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競爭之後是相互隔離,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行業就是代表了科技發展基礎和核心的半導體產業。半導體現在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爭奪的核心、競爭的中心。
自2018年以來,美國就開始了對中國科技的限制,而且從人員、企業到產業,逐步深入。2018年中興通訊遭受供應鏈斷供危機,最終以屈辱的“交罰款”和“被監管”活了下來;接著,2019年,華為遭遇晶片斷供,華為隨後啟動了自己的晶片體系,可是到了2020年,華為又被斷掉了“晶圓代工”,最終華為的晶片進入了“稀缺時代”:有設計沒有製造。
以上這只是中國半導體產業鏈被拆解的前奏,從此之後,ASML的高階光刻機被禁止銷售往中國,……,等等,全世界已經建立起來的半導體產業鏈正在被這種力量無情地拆分開來。
一場源於美國對半導體產業領先地位的“擔憂”
從歷史上來講,毋庸置疑,半導體是從美國發源的,而且它在美國已經經歷了繁榮、衰退、打壓對手而後再繁榮的歷程。這其中最“冤枉”的就是日本蒸蒸日上的半導體產業了,它們已經被狠狠地並且無情地打壓了下去,於是美國半導體產業在近二十年裡又在世界上佔據了領導地位。
即便是到了現在,美國企業在半導體行業的地位也是極其重要的,這也是它們能夠不斷限制、約束其他國家半導體企業的重要工具。例如,在EDA和Corp IP領域,美國企業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四分之三,在邏輯晶片領域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場份額,另外在半導體裝置市場,美國又佔據了41%的份額、在DAO(分立器件、類比電路和光電子等)也有著37%的份額。
然而,美國對於這幾個關鍵領域的高份額並不滿足,與其說不滿足還不如說美國對於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的“擔憂”:中國在晶圓製造產能份額上已經超越了美國,而且這個速度在最近幾年還在加快,而且這也是在美國具有幾家巨無霸半導體企業Intel和安森美以及德州儀器的情況下發生的,美國的擔憂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於是,美國最近兩年以來連續出臺了許多針對中國半導體相關企業的政策,更為關鍵的是這只是一個序曲,它還要把最為關鍵的半導體產業環節拉回美國。
拆分中國半導體產業鏈
最近5-10年以來,摩爾定律的擔綱者已經從Intel轉移到臺積電、技術上也已經從晶片設計轉移到了製造工藝,這也是美國半導體行業感到“失落”、“危機”和“擔憂”的重要原因。而在這個重要的時期,中國半導體晶圓製造能力的快速進步更讓美國感到危機重重。
於是,美國在限制中國晶圓廠發展的同時,開始將東亞地區的先進晶圓製造企業拖往美國。例如,三星正準備在美國建造一個價值170億美元的晶圓製造專案,目前正在選址;而製程最為領先的臺積電投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晶圓製造工廠也已破土動工;儘管Intel的工藝製程略微落後,但是在建造工廠上Intel並不落後,它要在該州投資200億美元建設兩座晶圓工廠。
為什麼這些行業巨頭開始在美國建造晶圓廠呢?因為美國給給予了它們了稅收抵免的政策,並計劃提供高達500億美元的資金。
這些專案如果最終成行,美國半導體企業將會把世界最領先的晶圓製造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到那時候它將控制著半導體最為核心的技術,當然從整體上也就能夠隨意控制和拆分中國半導體產業鏈。
半導體“美國製造”的陷阱
美國對於半導體迴歸好像雄心勃勃,但是美國製造的“基礎”已經不在,這其中最為核心的問題就是高成本。即便是美國祭出了“500億美元”的賞金,但這個畢竟還是“杯水車薪”。一方面不止三大巨頭在美國建半導體晶圓廠,另一方面建好了的晶圓廠也不可能只短時間運營,至少要有超過10年的運營,“美國製造”的高成本將成為半導體晶圓廠運營的陷阱。
看看美國運營的半導體晶圓廠成本有多高吧:生產邏輯晶片,美國的成本高出亞洲地區(除中國外)29%,高出中國58%;生產儲存晶片,美國的成本高出亞洲地區(除中國外)27%,高出中國52%;生產模擬晶片,美國的成本高出中國47%。
美國要以高出中國超過50%的綜合成本加大半導體在其本土的投資以及運營,這不是給自己挖下了一個深深的“陷阱”嗎?一旦500億美元用光怎麼辦?關鍵是到美國建廠的臺積電們,它們如果形成巨大虧損怎麼處理?也許會停業。因為它們到美國投資可不是真的被那“500億美元”吸引的,而是被ZZ脅迫的,沒有了稅收抵免的由頭,只能停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