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我國以足球和籃球為代表的體育事業的發展遇到了一些問題。似乎我們的職業體育發展之路越走越窄了,成績還不如我們“舉國體制”的時候了。
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回到“舉國體制”。
原因有二:
一是現在市場經濟和產業化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如果在某個產業強行推動“舉國體制”肯定不會吸引真正的“青年才俊”,只會吸引一些“社會蛀蟲”。
二是我們在“舉國體制”時取得了一些成績不是我們“舉國體制”的功勞。而是其他國家體育產業化都還沒有深入的原因。一但體育產業化在他國“落地生根”,體育人口迅速擴大,進步當然會明顯。
我們的產業化出現了問題,這個應該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而這篇文章我想著重說下我們的“引進來”和“走出去”。理念沒錯,但我們“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東西錯了。
先說“引進來”:
在我們進行市場化初期時,因為缺乏對市場化的深入理解,單純的認為有資金就是“市場化”了。而在向歐美學習的時候又看到了歐美的“豪門球隊”。
於是“大受啟發”,似乎一下子找到產業化的方向了。所以在中國足籃產業的發展上狂撒資金,瘋狂引進大牌球員。
但像我之前文章提到的,歐美“豪門球隊”,尤其是歐洲的僅有的十幾二十支“豪門球隊”是建立在歐洲上萬支俱樂部體系基礎之上的,而歐洲上萬支中小球隊才是歐洲體系的精華。我們真正應該“引進來”的是歐洲的聯賽體系和訓練體系,甚至引進歐洲的體育產業化管理人才和訓練師都比燒錢引進大牌球員強。
再說“走出去”
因為姚明以及姚明所帶領的中國男籃國家隊的“成功”,我們嚐到了鼓勵球員去海外聯賽打球的甜頭。於是我們足球籃球的發展思路從管理層,體育媒體人甚至民間都認為鼓勵球員去更高級別聯賽去打球去踢球應該是我們的發展之路。
但當姚明退役後我們籃球的水平又是什麼樣呢?姚明幾十年才出一個,難道我們還要再等幾十年下一個“姚明”的出現嗎?
實際上這跟“引進來”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引進強大的聯賽,管理和訓練體系,我們也很難培養下一個“姚明”。我們現在似乎進入了一個“惡性迴圈”。
而良性迴圈是什麼呢?是歐洲那樣,拋開歐洲“豪門球隊”而俯瞰整個歐洲體系。強大的聯賽管理和球員訓練體系培養出球星,然後球星又反哺著聯賽的發展,高水平的聯賽又吸引著世界其他地方的球星前去踢球,同時高水平的聯賽又帶去了球迷和資金,資金又下沉到管理訓練體系繼續“造星”。
我們需要的是這一套的“良性迴圈”。單純的鼓勵我們的球員“走出去”不光不能提升我們的水平,讓我們的體系繼續在惡迴圈裡打轉,同時也在為別人做嫁衣。看看南美足籃球隊的衰落和歐美足籃球隊的強勢,以後這個趨勢會更明顯。
我們需要“走出去”的是我們的CBA聯賽和中超聯賽。要讓全世界觀看我們的聯賽,讓我們的聯賽去吸引全世界球迷的關注,去吸引全世界的資金,要提供舞臺給世界其他地區球星前來,而不是用錢“砸”他們來。
當然,不管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我們都不能粗暴的照抄照搬。引進後一定要根據我們自己的文化和國情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當我們再“走出去”的時候一定要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要讓世界人民一眼就看到這是中國的東西,而不是簡單的歐美2.0。
最後還有一點,一個世界級的聯賽也符合我們中國一個大國的身份。強大的國家必然有強大的體育和體育聯賽。現在我們的足籃明顯拖了我們國家的後腿。強大的世界級的足籃和足籃聯賽會對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輿論宣傳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