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而複雜的裝置是她用以表達內心情緒的形式,她從尋常物件發掘潛在的含義。
尹秀珍的院子總是充滿稀奇古怪的雜物,還有四處蒐羅來的舊衣服,周圍的鄰居根本不知道,這裡居然住著一位蜚聲國際的藝術家。這位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的藝術家,自1994年以來就嘗試了大量裝置藝術實踐,她的相關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藝術機構廣泛展出。
《木馬》2016-2017 鋼架、舊衣服,570 x 220 x 151 cm
回收的材料是尹秀珍最喜愛的素材,她總是試圖將人們習以為常的舊衣服、鞋、瓷器等事物個體化,這其中的因由或許與家庭息息相關。母親在服裝廠工作,練就了縫補改制的好手藝,經常給姐姐和她改衣服、製鞋面。
《緩釋》
《思想》2009
《不能承受之暖》2008 1000條圍巾
對於她來說,衣服的作用不只是禦寒保暖,它們更是一種“容器”,帶著人賦予的審美傾向與價值觀。就如作品《七》,這些舊衣服來自絲綢之路上的七個國家,成為了創作的媒介,柔軟細膩的面料因承載著記憶和情感而負重前行。一如此類的還有作品《行思》,她收集了500雙寧夏本地人的舊鞋,每一隻都是獨立著的個體,代表著一個人的故事與經歷,靜止的狀態,卻感覺到人的匆忙行動,以及命運的變化流轉。
《七》2018
《行思》2018 500雙寧夏本地人的舊鞋子、織物
現代社會中的人很容易迷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就是尹秀珍創作寓意“子宮”的《內省腔》的原因。人類最初的狀態是在母體的羊水中,她希望人們能迴歸這種狀態,進行自我觀照,迴歸最自然的狀態。
《內省腔》2008 舊衣服、鋼架、鏡子、聲音、海綿
2016年年末,尹秀珍在佩斯香港的個展中,以“器”為出發點,呈現了她製作的《禮器》《壁器》《淚器》《融器》四組陶瓷裝置,她說這是對“器”字四個“口”的回應,也是對陶瓷凝練氣質的再認識,使它成為“精神之器”。
《禮器005》2015-2016 穿過的衣服、瓷
《禮器008》2015-2016 穿過的衣服、瓷
《壁器003》2016,瓷、穿過的衣服
《融器-鏡子6》2017 瓷、鏡子
《融器-刀001》2016,瓷、刀子
《淚器001》(區域性),2016,瓷、金
在創作的這些陶瓷裝置作品時,比起工藝技巧,她更為製作和燒製的過程痴迷。燒製時能量釋放產生的裂痕,是以往傳統瓷器不能接受的瑕疵,但於她而言,卻恰恰是兩種物質相互較量的一種體現,那是一種精神,一種美麗。
《21克》2017 聚合板、瓷、玻璃
有評論說尹秀珍的作品中總是充盈著柔軟的溫情,她不斷探索經歷與藝術的共通性。不管是兒時關於衣物的記憶、事物與情感的感知,還是他人的經歷、故事、情緒,都被她用尋常的物件呈現出來,永恆地嵌入在了藝術品中,賦予了人的靈性。
《黑洞》2013 裝置多層板、穿過的衣服、燈
圖片來自網路 如涉侵權請及時聯絡我們
除註明外內容均為正午文化原創 轉載請聯絡 圖片來自網路 如涉侵權請及時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