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似西漢末的政權交替
“經四百年之間,閉四門,聽外難,群異並賊,官有孽臣,州有兵亂,五七弱,暴漸之效也。”《春秋命歷序》緯書是這樣說的。
所謂“五七”即五乘以七,指三百五十年,被解釋為東漢從順帝開始衰退。二世紀中期這一預言曾廣泛蔓延。當時有意見認為漢朝到了四百年的時候,將有弱小君主閉門聽外難之災,所以要從現在開始改革制度、力戒奢侈,以便渡過四百年之難。順帝也表示同意。隨著天變地異的頻頻出現,人們對劉氏王朝能否存續四百年深感不安,於是有了這種緯書的產生。劉氏王朝四百年的終結成為現實是在東漢最後的獻帝時期。滅亡東漢朝的人被認為是冠以“賊臣”或“國之大賊”惡名的董卓。他被比喻為相當於奪取西漢劉氏政權的王莽。
與董卓對抗的是發起“義兵”打出復興漢室旗幟的袁紹,而最後使東漢最後的皇帝獻帝禪讓、實現改朝換代的是曹操之子曹丕等人。這最後一幕與以往秦末之亂以及兩漢交替混亂期的政權交替何其相似。秦始皇與項羽、劉邦,王莽與更始帝劉玄、劉秀的三者對立模式,在董卓、袁紹、曹操之間又一次得以重現。
董卓與王莽不同,他並沒有自立王朝,而是廢了中平六年(189)四月靈帝死後即位僅五個月的皇太子辯(少帝),同年九月擁立八歲的陳留王劉協作為獻帝,殺皇太后何氏。翌年的初平元年(190)二月遷都長安,放火燒燬洛陽的宮殿、廟宇、人家,之後董卓部下呂布盜掘洛陽皇帝陵和高階官僚墓葬,掠奪財寶。至初平三年(192)四月董卓被部下呂布所殺,短時期內掌握過東漢王朝最後的實權。董卓將五銖錢改鑄為小錢,將洛陽、長安的銅人、鍾鋸、飛廉、銅馬等銅製品搗毀作為鑄造貨幣的材料。但因小錢既無輪廓又無文字,十分粗糙,終於招致混亂,引起物價飛漲。
反抗董卓的行動與秦始皇、王莽時期同樣,也是興起于山東(關東)各郡。袁紹,汝南郡汝陽名族出身,曾與靈帝外戚何進合謀一舉清除宦官勢力,屠殺二千餘人。董卓擁立獻帝后,袁紹與從弟袁術一起,聯合了地方州刺史和郡太守的各個勢力,成為討伐董卓的盟主,率領同盟軍攻打董卓。因此,董卓殺害了在都城的袁紹一族的高官及其家族,埋於青城門外和東都門內。其後,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之戰一決雄雌,結果袁紹大敗。
魏王曹丕所受皇帝璽綬
延康元年(220)獻帝將帝位讓給魏王曹丕,自己甘願去當山陽公。“公”位於諸侯王之上。曹丕在繁陽故城築壇登基,接受了皇帝璽綬。禪讓做法效仿了劉邦的皇帝即位。歷史又在重演。這就是東漢二百年、劉氏政權四百年的最後一幕。其後,成為山陽公的獻帝又生存了十四年,直至青龍二年(234)卒,最後以漢天子之禮埋葬於禪陵。就魏來說,他是禪讓的漢皇帝,所以特意在以禪陵為名的陵墓予以厚葬。地點與洛陽東漢皇帝陵分開,單獨、寂靜地設定在了山陽公的封地(今河南焦作)。
劉氏做皇帝的傳統,並未因其四百年曆史的終結而中斷。三世紀初在蜀地建立漢國的劉備是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子孫,他有效地利用了祖先的權威。中山靖王劉勝的墓葬在1968年得到發掘,是一位遺體以金縷玉衣裝裹的人物。無論如何,漢王室的出身成為了證明蜀漢權力的根據。
四世紀初,進而繼承漢譜系的是北方的匈奴。匈奴劉淵稱漢王自立是在五胡十六國時代的初期,而五胡十六國之中最初的“成漢”國是巴人李雄在蜀地建立的。並非漢劉氏子孫的劉淵繼承漢統的根據在於西漢文帝以降漢與匈奴所締結的兄弟關係,以及元帝時後宮王昭君遠嫁呼韓邪單于的姻戚關係。
建元二年(480)夏,廬陵石陽縣長溪水漲水,衝擊山麓,出現長六七丈的崩塌。其下出現千餘根柱子,皆十圍,長者一丈(十尺),短者八九尺,頭題有古文字,誰都不認識。一名叫江淹的人去求問王儉,王儉只說:“你不熟悉隸書,此乃秦漢時的柱子。”(《南齊書》)五世紀的人已經沒有機會接觸秦漢時期的文字隸書了。漢文化雖被繼承下來,卻沒有了接觸漢代實際文字的機會。
(來源|《始皇帝的遺產》 作者|鶴間和幸 天地出版社|出版)