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 從區域性抗戰到全面抗戰
一、區域性抗戰
1、日本侵華
(1)背景:①侵華是日本既定國策:1927年“東方會議”制定了侵略中國的總方針,即“把滿洲從中國本土分裂出來,自成一區,置日本勢力之下”的侵略方針。
②擺脫經濟危機: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日本為緩和國內矛盾,擺脫困境,急於侵華。
③國際:英法等國實行綏靖政策。
(2)表現:
①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燬瀋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突襲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瀋陽,製造了九一八事變。這一事變標誌著中國區域性抗戰開始。東北被日軍佔領。
②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日軍在上海挑起戰爭,十九路軍奮起抵抗。
③建立偽滿洲國:1932年3月,日軍佔領東三省後,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在吉林長春建立偽滿洲國。
④“華北事變”:日本佔領東北後,以將侵略矛盾指向華北,逼近國民政府簽署了一系列協議,實際控制了熱河、河北、察哈爾三省,還策動“華北五省自治運動”。日本製造了一連串事件,總稱“華北事變”。
2、國內外的反應
(1)愛國軍人:1932年1月28日,日軍在上海挑起戰爭,十九路軍奮起抵抗。
1933年,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
(2)國民政府: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以主要力量“圍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對日本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於英美等國出面調停。
(3)國際聯盟:提出國際共管方案,日本拒絕並退出國聯。
(4)東北人民: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民眾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由游擊隊改編而來的東北人民革命軍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堅持抗戰。
(5)中國共產黨:①1935年8月1日,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②1935年年底,中共在瓦窯堡會議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統一了黨內思想。
③東北抗日聯軍在共產黨員楊靖宇、趙尚志等領導下浴血奮戰,牽制了大量日軍。
(6)北平學生:1935年12月9日,為反對“華北自治運動”,北平學生大規模遊行示威,即一二·九運動。這一運動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救國主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
(7)西安事變
①背景: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北地區實行聯共抗日。1936年,蔣介石親赴西安逼迫張學良、楊虎城全力“剿共”。
②概況: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反覆勸說蔣介石失敗後,發動“兵諫”,以武力逼蔣抗日,這就是西安事變。
③結果:中共中央確定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派周恩來為代表到西安同國民政府代表談判。經各方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④影響: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它促進了中共中央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全面抗戰的開始
1.爆發: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1)1937年7月8日,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2)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準備抗戰的講話。
(3)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召開洛川會議,會議通過了《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
(4)為促成抗日,周恩來向蔣介石遞交《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張,重申共產黨的各項保證。隨後,紅軍主力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
(5)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第二天,蔣介石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共產黨在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日軍的侵華暴行
1、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在南京燒殺劫掠6周,屠殺30萬人以上。
2、政治上:日本實行“以華制華”方針:在佔領區扶植傀儡政權。1940年3月,扶植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並簽訂大量賣國協定。
3、經濟上:日本實行“以戰養戰”,對佔領區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壟斷經濟、糧食統制、強徵苦力)
4、“三光”政策:日本對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政策;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
5、重慶大轟炸:對戰時陪都重慶進行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
6、實行細菌戰: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組建細菌部隊,1938年細菌部隊成為731部隊。殘殺中國軍民。
7、推行“慰安婦”制度:強徵隨軍性奴隸。這是日本侵略者違反人道主義違反國際法則的政府犯罪行為。
革命統一戰線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異同點
1、相同點:
(1)都是中國共產黨倡導,並推動實現的。
(2)都採取國共合作的形式。
(3)都適應歷史發展,促進了反帝反封建鬥爭的發展。
(4)都由於國民黨反動勢力的破壞而告終。
2、不同點:
(1)歷史背景不同:革命統一戰線建立前中國處於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前,日本大舉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國際環境不同:革命統一戰線得到了蘇聯的很大幫助,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贊助,而世界各帝國主義國家和其他反動勢力則全部持敵視、反對的態度。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由於處在二戰的新的國際環境中,不僅得到蘇聯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幫助,而且由於英美帝國主義同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所以,英美帝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也贊助中國抗日,贊助國共合作。這對於我黨建立和堅持國共合作的民族統一戰線是有利的。
(3)具體內容不同:革命統一戰線是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保持共產黨政治思想和組織上的獨立,新三民主義成為合作的政治基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兩黨在民族矛盾上升時的協調行動,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受法律保護,有更大的獨立性。
(4)統一戰線的廣泛性不同:革命統一戰線是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在新的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建立的,它不僅包括了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而且還包括了以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親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凡屬中國抗日的階級、階層都包括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中,具有廣泛的民族性。
(5)影響不同:革命統一戰線時期,年幼的中國共產黨,因陳獨秀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使蔣介石、汪精衛公開背叛並大肆屠殺工農群眾,大革命失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逐漸成熟的中國共產黨堅持對軍隊的領導,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發展,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