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天分不同,但並不妨礙個人的情趣。天性聰慧之人,寫詩時喜歡談論格調,卻不解風趣。可是詩歌創作不需要空架子,不能讓讀者看完之後,如墮雲裡霧裡。即使是李商隱喜歡用典,他的詩行裡也融入了真情,才讓他的作品可以流傳久遠。
宋代有一位詩人,雖然才華並不突出,他的作品也鮮為人知。但是由於詩人熱愛大自然,喜歡鄉村生活,所以當他徜徉在青山碧水之間,看見農家耘田織麻之時,心中頓時湧起一種親切感。
於是作者的萬千思緒立刻就化作詩行,也令人讚賞。下面分享文同很著名的一首七律,樸實無華,展現出山村生活的樂趣。
晚至村家
宋代:文同
高原磽确石徑微,籬巷明滅餘殘暉。
舊裾飄風采桑去,白袷卷水秧稻歸。
深葭繞澗牛散臥,積麥滿場雞亂飛。
前溪後谷暝煙起,稚子各出關柴扉。
說起文同,很多讀者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大家一定深知蘇軾,這位才子就是蘇軾的表哥。他能詩善畫,深受很多士大夫的欣賞。這首詩展現出一幅幅農家生活的美好畫面,行文樸素,卻非常值得細讀。
詩人有一次到外地公幹,傍晚時分經過一個小村莊,附近也沒有客館,眼看天色漸暗,詩人便決定到村中借宿。首聯點出時間、地點,山路崎嶇狹窄,詩人不顧辛苦地走在貧瘠堅硬的土坡上。夕陽西下、明滅不定,竹籬深巷還依稀可辨,詩人不禁暗喜,總算可以不用露宿野外了,於是便加快了腳步。
“磽确石徑微”,化用唐代詩人韓愈的名作《山石》的首句。磽确,是指多石而堅硬之路,表明山路難行,也暗自山家遠離塵囂,地處偏僻。
詩人很快就進入了村莊,頷聯描寫農家的勞動場面,“舊裾飄風采桑去,白袷卷水秧稻歸。”一位婦女正忙著採收桑葉,破舊的衣襟在晚風中不停地飄擺;一位農夫穿著白色的袷衣,捲起了衣袖,正從秧田裡勞動歸來。
作者描寫細膩,立刻令人聯想到男耕女織的畫面,也讓冷寂的山村頓時出現了勃勃生機。人們也會聯想到這裡的清溪、桑樹,還有茅屋、炊煙,甚至調皮的孩子,還有見到陌生人就喜歡狂吠的黃犬。
詩人慢慢地接近了農家,眼前又是另一幅生動的畫面,“深葭繞澗牛散臥,積麥滿場雞亂飛。”溪澗裡生長著很多蘆葦,一頭老牛悠閒地臥在溪邊;曬場上堆滿了豐收的麥子,一群家雞正在爭著啄食草垛中散落的麥粒。
“散臥、亂飛”,精準地描繪出老牛的沉穩和家雞的好強。正可謂牛羊雞犬田家樂、才子妙思筆觸新,頸聯只有短短14字,就將牲畜家禽的動作特點,展現得活靈活現,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最後兩句更顯農家生活的情趣,“前溪後谷暝煙起,稚子各出關柴扉。”夜幕降臨,炊煙升起,溪谷裡的人家更加忙碌。大人們收拾農具,換洗衣服,更要燒火做飯;孩子們則幫著關上柴門,給牛棚添草,趕雞鴨入籠。
作者僅用“暝煙起”三字,就凝練地描繪出農家的忙碌情況,省去了很多筆墨,卻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而稚子“關柴扉”,也展示出孩子們懂事、活潑的一面,給人以深刻印象,也委婉地表達出詩人對山村生活的嚮往。
文同的這首七律純用白描手法,沒有精巧的比喻和擬人手法,不見晦澀的典故運用,卻形象地描繪出鄉村生活的美好畫面。作者雖然不提勞動中的男女,但是“舊裾飄風、白袷卷水”,卻更令人遐想無限。
作者在字裡行間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讚頌,也展現出鄉親們艱苦樸素的生活態度。同時溪邊的老牛、曬場的家雞,以及懂得體貼大人的稚子,都令人彷彿置身於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