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7日晚,杭州。一輛紅色三菱跑車讓中國“富二代”的名聲跌到冰點,“杭州富二代飆車撞人”、“替身出庭”更是在社交媒體還未成熟的網路環境下就激起了巨大民憤。
在那個財富增長最快的十年,“富二代”是富二代們最不願被提及的一個詞。
12年過去了,當民企傳承接班漸次成為事實,中國最早一批“富二代”也已人近中年。
一同步入中年的,還有中國的經濟增速。
1
前段時間一篇《江浙滬海歸廢物》刷屏,文中提到的Allen專業是政治學,回國後寧願在書店200元一天打工,也不願去上班或創業——因為覺得自己除了投錢之外什麼也不會。最後不願接班的Allen同意家裡要求去參加國考。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近十年來製造業佔比的下降,以及國際關係的變化,的確越來越多的二代們覺得接班就像病床前的孝子,守著一個曾經輝煌過的病人,卻無力改變結果。
“難”,是2021年選出來的海峽兩岸年度漢字。在紹興另一個從事紡織的家族企業,自己收縮把廠房租給同行,最後同行付不出租金,幾十米的大型紡織裝置只能當廢鐵賣。
Charles從國外回來已經快一年了,最近一直被60出頭的父親催著回去接班,而他還在做著最後的抗爭。
Charles的理由是在國外待了這麼久,沒法回三線城市的老家去管理工廠,連一線工人的平均年齡都快比他大了,更不要說和老爸一起創業的管理層。另外即便能管好,辛辛苦苦一年下來掙的可能也就只夠養活工廠。
Charles的父親也曾想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線,幾年前跟著領導去東北投了個鋰電池隔膜廠,結果政策落不了地,現在變成了爛攤子。這樣的劇情在中國製造業一再上演。
Charles也考慮過創業,但是去做國家鼓勵的科技行業離傳統實業家庭太遙遠,內卷的消費市場對新入局者也實在談不上友善。很有可能砸下千萬,努力幾年,最後換來的也只是一個“薄如蟬翼的未來”。
更何況對失敗的包容度也是懸在二代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那句“不行就回家裡接班”對有的人來說,就意味著接下來十幾年要繼續忍受父輩的PUA。
選擇投資?Charles之前數百萬投資朋友的連鎖餐廳在疫情後關得只剩1家店了。VC/PE就更不用說了,早期投幾百萬的專案風險太大,後期幾千萬的專案對於他來說就是All in了,同樣風險巨大。
更何況80後畢業時中國投資行業才處於萌芽期,家長也沒有意識讓孩子畢業後進投資機構學習。那些夢想投資賺錢的非專業選手,最後要麼成為一盤新鮮的韭菜,要麼成為勇敢的接班俠。
於是,已經年過35的Charles和部分夕陽產業的製造業二代一樣:
不接班、不創業、不投資,而是選擇躺平。
不知道明年能用哪一個漢字代表“更難”。
2
當然躺平不是所有二代的選擇,畢竟他們父輩所代表的製造業,貢獻了中國26%的GDP和解決了22%的就業人口。
在我讀了《江浙滬海歸廢物》一文後對幾十位二代做了調研。在訪談中,焦慮感和內心的矛盾雖普遍存在,但是真正選擇躺平的並不多。Charles的選擇與他佛系的性格、十幾年的海外生活經歷有關。
最後的路徑往往就三種:第一,產業處於上升期,也有意願乾的,那就好好努力;第二,有意願但是產業在走下坡路的,利用過去積累的資金和人脈優勢尋找新方向;第三,不願意幹實業了,未來打算從投資上獲得收益(這裡面情況又分很多種,以後另外專門寫)。
Harry就是屬於第二種。今年是Harry從地產接班人轉型為科技創業者的第8個年頭,他依然清楚得記得父親下決定入局3D列印的那個日子。
讓技術發明者擔任董事長、大股東,自己作輔佐。這個“50後”和“80後”、“科學家”和“富二代”形成了一種新的創業組合。現在已經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3D列印企業,在軍工、醫療方面都有了獲得使用審批的產品。
以前是被總理稱為“應該流著道德血液”的開發商,現在是隔三差五有領導來關心視察並主動提供產業投資基金支援的科技企業,Harry就像常年坐最後一排的差生拿了全國計算機大賽冠軍,校領導親切地說“怎麼沒早發現這顆苗子”。
但是轉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對於大部分民企來說,像是在荊棘叢中擁抱新科技,流點血都沒什麼,只要能活下來。
Harry說如果決定擁抱硬科技的話,就做好坐十年冷板凳的準備吧。一個新技術的應用審批等個4-5年都是很正常的。
同樣從地產轉向新技術的還有Michael,他的家族企業是湖北三線城市的開發商。早在2009年父親就意識到區域開發商未來會越來越難做,於是前往上海尋找新技術。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了解到東華大學的可降解塑膠技術,之後通過幾年的投入,終於在2018年開始商業化,吸引了國內以及印度、韓國的國際買家。Michael的朋友圈內容也從開盤海報變成了塑膠行業的政策新聞。
兩代人的理念共同決定了他們所選擇的道路。
3
有人說那是上一代趕上了好時候,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紅利,而現在做什麼都難。
其實紅利一直都在,當前政府對於動用舉國力量去發展和扶持核心產業的決心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這一點安徽的二代Peter感受最明顯。
85後Peter家裡是一家傳統的汽車零配件企業,和國外車廠合作多年。這幾年Peter接班得算比較順利,曾經老爸帶出來的總經理是他現在的領導。除了自身努力獲得了元老團隊的認可外,向新能源汽車配件轉型帶來的快速增長也是重要原因。
但Peter企業的轉型最開始並不是主動式的。在他們傳統以內燃機配件為主的行業內,普遍認為新能源汽車還是非常遙遠的一件事。直到三星、特斯拉等合作伙伴找來,要求他們生產,才逐步將轉型和研發放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誰也沒有想到電動化來得這麼快,但這就是正在中國發生的奇蹟。
1948年,當“共同富裕之父”艾哈德(1963-66年任總理)就任聯邦德國經濟管理部長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個高通脹的戰後廢墟,但是艾哈德透過建立市場競爭秩序來提高人民福祉和導向社會公正的“社會市場經濟”(Social market economy)創造了德國經濟奇蹟。
如今的中國也許正在走上相似的道路。
上古時代,許由拒絕堯帝禪讓成為“躺平鼻祖”。古往今來,其實躺平思想一直存在,就像機會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從未流走。
夕陽從一個地方落下意味著朝陽從另一方升起。
如Peter在電話裡對我所說:
抓住現在的機會,好好幹一把,有可能超過父輩過去幾十年的努力。
(注:Charles、Harry、Peter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