮溝和浪蝕的坑窪,是發展海水養殖業的重要場所。內斂沉著的“潮下帶”,指平均大潮低潮線以下的潮灘及其向海的延伸至波基面部分,水動力作用較強,沉積物粗,也叫做水下岸坡。
海岸帶千姿百態,生態系統龐雜,具有複合性、邊緣性和活躍性的特徵,是我們國家寶貴的國土資源,也是海洋開發、經濟發展的基地以及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紐帶,地位十分重要。
二、海岸帶有多厲害
海岸帶不光是“偶像派”,還是硬核“實力派”。作為海陸交界的生態過渡帶,海岸帶分佈有珊瑚礁、海草床、紅樹林、海灣、河口等形式多樣的海岸帶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降解汙染、淨化水質、調節氣候等多種生態功能;海岸帶不僅可以建造港口,同時海岸河口區域餌料豐富,是大量魚類生長和孵化的場所,為全球提供1/4初級生產力和90%的漁場分佈;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海岸帶蘊藏的風能、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資源存在巨大的開發利用潛力,等等。
憑著過硬的本領,海岸帶為自身贏得了重要地位,它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也日益受到國家的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海岸帶作我國經濟最發達、對外開放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區域,是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主要區域,也是保護沿海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國家開展了“藍色海灣”“南紅北柳”“生態島礁”“海岸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旨在提升海岸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防災減災能力。同時全面推進了海岸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適宜性評價工作,最佳化海岸帶主體功能區劃,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勢將一張藍圖繪到底。
三、海岸帶的“悲傷”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強大的海岸帶也露出了自己脆弱的一面。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隨著海岸城市化、填海造陸、紅樹林砍伐、陸地作物過量施肥等人類活動加劇,全球近海富營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岸線侵蝕淤積等生態環境地質問題日益凸顯,海岸帶生態系統弱化致使地球上一大部分藍色碳匯消失。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提出,我國更加重視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但目前海岸帶生態壓力依然不容樂觀。據統計,全球有50%的灘塗、35%的紅樹林、30%的珊瑚礁海岸喪失或退化。在中國,自然海岸帶線從20世紀中期的14800千米下降到2014年的6500千米。“金色海岸”面臨被“蠶食”“撕裂”威脅的現實警示我們,即使海岸帶有豐厚的“寶藏”,也不能肆意揮霍和褻瀆,在人類掠奪自然的同時,自然也在報復著人類。任何一次破壞,無論大小,都是對海岸帶的一次損耗,倘若視而不見、默許縱容,那麼,久而久之,再可觀、再豐厚的“寶藏”也終將消磨殆盡。
四、守護海岸帶
對症施策,方可藥到病除。拯救海岸帶的關鍵在於解決海岸帶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各級政府、各個部門要明確權責,嚴格落實環境破壞終身追責制,嚴厲整治各種違規亂象。同時,要樹立底線思維,嚴格劃定生態紅線,確保海岸線不失一毫、不丟一分。再者,要推動培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以管理創新、宣傳引導規避人們的不文明陋習,人作為生物有機體,只有維護好整個生物圈的生態平衡,才能最終保護好自己的利益。
多年來,我們國家各級政府都作出了很多努力,共同開展海岸帶綜合管理研究。比如,為支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目標,有效推進海岸帶地質調查與生態保護修復,中國地質調查局海口海洋地質調查中心依託職能定位,“十四五”期間將進一步立足海南、面向“兩廣”開展海岸帶地質調查。
海岸帶的保護並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我們所有人不斷的努力與堅持。保護海岸帶,從你我做起,從現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