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本土智慧線控底盤廠商上海拿森汽車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拿森科技”)宣佈完成5億元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國內知名投資方中銀投資、寧德時代、國投招商、高瓴創投聯合領投。據悉,本輪融資拿森科技將用於加大線控底盤的新產品開發、產業化以及客戶服務能力,提升高質量交付的核心競爭力。
拿森科技是一家專注於汽車線控底盤核心技術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聚焦智慧駕駛和新能源汽車領域,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產品涵蓋NBooster智慧制動系統、ESC電子穩定控制系統、NBC整合式智慧制動系統、EPS智慧轉向系統以及自動駕駛L3/L4等級線控底盤解決方案。
據瞭解,拿森科技於2018年量產了國內首款NBooster線控制動產品,量產時間早於外資巨頭的同款產品,併成功搭載於中國首臺L4 無人駕駛客車“阿波龍”。目前,其產品也被北汽新能源、比亞迪、長安、長城、百度等多家主流整車廠和自動駕駛公司認可並達成合作,截至目前,配套開發專案30餘項。
“經過五年半的拼搏,拿森已經跑在了這個賽道的前列,NBooster智慧制動系統累計出貨超過十萬臺套,明年NBooster智慧制動系統及ESC電子穩定控制系統預期可達到幾十萬臺這個量級。”拿森科技創始人陶喆向36氪介紹:“拿森在技術上已經實現突破,是目前中國為數不多具備完整線控底盤綜合解決方案能力的本土公司。”
現階段從全球汽車市場來看,向新能源汽車快速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同時 L3/L4/L5級高度自動駕駛也都在緊鑼密鼓的研發。這些新興市場為傳統主機廠、造車新勢力、Tier1、網際網路大廠以及大量創新企業提供巨大的機會,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聚焦國內市場,新能源和自動駕駛已經打破了汽車行業傳統的技術邏輯,外資企業在華的研發能力進一步弱化,其核心技術不願意拿到中國,而像拿森這樣的本土企業,核心團隊全都在中國,最瞭解中國的本土市場,包括本土的應用場景、使用者需求。對國內的主機廠而言,選擇自主的產業鏈,換道超車會更快。
中信證券研究資料顯示,底盤系統約佔整車成本的10%,2021年國內/全球汽車線控底盤市場規模將達到145/447億元,2026年國內/全球汽車線控底盤市場規模達575/1528億元,5年國內/全球CAGR為31.8%/27.8%。其中線控制動、線控轉向系統是主賽道,佔比最高,國內/全球市場規模分別為216/575億元、164/436億元,對應2021-2026年5年CAGR分別為50.7%/46.3%、52.2%/46.8%,未來五年行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客觀來說,目前線上控底盤領域,德國博世佔據了絕對優勢,市場份額達七成,德國大陸等其他幾家外資Tier1又佔掉其餘三成中的多數。但是,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等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正在為汽車產業生態圈企業,特別是本土創新企業帶來巨大的機遇。
陶喆談到,近幾年中國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快速發展,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國家號召的汽車供應鏈自主可控是大勢所趨,中國本土汽車品牌迎來彎道超車的機遇,這必將帶動自主零部件企業的發展;
2)疫情導致全球晶片危機,這也讓本土主機廠認識到目前的供應鏈是不安全的,必須要兩條腿走路;
3)自主汽車品牌在新能源及自動駕駛領域快速崛起的同時,勢必要求其比外資或者合資品牌的迭代速度更快,產品要有差異化創新,要更懂本土市場需求,進而需要一級供應商與他們一起去思考新車型差異化在什麼地方,也需要零部件企業響應速度更快,而這些是自主零部件企業相較於外資巨頭的優勢所在。
陶喆進一步介紹:目前行業內有個新提法,未來的供應鏈中的供應商也稱之為合作伙伴。在燃油車時代,整個供應鏈是金字塔式的,一級壓制一級。而未來汽車供應鏈將是網狀生態結構,上下游之間不再是壓榨和相互博弈,而是建立合作伙伴的大生態圈,實現戰略協同、聯合開發。
線控底盤技術長期被外資Tier1壟斷,也是因為本身具有很高的技術門檻,陶喆談到:技術開發的難點,在於如何確保產品的安全。不是做幾百、幾千、幾萬件的安全,而是要做幾十萬件、幾百萬件乃至更大數量級都要保證安全。從統計學角度來說,當樣本量足夠大的時候,小機率事件必然會發生,而拿森要做到在樣本數很大的時候,小機率事件也不會發生。這就意味著要把所有的小機率事件(所有失效模式)在研發階段全部都要解決掉,這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也是行業關鍵的技術門檻。
最後陶喆表示,目前拿森科技研發人員佔比70%以上,擁有一支中國本土頂尖的線控底盤技術開發團隊。面向未來,拿森科技正在努力代表中國隊線上控底盤賽道突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