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朋友問我們:買養老年金,和自己存錢養老有什麼不同呢?會不會收益還不如自己存錢理財?
我先說答案:長期來看,自己存錢理財是無法替代養老年金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利率下行是長期趨勢
德國金融紀錄片《富人是怎樣越來越富的》中,有一對德國中產夫婦。這對夫婦剛剛退休,希望晚年能過上安定的生活。他們手裡有一筆錢,準備投資賺取利息,作為養老金的一部分。
然而這個計劃卻行不通。因為德國存款利率只有0.01%,幾乎為零。這意味著1萬歐元每年只能產生1歐元利息。不僅如此,很多銀行還要對儲蓄卡收取月費,存錢還另收手續費、保管費,已經是事實上的負利率。
作為風險厭惡者,他們一直都遠離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從未想過有一天利率會如此之低,以至於他們完全迷茫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對夫婦的朋友們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和焦慮。他們中有的人,只能以現金的方式把錢存放在保險櫃裡。
中國目前的利率還沒有德國那麼低,但縱觀過去二十多年,我國的無風險利率一直在往下走。90年代時,一年期定存利率曾經高達10.98%,如今已經只有1.5%;三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已經不到3.5%;國債的利率也在整體走低。
而且利率下行的腳步仍在繼續。
放眼世界,目前已經進入零利率/負利率的國家,比如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等,都有這兩個共同點:人口老齡化嚴重、經濟增速極其緩慢。
中國正在經歷全球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齡化程序,預計明年就將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利率下行將會是長期趨勢。
我們現在還能買到3%以上的定期存款,但是五年、十年、二十年後呢?我們會不會面對那對德國夫婦的難題呢?
如果老來退休金不夠,又不能依靠無風險收益獲取被動收入,無非是兩個選擇:
要麼就只能吃老本,看著錢越花越少。尤其是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長壽時代,人均壽命越來越長,退休以後還要生活二三十年甚至更久,你的錢夠不夠用一輩子呢?這樣的焦慮和不安將時刻伴隨我們。
要麼就是被迫成為職業投資者。
在那部紀錄片裡,那對德國夫婦最後去諮詢他們的銀行理財經理:如何處理他們的錢?從哪裡能得到回報?
投資證券和股票,這是銀行給出的建議。
在那樣的情況下,他們別無選擇,不管他們喜不喜歡這些高風險的投資,都只能參加這場金融遊戲。
對我們來說,也一樣。
絕大多數投資者都會輸給市場
《錢:七步創造終身收入》這本書中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自己管理自己的養老金投資,意味著你下海了。”因為我們需要直面高風險,承受市場波動。
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錯誤地把運氣好誤認為自己“投資水平高”。而事實上,絕大多數投資者能獲得的收益,不是平均收益,而是遠低於平均收益。這是數學家約翰·保羅士透過一道數學題論證得出的結論:
如上圖所示,四個人各拿1萬元投資,經歷兩週以後,四人的平均收益是12100元,但是這四位投資者最可能的投資結果是虧掉2800元,賬戶裡剩下7200元,遠遠小於平均值12100元。
現實中也是這樣,絕大多數人的投資收益都是在平均水平之下的。比如,有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股民人均賺了8萬-10萬,而東方財富網做的一份問卷調查卻顯示,約一半股民是虧損的,31.4%的股民虧損在20%以上。
再比如,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此前釋出資料,截至2018年末,近15年來股票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為14.1% ,債券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為6.9% ,但與此同時,有近六成基金個人投資者虧損或沒有盈利。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投資最壞的結果是血本無歸,清零。但是收益高的可以無上限,這樣收益高的拉高了平均數,很多人就被平均了。我們都不要高估自己的投資能力。
不能承受的系統性風險
更大的風險在於,在即將退休時遭遇系統性風險。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和2008年金融海嘯時,美國企業員工普遍參與的養老金投資計劃401(k)都受到了重創,因為絕大部分人都用賬戶裡的錢投資了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
據美國僱員福利研究所估計,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20日期間,參加該計劃20年以上的接近退休者,賬戶平均損失超過25%;超過50%的人在恐慌之中割肉。許多美國老人的個人賬戶資產價值因此縮水近半,不得不推遲退休。
我們誰也無法預測,當我們退休時,遇上的是什麼樣的市場。
如果股市大跌,你割不割肉?割肉意味著實際虧損,養老本大幅縮水。
繼續持有,可能會迎來反彈,但是誰知道未來是會反彈,還是繼續探底呢?時間上,我們也不一定等得起。
以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為例,如果你在當時買入納斯達克100,到2016年、2017年,納斯達克市場才重新回到2000年的高位,也就是說會被套十六七年。
再比如日本股市,如果在1989年高位時進場,然後在1990年泡沫經濟破滅,股市狂跌,一直到現在30多年過去了,可能還沒有解套。
圖片來源:公眾號“銀行螺絲釘”
而我們國內,有人今年才終於贖回了2007年A股6000點時買的基金。
即便連續25年平均年化8%,依然可能陷入老來困頓
當然,確實有人運氣比較好,有機會獲得不錯的投資收益。但即便連續25年平均年化達到8%,依然可能陷入老來困頓。
下面是一位女士65歲到89歲的投資情況,這25年裡,她的投資平均收益率有8%,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然而83歲時,她的本金325萬已經歸零,徹底破產。
這是因為,不管盈虧,她每年都必須從投資賬戶裡提取生活費。
相關閱讀:連續25年平均年化8%,為啥她還會後悔沒買養老年金?
如果我們老來依靠投資生活,需要從投資賬戶裡提取生活費,也可能會陷入這樣的困境。
為什麼說養老年金是最好的養老工具?
和自己存錢、理財、投資相比,養老年金有這些不可替代的優勢:
1)鎖定長期利率
保險合同生效後,保險公司是不能更改保單預定利率的。90年代末,一些老牌保險公司曾售出大量預定利率8%左右的保單,雖然之後我國利率一路下行,但保險公司仍然要依照當初的合同兌現保險利益。有的公司至今還在填補“利差損”窟窿,沒辦法,保險公司自己挖的坑,哭著也要填完。
2)剛性兌付,不受市場波動影響
非分紅型的養老年金是目前市面上屈指可數的剛性兌付產品之一,什麼時候開始領取,每年領多少錢,都是寫在合同裡板上釘釘的。不管市場如何波動,有沒有遭遇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保險公司的投資是成功還是失敗,都不影響我們領取年金。
3)提供穩定的終身現金流
養老年金提供的收入現金流,是和我們的生命繫結在一起的,只要活著,就能一直領取,這是任何其他資產形態都不能實現的功能。不怕“人活著,錢沒了”,也不用擔心養老的錢被人挪用、偷走、騙走。
4)穩住養老基本盤,有利於追求潛在高收益
如果我們用養老年金做好了最基礎的養老保障,剩下的錢則可以投入其他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博取超額回報,風險可控的同時提升整體收入。
如果遇上市場下行,因為有了養老年金提供的收入現金流,也無需割肉取現,可以靜待市場回暖。
不過不是所有的年金險都適合養老,我們推薦的養老年金,是下面這樣的:
想具體諮詢的,可以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