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都喜歡研究上漲,總是想著買了就漲,但實際上,我們看到震盪市中,調整走勢較多;而機構投資者方面,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地研究下跌因素。而股民也低吸時,卻發現很多個股股價一跌再跌,這裡面究竟問題出現在哪裡?值得我們思考,尤其是找到下跌中醞釀的機會點。
熱點結構性行情的思考:
A股越來越不太可能出現群體牛市行情了,而只能是結構行情。包括我們看到市場個股數量和上市公司規模擴張之後,即便只有2.5%的日均換手率,就意味著成交量突破萬億元,萬億元成交常態化,結果指數振幅卻創了新低,這是值得思考的。
美股方面,其實也是明顯的結構牛市,且由於退市力度很大,6-8%的退市率,意味著12-15年,基本上就是所有公司都被新陳代謝了,留下來的自然都是強者(以納斯達克為例,如今有3000多家上市公司,而退市公司早已超過1萬家)。所以,我們看到A股方面,IPO持續擴張,上市公司數量增加了,但代謝還是比較慢的,退市率極低,市場中相對數量資金其實是被一些較差資產佔用了。
實際上,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傳統週期類經濟在下滑,新經濟也在崛起。新興行業基本上一個大的賽道成立,就意味著無限需求和非常多的機會。這兩年,最典型的就是新能源行業,新能車和光伏,而都來自於巨頭特斯拉的拉動,其實現盈利後,建立的是一個龐大的賽道,各路資金紛紛佈局。
2018年,市值越大,PE 估值越低,龍頭存在明顯的相對摺價,但到了 2020年,市值越大,PE估值越高,龍頭估值從折價到溢價,尤其是傳統行業的估值泡沫之後,資金切換到新興行業。因此,2021年資金逐步撤出,這就是原因所在。而且我們也看到機構投資者的“審美”,從大盤股向中小盤轉移,從持倉市值的分佈來看,千億市值大盤股比重出現回落,百億基金三季度普遍加倉300億元至500億元市值之間的公司,這裡面大量是新興行業公司,資金享受的是行業賽道成長的利潤。
如何定義“低吸”?看懂下跌因素,保持耐心
震盪市週期,導致熱點呈現的波段特性突出了。所以,逢低吸納低風險品種成為了流行做法,但不同的群體對低風險的定義都不同,比如說,不少投資者看到個股跌多了就買了,結果越低越多(2021年中國-平安、三一-重工、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順豐-控股、益豐-藥房等不少龍頭股),那麼他們錯了嗎?博弈低價沒錯,畢竟相比於2019-2020年的高位,這些品種是低了很多;而為何不賺錢?因為相比於當時行業高景氣度,如今是衰退週期,同股同價但時過境遷了。
其實,我們也經常碰到一些QFII重倉股,跌了40-50%,依然堅守,持續增倉,最終實現大額利潤,他們更看重長期的行業本身的景氣度,如果是弱勢行業,或者說行業景氣度變差,那麼下跌是必然的。這幾年,即便是核心資產股,行業龍頭股的振幅也在擴大,美股方面的蘋果、特斯拉等也是類似的,而A股的股性更活躍,走勢更甚。
因此,機構投資者也變得更有耐心,首先是對選股更加苛刻了;其次往往等到在市場大跳水,危機事件時,反而會有更大幅度的出手(也是源於市場震盪市週期,市場提供的機會有限);這對普通投資者來說也是考驗,需要更多地考慮行業因素,先看到這個大的因素,然後才是個股所在行業中的位置。接下來,以實戰經驗為例,介紹市場下跌資料與隨後博弈機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