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活中各種不可避免的傷害,及時、誠意滿滿的一句“對不起”立馬能驅散心頭的不快和鬱悶。
而對方無動於衷的冷漠或更加憤怒,則會讓受傷害的我們陷入無邊的煩惱甚至痛苦,影響今後人際關係的發展,產生不利後果:
每次都是我讓步,憑什麼?這種感情沒必要維持!
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你更正一下不就得了,值得發火嗎!
我就這樣了,你能咋的!
類似種種,是不是經常出現在我們身邊?在遭遇不公的同時,等來的不是對方誠懇的歉意,反而是不屑甚至語言暴擊。
委屈和憤懣是不是立即盈滿胸腔?
行走世間,人人都是傷害和被傷害的主體。
給他人造成困擾和不便,我們可以及時啟動自己的規則紅線,向對方表達歉意,彌補過失。
但無法強求他人以我們的道德準則行事,對犯了錯誤後的耍賴、冷漠甚至暴力等各種拒不道歉的態度,如何以對來平息內心的不平和憤怒?
首先,不要主觀臆測。
很多煩惱,都是人自己的“內心戲”帶來的。
辦公室新來的小姑娘面無表情地走過,絲毫沒把前輩放在眼裡,現在的年輕人,真缺教養;
鄰居把垃圾放我家門口,太欺負人了······
殊不知,小姑娘那天因摔壞了眼鏡,睜著迷茫的大眼睛看了一整天混沌世界;門口的垃圾是打掃衛生的大姐回收的廢品,因為緊急被呼叫,隨手放在了我家門口。
我們時常從自己的視角去臆測發生在身上的不公平,得出粗率的結論,讓自己陷於被動,不自覺地為人際關係設定了障礙。
大多數人都有正確的價值觀。搞清楚事實真偽,避免簡單粗暴地判斷他人的不道歉行為,會減少很多的庸人自擾。
其次,放下執念,學會打破對與錯的天平。
韓寒曾經在《後會無期》中說:小孩子才論對錯,成年人只講利益。
這句話放在對方道不道歉的問題上,似乎為受害者平復情緒解開心結提供了道具。
立場不同,站在各自的角度看問題,結論自然有差異,甚至對立。你眼中的錯誤在對方哪裡是應該,你所謂的應該卻是對方的不以為然。
站到對方的角度、用成年人的價值觀再看道歉這個難題,會不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呢?
有時候,不再糾結對錯,換個角度,放下執念,原諒對方,也釋然自己。
最後,遠離負能量纏身的人。
風和日麗的天氣,寶媽推著嬰兒車散步街頭。一位低頭看手機的女士迎面走來,頭也不抬,直直撞在小車上,孩子受到驚嚇“哇”地大哭起來。
寶媽忙去哄孩子,那位撞車的女士不但沒任何歉意,反倒怒斥媽媽:“怎麼推的車!”
寶媽回道:你走路不看道嗎?
雙方你來我往,火氣越來越大,只見盛怒的手機女抬腳向嬰兒車踢去,一腳將車子踹出老遠,嬰兒的哭聲越發淒厲。
此時,恰好一輛過路的轎車正在倒車,飛奔出去的嬰兒車被猝不及防的轎車尾部撞得翻倒路邊,幸好司機及時剎車,才沒釀成大禍。
本來一句“對不起”就能化解的小矛盾差點造成慘劇。
盛怒之下沒有理智可言。有些人渾身充滿了負能量,對什麼都不滿,很容易被激怒。
常與同好爭天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若不幸遭遇這類“垃圾人”,要立即遠離,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維去理解判斷,更不要試圖講道理。
不然,就是人間悲劇。
哈麗特·特納這些《你為什麼不道歉》的建議,正應和了林語堂先生說的:把自己境界提高一個層次,才不會因眼前的抑鬱而傷懷。
理解對方的處境和疏忽,寬容你愛的和愛你的人,疏遠浪費你的時間和心情的人。
達觀、理性地對待道歉,即使聽不到那句應得的“對不起”,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